辨证治疗湿疹的难点及对策
(一) 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医学认为湿疹的病因复杂,包括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在因素即所谓“湿疹体质”可能与遗传有关,表现为对外部因素的敏感性增强;外部因素更是复杂多变,包括:①食物:如海鲜等;②吸入性粉尘: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③环境:日光、温度、湿度的变化;④皮肤接触物:各种动物皮毛、皮屑,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洗涤用品、化学纤维等;⑤体内慢性感染病灶、寄生虫感染,内分泌失调及代谢障碍、神经精神因素等,也可诱发或加重临床症状。总之,湿疹的病因是不确定的,不同的湿疹患者可能由各自不同的病因所致。
发病机制 与其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有关。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受遗传因素支配的“湿疹体质”,故湿疹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生,但又受健康状况及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例如患者有时不能耐受生活或工作中的许多刺激—如某些食物可使湿疹加重;患者的敏感性很强,皮肤斑贴试验时可对许多物质发生阳性反应,除去某些致敏因子,湿疹病变不会很快消失;但也有的患者通过加强锻炼、改变环境等使机体的反应性发生变化,再接受以往诱发湿疹的各种刺激,可不再发生湿疹。湿疹病因的不确定性,现代医学往往以对症治疗为主,缺乏针对性病因治疗措施。
中医以病因命名的“湿疮”相当于“湿疹”,从湿邪性质而言,也印证了湿疹的难治性。①湿性重浊、下趋,下先受之,故发病多在下肢、外阴等人体下部;②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湿邪所致的皮肤病,病程较长,多缠绵难愈;③湿邪合并其他邪气致病,如湿热、寒湿、风湿等。且湿邪在人体可以热化或寒化,以致病情演变反复。
中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禀赋不耐,风、湿、热浸淫肌肤而成,或因脾失健运或营血不足。湿热逗留,以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治疗上采用辨证或辨病相结合,自有独到优势,但从根本上治疗,目前尚缺乏相关资料。
(二) 治疗方法
瘙痒是一种自我感觉,因必须引起搔抓的动作而言。它是湿疹的一个主要症状,常引起强烈的搔抓反应,而搔抓在激发或使湿疹持久存在中起着重要作用。搔抓可引起皮肤肥厚、苔藓样变,搔抓还可引起皮肤糜烂、出血。湿疹皮损及其渗出物是多种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使创面容易继发感染,微生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及其抗原或超抗原所激发的免疫反应可加重皮损。另外,湿疹的剧烈瘙痒及易复发、难治愈的特性,常使患者心情烦躁,影响睡眠。因此,积极治疗迅疾的剧烈瘙痒症状,既可消除患者由此带来的各种不适,也有助于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增强用药的依从性。
1 通过心理、行为治疗,减轻瘙痒医生对患者的关心和耐心态度,可以加深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由于心理因素的关系.同样的处方,若由医术高超的医生开出,临床止痒效果会相对好些,此即名医效应,也提示医生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要告知患者搔抓对湿疹病情的危害。力劝患者发痒时勿用手搔抓。对经常搔抓部位如小腿,可给予封包治疗,有助于阻断“瘙痒一搔抓一感染”的恶性循环;对婴幼儿患者,要剪短指甲,睡眠时宜用纱布或袜子套住患儿双手.头部湿疹可戴柔软布帽,以防患儿不自觉地搔抓。同时,告诉患者,不要用热水烫洗患处,不饮酒,忌食海鲜、鱼腥等发物。
2 辨证治瘙痒 中医治疗湿疹的瘙痒,首当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总以祛湿为先,或以清热利湿,或以燥湿健脾。或以健脾化湿,或以活血祛湿,或以滋阴除湿等,即使在湿疹的慢性期,皮肤出现干燥、粗糙、肥厚、角化等一系列燥象情况下,仍须以治湿为本。这是因为湿邪有重浊、黏腻的特点,清热利湿法应贯穿于湿疹治疗的始终。
(1)在辨证基础上,治疗本病,可多选用皮类中药,如多皮饮类取“以皮走皮”之意。
(2)选用模拟搔抓之类外部形象的带钩、带刺类的中药,如佛手、皂角刺、刺蒺藜、钩藤等,配伍到湿疹的辨证方药中去,寓意以“棘刺”制痒,对于病变症状的缓解具有增强效应。
3 除湿止痒 白鲜皮、苦参、地肤子三药,为湿疹止痒的常用要药。白鲜皮、苦参,既可祛风化湿,又有清热解毒之功;地肤子苦寒降泄,既能通淋止痒,又能解毒利湿。常用的健脾祛湿药有薏苡仁、茯苓皮、白术、扁豆等。
4 祛风止痒
(1)疏风止痒宜辛凉:“痒”,多离不开“风”邪,故止痒也常从风论治。但对“阴伤血燥生风”之慢性湿疹,当慎用辛温疏风解表中药,以免辛温之品助血燥之风而加重病情。若欲祛风止痒,可用辛凉解表之薄荷、蝉蜕等。即使外观像神经性皮炎的慢性湿疹,也不可泛用辛温表散之药,否则常会引起湿疹急性发作。“祛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故祛风止痒,可酌伍养血、活血药。
