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果核抗小鼠腹水瘤作用研究
作者:余平 孙萍萍 徐建伟 陆景峰
【关键词】 山茱萸果核 小鼠腹水瘤
山茱萸系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小乔木或灌木,是一种名贵的药用植物,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及悠久的应用。有关山茱萸果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1~6]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对其果核药理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有研究表明[7]:山茱萸果核部分成分与果肉的成分相似,只是含量不同而已。而且在某些营养成分方面,果核优于果肉,提示果核可能具有与果肉相似的药理作用,作者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抗小鼠腹水瘤作用,并与果肉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山茱萸果核与果肉:实验所用的山茱萸果核和果肉,于2007年3月购于浙江临安。(2)动物和肿瘤株:ICR小鼠,6~7周龄,体重18g~22g,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180腹水型肿瘤株,由浙江省医学院提供。(3)试剂和仪器:消毒用碘酒、酒精、生理盐水、50%乙醇、乙醚、超净工作台(手术台)等。
1.2 实验方法
(1)山茱萸果核与果肉提取物的制备:称取山茱萸果肉100g和山茱萸果核(需粉碎)300g,分别放入圆底烧瓶内。向瓶中加入50%乙醇适量,在电热套上进行冷凝回流。冷凝回流2h后抽滤。向滤渣中再加入50%乙醇适量,进行第2次冷凝回流,2h后再次抽滤。将两次滤液合并,用旋转蒸发仪回流提取,分别得到果肉提取物和果核提取物,常温放置,直至乙醇全部挥发。本研究将乙醇挥发后的山茱萸果肉和果核提取物用蒸馏水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提取物,果肉提取物:浓度Ⅰ0.1g/ml;果核提取物:浓度Ⅰ 0.1g/ml 、浓度Ⅱ 0.3g/ml。。(2)腹水瘤接种:在超净工作台无菌条件下操作取出S180腹水瘤小鼠中的腹水,以无菌生理盐水按1:3稀释,取48只健康小鼠,将其腹部先用碘酒消毒,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ml稀释的S180腹水溶液。(3)实验及观察:将接种S180小鼠随机分成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果肉对照组、果核高浓度组、果核低浓度组。每组12只,分别称重、记录。对接种S180的小鼠灌胃给药,1次/d,连续10d,给药体积均为0.2ml/10g体重,末次给药后次日称重,以后记录小鼠死亡时间,生存天数。
1.3 统计学分析
结果可用统计学(x±s)法表示,以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对各种浓度的提取液进行t检验,生命延长率按下列公式计算。生命延长率(%)=(组平均存活天数-对照组平均存活天数)/对照组平均存活天数×100%
2 结果
山茱萸果肉和山茱萸果核对S180腹水瘤小鼠体内肿瘤的抑制作用:山茱萸果肉2g/kg剂量组存活平均时间为(17.3±3.8)d,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1。山茱萸果核6g/kg剂量组存活时间为(15.4±3.5)d,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1。山茱萸果核2g/kg剂量组存活时间为(13.9±3.2)d,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0.01
3 讨论
生命延长率试验中,组平均寿命需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延长<3d,非腹腔给药时生命延长率>50%,腹腔给药时生命延长率>75%才有意义[8]。本实验采用灌胃给药方式,结果山茱萸果肉组和山茱萸果核高剂量组生命延长率均>50%,表明其抗肿瘤作用较明确,而山茱萸果核低剂量组生命延长率<50%,表明山茱萸果核较低剂量时抗肿瘤作用不突出。
作为传统中药之一,山茱萸果肉的抗肿瘤作用已有较多研究,含有山茱萸的抗肿瘤复方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本研究中只是将其作为对比实验的参照物;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发现,山茱萸果核的抗肿瘤作用,只有高剂量的果核提取物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才有意义,且与果肉提取物作用相当,两者剂量差距3倍;这说明,果肉和果核虽然化学成分相似,但是在抗肿瘤方面,果核必须使用3倍于果肉以上的剂量才能达到相仿的疗效,是否提示两者在抗肿瘤成分上的含量存在差异?由于山茱萸确切的抗肿瘤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
【】
1 贾德贤,闫兴丽,张建军,等.山茱萸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7):83~85.
2 陈霞,沈爱宝,钱东生.山茱萸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血糖的影响.南通医学院学报,2004,24(4):365~366.
3 戴岳,杭秉茜,黄朝林,等.山茱萸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4):226.
4 戴岳,杭秉茜,黄朝林.山茱萸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中国中药杂志,1992,17(5):307.
5 赵武述,张玉琴,李洁,等.山茱萸成分的免疫活性研究.中草药,1990;21(3):17.
6 刘训华,吕高飞,张太平,等. 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江苏医药,2007,33(2):202~204.
7 张兰桐,袁志芳,杜英峰. 山茱萸的研究近况及开发前景.中草药,2004,35(8):952~955.
8 徐叔云主编. 药理实验方法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