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龚燕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前后评分结果,对两种方法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出疗效评价。[结果]两种方法在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后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Ashworth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衡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与传统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都能较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状态(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间FM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衡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衡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单侧针刺结合运动疗法。

【关键词】  平衡针刺法;运动疗法;脑血管意外;痉挛;Ashworth评分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sports therapy on post-stroke upper limbs spasm and movement.[Method]Make cure effect appraisal to spasm degree and upper limbs function with 2 methods. [Result]The Ashworth scores had marked difference in the comparison(P<0.01); the balance acupuncture and sports method both could improve upper limbs function(P<0.001 for treatment group, P<0.01 for control group); so did the FMA scores(P<0.01). [Conclusion]The said combination method has definite inhibition to spasm, better than the routine acupuncture on clinical cure effect.

  Key words:balance acupuncture;sport therapy;celebral vascular incidence;spasm;Ashworth score
   
  本研究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采用平衡针刺法,即对患侧健侧肢体均进行治疗,并以常规患侧痉挛肌侧取穴法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名患者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和病房住院病人,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5岁,平均67岁,病程最短1.5月,最长7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人,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年龄、病程长短、病情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有关卒中的诊断标准,并全部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2)上肢肌痉挛采用Ashworth评分法:0级:无肌张力增高。1级:轻度肌张力增高,在肢体屈伸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停顿。2级:较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但肢体易屈伸。3级:明显的肌张力增高,被动活动困难。4级:肢体屈伸受限。

  2  方法

  2.1  治疗组  (1)每例治疗前后均进行经络电位测定。经络测定采用类似中谷义雄的良导络测定法,采用12VDC加在手心以及穴位两端测量回路上的微电流值。与良导络测定法略有不同的是为了降低12V直流电对人体的刺激,改用1KHZ的DC方波进行测量。为了提高采集精度,对每个穴位以采样频率为1KHZ采集5秒钟并以平均值为准。为克服穴位定位误差带来的不确定性,使用了直径为10mm探头触碰穴位,并在探头上加装棉花。为了保证准确性与一致性,每次测量都在被测者平静的情况下进行,并取下身体上的导电物体以及具有电磁干扰的物品,同时保证身体在比较干燥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左右经络电位差的如下:记身体左侧的6个穴位的电流值依次为L1?L6,身体右侧的6个穴位的电流值依次为R1?R6,则左右经络电位差=|Li—Ri|。(2)根据所测经络电位,选择二侧电位差最大的两条经络线作为治疗重点,选每条经络线的输(原)、经、合三穴,捻转提插法,电位高者用重刺激,低者用轻刺激,每穴施1min,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4周为1疗程。(3)运动疗法:由康复医师为患者进行上肢肩、肘等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及上肢屈肌的持续半小时的静力牵张,每日2次,每周治疗6次,4周为1疗程。

  2.2  对照组  (1)治疗前后经络电位测定同治疗组。(2)痉挛拮抗肌侧取穴,只屈不伸选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只伸不屈选尺泽、曲泽、内关,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4周为1疗程。(3)运动疗法:同治疗组。

  2.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Ashworth评定用x2检验,Fugl?meyerd等资料用配对t检验。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所有患者治疗一疗程前后均有专人进行Fugl?Meyer评定、Ashworth痉挛评级。(2)治疗一疗程前后进行手六经原穴电位测定。

  3.2  疗效标准  痉挛程度用Ashworth分级0级-4级评定。显效:降低2级肌张力;有效:降低1级肌张力;无效:无改善。运动功能用简化Fugl?Meyer评价(FMA)。

  3.3  治疗结果  (1)平衡针刺加运动疗法对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肌张力的影响:见表1、2。

  表1  60例病人治疗前后上肢Ashworth评分情况(略)

  治疗后组间比较,x2=6.67,P<0.01

  表2  平衡针刺加运动疗法与传统针刺加运动疗法在缓解上肢痉挛状态的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ΔP<0.01。
   
  (2)平衡针刺加运动疗法法对中风后高痉挛患者上肢功能状态的影响:见表3。

  表3  6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FMA积分情况(略)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ΔP<0.01
   
  (3)平衡针刺加运动疗法对患者肢体双侧电位差的影响: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电位差分析(略)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4  讨论
   
  人体经络具有动态非线性低电阻特征和低流阻信道特性[1],且具有双侧电阻对称的特点[2],中风后患侧上肢痉挛伴瘫痪,健侧肢体代偿性持续用力,双侧经络电阻变化,失去原有平衡。《针灸大成》云:“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灵枢·官针》云:“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这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平衡针刺疗法在巨刺的基础上,对双侧经络进行治疗,对电位高侧实施重刺激手法,低电位侧采用轻刺激手法,有学者认为,经络电位高者为实证,电位低者为虚证,我们采用的重刺激和轻刺激手法分别相当于针刺泻、补手法,补虚泻实,旨在平衡患者经络的电位差,使机体恢复双侧经络阻抗对称的特性。与临床常规单侧取穴法比较而言,平衡针刺法更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从临床疗效角度,通过对目前可信度与有效度较高的Ashworth与FMA评分等指标观察,显示平衡针刺结合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上肢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传统单侧拮抗肌针刺结合运动疗法。
   
  平衡针刺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推测其机理可能在于通过抑制α和γ运动神经元反射,调整肌肉的过度牵张状态,降低支配痉挛肌的兴奋性,提高了兴奋点的阈值,协助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并且通过双侧治疗,有效改善身体双侧的交互神经联系障碍,促进大脑建立正常反馈机制;通过改善非偏瘫侧的持续用力状态,诱发偏瘫侧的正常运动模式。

【】
  [1] 张维波.经络是什么[M].北京:技术出版社,1997:55?58.

  [2] 韩兆亮.人体双侧对称经络电阻抗失衡与疾病的相关研究[J].中国医学物杂志,1999,16(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