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用药特色浅析?
【摘要】 了清代名医张锡纯的用药特点:药物选用时须洞悉药性、药味,所谓用药如用兵;方药配伍时注重药物配伍后的整体寒温之性;制方用药注重药物升降浮沉,有其指向性。认为借鉴张锡纯的用药特点,将有助于后学者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
【关键词】 张锡纯; 制方用药; 清代 ?
清代名医张锡纯治学严谨,通晓《易经》,熟读《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各家学说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成就亦兼容并蓄。作为实践派大师,他重视临床实践,提倡在坚持中医的前提下取西医之长,在深明药性的基础上中西药并用,以补中医之短;诊治疾病见解独到,能发前人所未发,撰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审证精详,立方确凿,究药性之威猛,以老、幼、弱为标准,不拘于成法,以下试论之。?
1 药物选用时须洞悉药性、药味?
张锡纯曾在回冉雪峰书信中论曰:“用药等于用兵”。对药性的掌握张锡纯十分推崇《本经》,他指出:《本经》能够洞彻药物独具之良能,开天辟地之鼻祖也。“……后人识见短浅,凡于药有独具之良能,不能以气味推求者,皆删去不载。如桂枝治上气吐吸甚效,《本经》载之,而后世本草不载也;山茱萸治寒热往来甚效,《本经》载之,而后世本草不载也;若此者不胜举”??[1]16? 。张锡纯谙熟药物性能,对于中药的运用可谓“用药如神”。如利用桂枝升气又能降气的功效特点治愈一妇人:“忽发喘逆,迫促异常,须臾又呼吸顿停,气息全无,约十余呼吸之倾,手足乱动” ??[1]38? 。因该妇人与夫反目,张氏辨证其为肝胆之火上冲,迫肺气上逆,逆气上干添塞胸膈,排挤胸中大气使之下陷,“急以桂枝尖三钱,煎汤饮下,须臾气息调和如常” ??[1]38? 。后对症加减而愈。对于石膏的应用,《神农本草经》中载其性微寒,这是张氏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依据。在运用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张氏用石膏有用数斤者,甚至有一证用至十余斤者,其一生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颇多,如用治外感、内伤、瘟疫、瘟疹、疫痢、诸般热症,因此被人称为张石膏。?
张锡纯谓: “诸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并进一步指出,“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张氏对于山萸肉的应用可谓独具匠心,遇危急重证,每重用山萸肉救脱。张氏在分析山萸肉时指出,“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1] 267??;“因得木气最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调达故也。《神农本草经》谓主寒湿痹,诸家本草,多谓其能通利九窍,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通利气血可知,若但视之收涩之品,则浅乎山茱萸矣” ??[1]124 ?。又指出“山茱萸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他酸敛之药不同”??[1]267? 。又如《本经》记载三棱、莪术主治癥瘕积聚,其他医生畏其破气耗伤正气而未敢轻易用之,而张锡纯则善于用其调理气血,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理冲汤方中论曰:“从来医者调气行血,习用香附而不习用三棱、莪术。盖以其能破癥瘕,遂疑其过于猛烈。而不知能破癥瘕者,三棱、莪术之良能,非二药之性烈于香附也。愚精心考验多年,凡习用之药,皆确知其性情能力。若论耗散气血,香附尤甚于三棱、莪术。若论消磨癥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棱、莪术也” ??[1]206? 。?
2 方药配伍注重药物整体寒温?