(2)搜风止痒治顽痒:慢性顽固性湿疹,局部皮肤有明显干燥、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剧烈瘙痒者,是风、湿、瘀搏结所致,常须选加一些具有入里搜风、走窜通络、化瘀镇痉的虫类药进行治疗,如乌梢蛇、蜈蚣、全蝎、僵蚕、地龙等,效如桴鼓。如果虫类药入汤煎服,仍药不胜病,可将虫类药研粉冲服。
应用虫类药时要注意两点:①部分虫类药有毒,要掌握剂量,不可过重。②少数病人对虫类药过敏,解之可用地肤子、白鲜皮、徐长卿等煎汤内服。
5 安神潜阳止痒对部分顽固瘙痒的湿疹患者,用疏风、散风、搜风诸品,痒感不减,反有加重趋势者,可酌加镇静安神、平肝息风之品,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等。
6 杀虫止痒 以“虫”来形容皮肤病的瘙痒即“痒若虫行”。中医湿疹,也可从“虫”论治。湿疹滋水甚多,皮肤奇痒,湿毒甚者,也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百部、贯众等解毒杀虫药。辨证属于血虚风燥者,可在养血祛风的基础上加入鹤虱、贯众、槟榔等杀虫之品。
7 外治止瘙痒 对于湿疹,单纯施以内治法可以控制病情,但配合外治法,往往能提高疗效,迅速止痒。外用药物如溶液、膏、丹、丸、散的应用宜根据不同的皮损选择相应的剂型和浓度,以免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病情加重、瘙痒更甚。一般可供外用止痒的药物有薄荷、冰片、樟脑、铜绿、地肤子、白鲜皮、荆芥、防风、蛇床子等。
8 病症结合治瘙痒 中医辨证论治可以针对湿疹的病因病机治疗,而西医在消除湿疹的瘙痒症状方面,止痒效果较好,可借助抗组胺类药物予以止痒,直接止痒配合中药治疗,相得益彰。
(三) 如何减少湿疹的反复发作
控制湿疹的反复发作,是湿疹研究的重点之一,尽可能寻找本病发病原因,以除去可能的致病因素。
1 做好生活、饮食、精神调理
(1)生活调理:①了解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慎戒接触可诱发湿疹的因素,如染料、花粉、油漆、洗洁精等;②避免外界刺激:忌用热水烫洗、过度搔抓,宜穿棉质内衣,尽量不穿尼龙化纤之品。少用碱、肥皂或化妆品类。中药外洗时,宜微温轻柔泡洗。
(2)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忌肥甘、辛辣及海鲜之品,不饮酒,不吸烟,少吃牛肉、烧鹅、烧鸭等。可配合饮食疗法:①薏苡赤小豆煎:薏苡仁30g,赤小豆15g,加水同煮至豆烂,酌加白糖,早晚分服。②冬瓜皮薏苡仁粥:冬瓜皮、薏苡仁各30g,粳米适量。将冬瓜皮,车前草洗净切碎,与薏苡仁共同煮成粥。每天1剂。③绿豆海带粥:绿豆30g,海带50g,红糖适量,糯米适量。水煮绿豆、糯米成粥,调入切碎的海带末,再煮3分钟加入红糖即可。④桑椹百合汤:桑椹、百合各30g,大枣10枚,青果9g。共同煮成汤,每天1剂。
(3)精神调理:湿疹尽管难治,但绝不是一种“不治之症”。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保持轻松平和的精神状态。临床上。精神紧张、失眠、过劳、情绪变化等,常可使瘙痒加重。
2 因势利导用药 治疗湿疹,滋水甚多,皮肤奇痒,湿毒甚者,以内服药为主,因势利导,排湿毒于体外,尽可能不外用收敛药,因用之较早.湿毒蕴遏于内。内不得泄,外发于肌肤,另现形。若药后湿热已退,但滋水仍不止者,此属邪去而气虚不敛,此时以清热利湿以清利余邪,合收敛药如龙骨、牡蛎.五味子、乌梅等以固护正气为安。
3 解毒除邪必尽 湿疹急性发作,重在祛邪,宜清热解毒、凉血利湿,除邪必尽。湿疹向愈之时,可稍加活血之药,活血药引药人血,使血中之湿毒清除,营卫气血通和,则痒烂之症自愈。即使湿疹的皮损消退,健脾益胃之品仍应坚持服约一段时间,不宜中病即止。
湿疹伴大便秘结者,宜在辨证处方中加用大黄、枳元、槟榔等,使邪毒下泻为妥。
4.增强体质御外邪 患者可参加一些活动,促进身心健康,“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调动人身正气,以增强抗御外邪侵袭的能力。
5 自我保护看专病专科 湿疹样皮炎外用药物繁多,在药店一般都能买到,一些患者为图方便,常自购药品,特别是外用药膏药水五花八门,若未能对症治疗,则愈擦抹愈加重,或长期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而发生毒副反应,直到不可收拾才就医,既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又贻误了患者的病情,这就要求湿疹患者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不要盲目用药,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内外辨证并治,合理用药。事实上中医药治疗湿疹已具有很好的疗效,且无抗组胺药物的嗜睡、口干等副作用,又无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停药后也无反跳现象。因此,继续寻找和筛选更为有效的复方或单体成分的中药制剂,为湿疹的康复治疗,减少复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是中医皮肤科医生所要奋发努力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