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康复期的中医饮食调护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1 饮食调护原则
1.1 因人而异
根据病人平素体质和病情的不同选择饮食,脾胃虚寒者宜多食性味辛热的食物,如葱、姜、韭菜、蒜等;脾胃虚弱者宜食健脾和胃之品,如红枣、山药、扁豆、莲子肉等;胃热素盛者宜食干寒生津之品,如梨、藕、甘蔗、蜂蜜等;气机阻滞者宜多食健胃理气之品,如萝卜、佛手、金橘等。
1.2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就是节度与节制,饮食要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都会发生疾病。因此,要养成细嚼慢咽、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一般病人每日三餐即可,病灶明显活动期可采用少食多餐。每餐应以七分饱为宜,勿到十成饱,使胃形成的作息,有助于脾胃运化功能的恢复,同时也减轻了食物对胃的机械性刺激,并能保持良好的食欲。不可过饥时进食,以免胃酸分泌过多而刺激胃粘膜。三餐的分配也要合理,早餐应吃得好,午餐要吃得饱,晚餐宜吃得少。尤其是早餐更为重要,因为清晨胃是处于一个空虚状态,而胃液对空虚的胃黏膜有“消化”作用,易引起胃溃疡、胃炎、胆道疾患等。而晚餐后病人活动减少,应避免进食难消化的食物,以免食滞不消,损伤脾胃。
1.3 平衡膳食
饮食主要依靠脾胃消化吸收,如饮食失宜,首先会损伤脾胃,尤其对于消化系统病人来说,选择适当的饮食能起到“祛病而安脏腑”的作用。因为合理的饮食调节,可抑制胃酸的分泌,减轻胃的负担,保护脾胃的功能,从而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1.3.1 少食肥甘,清淡为宜
饮食以清淡为宜,少食肥甘厚味之品,如动物脂肪、甜腻食品、煎炸食品,以免湿热痰浊内生,郁久化燥,灼伤脾胃。
1.3.2 饮食清洁,不易偏嗜
要注意饮食卫生,食用清洁的饮食,不食腐烂变质食物,防止不洁食物进入人体,引起胃肠疾病。适当调整日常饮食,注意饮食的多样化,以保证人体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应避免饮食偏嗜,以免造成某些营养的缺乏或摄入过剩,出现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偏盛偏衰,而加重病情。
1.3.3 冷热适中,软硬有度
食物的温度要适当,一般阳证病人喜冷饮,阴证病人喜热饮,但是不能完全依病人的饮食喜好而定,脾胃病人的饮食不可过冷过热,一定要冷热适中。若食物寒温失宜,不仅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而且长期食入过软食物,可使咀嚼功能减退,反射性地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而影响食欲及脾胃功能。因此饮食一定要软硬适度,使病人既有食欲,又易消化、富有营养。
2 运用食疗的注意事项
2.1食药同源
中医学认为“食药同源”,许多食物既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药用,如大枣、百合、莲子、山药、白扁豆、茯苓、山楂、生姜、葱白等;也有一些中药被视为药食兼用之品,如枸杞子、首乌粉、冬虫夏草、、金银花、西洋参等。
2.2 顺应四时
中药与饮食均有四气五味及归经之说,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以及归经理论。所以在饮食调护中要恪守饮食四气理论,顺应四时气温变化和饮食的性能,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这正符合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春季阳气生发,食宜清淡,少食助热之品;夏季炎热酷暑,多夹湿气,湿困脾胃,多表现为纳呆、脘胀或吐泻,所以夏季不宜过食生冷油腻,以免伤脾阳而蕴湿浊;秋季气候干燥,宜食润肺生津食品,忌食寒凉之物;冬季宜食补温热性食物,冬至后可服适量膏剂补品。
2.3 遵守禁忌
在服用中药时,应谨慎用膳,须守禁忌,以期达到最佳药效。如白术忌桃李、荆芥忌鲫鱼、蜂蜜忌食葱、鳖甲忌苋菜、细辛忌生菜、茯苓忌食醋、黄连忌猪肉等。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鱼腥类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冷饮、狗肉、鱼虾、大蒜、浓茶、烈酒等,防止与中药发生不良反应,。服用人参类补品时,应忌食具有顺气和破气作用的食物,如萝卜等,防止肠蠕动加快,使药物排泄过快,而影响人参等补品的吸收。
3 小结
饮食调护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搭配食物,利用中医饮食的辩证施治,根据饮食的性味进行辩证调和,使五脏各得其味而维持和恢复其正常功能[2]。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病人用膳,可以减少疾病的诱发因素,维护胃肠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疾病得以顺利康复的基本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卢咏梅,谢华民,黄李双.食疗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97-698.
[2] 李晓珠,李琦.中医护理工作中饮食调护与药效的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 21(3):45.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溶解血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