《内经》有云:“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张锡纯深悟其中道理,不仅注重药物自身的性能,更注重药物配伍后的整体寒温。其将人的身体内环境比作一个小宇宙,有偏寒、偏热以及平和之分,因此病人患病之后的内环境也就各不相同,而中药就是通过模拟一个大的环境来改变病人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阴平阳秘”。近代名中医刘力红曾在《思考中医》中说:“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不同的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是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的,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疾病就是方的转换,就是时空的转换,将人从不健康的疾病时空状态转换到健康的时空状态” ??[2]? 。张锡纯的很多方剂均能体现此特点,其对《伤寒论》中诸方药味的加减以及药物剂量的加减尤让人信服。如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之喘证,因方中麻黄、桂枝、干姜、半夏多为温燥之品,故对于内有寒饮的病症效果尤佳,能温化寒饮,宣肺平喘。而张锡纯善于在小青龙汤原方的基础上加一味石膏,使之更加具有灵活性。石膏就如同一味寒温的调节剂,无论体内是寒饮,或是饮已化热,皆可通过石膏与麻黄的比例,随证治之。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到:“平均小青龙汤之热性,当以热论,而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是以愚用小青龙汤三十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石膏,即所遇之证分毫不觉热,亦必加石膏五六钱,使药性之凉热归于平均。若遇证之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石膏两许或一两强” ??[1]441?。 其又指出“若因病人脉虚用人参于汤中者,即其脉分毫无热,亦必加生石膏两许以辅之,使能受人参温补之力。至其证之或兼烦躁,或表里壮热者,又宜加生石膏至两许或至二两,方能有效” ??[1] 441 ?。盖如此加石膏,不唯治外感之热且可以解方中药性之热也。张氏在运用甘温、温燥之药物时,均仔细斟酌药物的整体寒温。如在以黄芪为主药的处方中,张锡纯均配伍一些偏寒的药物如知母、玄参、麦冬、白芍、天花粉等佐制黄芪的温热之性,使药性平和,则久服既无助阳之弊,亦无寒伤脾胃之害。张氏更能在辨证的基础上调整药物的寒温,如在振颓汤中就指出:“热者加石膏数钱,或至两许;寒者,去知母,加乌附子数钱” ??[1] 202 ?。其对调整方药整体性能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3 制方用药注重药物升降浮沉?
清代医家徐灵胎曰:“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张锡纯则指出:“一主药必有其升降浮沉。”由于张氏对药性的深刻洞悉,使其临证制方时用药能挥洒自如。张氏强调方药整体的升降浮沉。他指出:用药好比在下一盘围棋,你要清楚你下的每一个棋子在整个棋局中的作用,更要知道你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朝什么方向与布局。临证用药更是如此。在辨证的基础上我们要分清病人的症结所在,有其指向性,从而“分其脉证,随证治之”,选择用药时是要向上升提气血,还是向下降逆平冲,这个大的方向不能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在他针对 “大气下陷”学说而自创的诸升陷汤中深有体现。张锡纯在治疗气虚下陷时自拟升陷汤、回阳升陷汤、醒脾升陷汤、理郁升陷汤中均选定黄芪为主药,并指出:“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以固崩带” ??[1] 262? 。并配伍桔梗、升麻、柴胡等使其方药的指向性更加明了,而用之于临床,未有不见效者。对于肝气虚的病人,张氏也习于选黄芪为主药,他指出:“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覆杯即见效验” ??[1] 263? 。对于诸气逆之证的治疗,张锡纯则选用重镇降逆的代赭石为主药。张氏认为降气重在降胃、平肝、镇冲,而代赭石特长有六,“其重坠之力能引胃气下行一也;既能引胃气下行,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以通大便二也;因其饶有重坠之力,兼能镇安冲气使不上冲三也;其原质系铁氧化物,含有金气,能制肝木质横恣,使其气不上干四也;为其原系铁氧化合,更能引浮跃之相火下行,而胸膈烦热、头目眩晕自除五也;其力能降胃通便,引火下行,而性非寒凉开破,分毫不伤正气,因其为铁氧化合转能有益于血分六也” ??[1]411? ,故代赭石为降胃平肝镇冲之良药。临床上大量验案表明,凡气逆于上之证,用代赭石重镇降逆均有效。可见在制方用药时明确药物的升降浮沉,有其指向性,“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专攻其处”,则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
【】
[1]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 石家庄:河北技术出版社,2002:16.?
[2] 刘力红? 思考中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