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难点教学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慧 时间:2010-07-12

【摘要】  突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难点,要针对其产生的原因,相应地采取思辨、拓展知识、举例论证、化整为零、融会贯通、温故知新等方法。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难点问题。如何突破这些教学难题,则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体会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合理采取相应的方法。

  1  哲学思辨中医基础理论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许多问题需借助哲学思维方能获得合理的解释。相反,学生普遍缺乏中国古代哲学知识,更谈不上进行哲学思辨,从而造成理解上的诸多困难。有鉴于此,《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强化中国古代哲学知识,培养学生哲学思辨,以化解难题。如脾主运问题的认识就在于五行的逻辑推导:脾在五行属土,土能生养万物。《管子》云:“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春夏秋冬四时皆禀土气,靠土以养,这一观点被引入中医学后,则有“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说。至于“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则是执“天地合气,化生万物”这一哲学原理类比推理而产生。肺为华盖,为人身后天之天;脾归属土,为人身后天之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吴医汇讲·辨脾胃升降》云:“盖脾……其属土,地气主上腾,然后能载物,……是脾之宜升也明矣”。藉此思辨,故有脾能升运之论。

  2  拓展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除中国古代哲学对其形成和产生重要影响外,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物候学、农学、生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冶炼、酿造等知识和技术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成了六淫学说的产生,军事学知识促进了原则的建立。然而,学生对上述中国古代诸学科知识大多不甚了解,导致无法深入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渊源和内涵。因此,《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引导学生广涉博学,拓展知识,以突破难点。即《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谓“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如十二经脉就与古代地理取象类比有关。《灵枢·邪客》云:“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其中十二经水即中国汉代以前所说的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漳十二条河流。因为十二经水“受水而行之”,则十二经脉“受血而营之”,两者其象相应。

  3  举例论证
   
  中医基础理论并非纯思辨而形成,它既凭借经验事实的引导,又力求经验事实的验证,蕴含着丰富的实证事例。因此,《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某些从理论上难以讲清、以致学生不易理解的难题,可通过选用学生比较熟悉、易于体察的事例来说明之;即使理论上讲得清楚的问题,通过举例论证则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肺合皮毛理论,可举体表受寒时,人体会出现鼻塞、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以阐明之;通过人在悲哭时抽泣,大喜时心胸舒畅,发怒时面红目赤,过思时食欲减退等事例,可推理出五志分属五脏理论;联系大汗后人体会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等现象,可加深对“津能载气”理论的认识;而对经穴刺激引起的局部酸、麻、胀等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则说明经络有感应传导作用。

  4  化整为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有些大型问题较为复杂,教师不易讲清,或学生难以理解,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即将一个大型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型问题,逐个加以突破,以化难为易。如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功能。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脾主运化的具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可将其分解为两个过程—化和运:化是指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水谷得以消化;运则指精微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由胃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运作用输送至全身各脏腑。而根据运化的对象(固态饮食物和液态饮食物)不同,又可将其分为两个方面: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运化水液是指脾气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而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

  5  融会贯通
   
  《中医基础理论》各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相对独立,故教学时就分别论述;密切相关,则教学时要融会贯通。否则,就会带来理解上的困惑。众所周知,脏腑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各自具有特定的内涵,却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理解脏腑生理特性需要结合生理功能。如心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心脉以通畅为本;心有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而心神以清明为要。故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明,通即通畅,明即清明。反之,联系脏腑生理特性对理解生理功能也大有裨益,如肺主行水生理功能其实是肺主宣发肃降生理特性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肺气宣发,将脾转输至肺的水液向上向外布散;肺气肃降,将脾转输到肺的水液向内向下输送,如此,肺气就能推动水液运行至全身。

  6  温故知新
   
  随着《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不断深入,时常会出现学生由于旧知识掌握不牢固,而难于接受新知识的教学困境,破解之法是教师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如有些教材是先论藏象,后述气血津液,而津液的输布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协调配合来完成。一旦对藏象中涉及的上述脏腑功能掌握得不够牢固,自然就无法具体理解津液的输布过程。而通过温习脾运化水液功能,肺通调水道功能,肾主水功能,肝主疏泄,促进水行功能和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功能,则津液的输布过程自然就能明了。同样,整体观念通常在绪论中阐述,只有通过回顾整体观念中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内容,才能对防治原则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理论有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