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证候研究的一点认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段娟 时间:2010-07-12

【摘要】  针对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中医证候研究应着眼于突出中医学特色,且必须尊重中医自身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引入复杂性方法研究中医证候的可行性;(2) 中医证候研究步伐应与所掌握的中医知识同步;(3) 注重中医证候标准的行业认可度和实践性。强调中医证候研究应建立在认真研读中医经典著作、传承中医特色的基础上,重视临床工作者的意见;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应先从最基础的理论和临床认识开始,沿着循序渐进的一定方向进行;为使中医证候达到真正的全国规范化,可尝试实行全国性的统一中医病案系统,根据制定出来的标准指南来指导完成各个地、市、区级中病案的规范,从上到下执行一致的中医证候辨证判别标准。?

【关键词】  证候; 中医现代化; 中医客观化?

中医证候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精髓,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其研究从未停止过且愈加深入。近20年来,众多中医科研单位或学者选取了复杂且新颖的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协同论、非线性科学或模糊数学突变论等学科和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诠释和探索,并以国家、行业或专业委员会的名义随之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从不同的侧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为临床诊治提供了一些客观依据。但就其本质而言,中医证候的研究依旧没有明显的突破。对中医证候的辨证标准目前仍尚无公认的、权威性的科学结论,各标准之间仍然存在着证候分类、名称规范及具体内容的显著差别,证候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从使用的实际效果而言,规范前后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导致规范化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诊断的模糊性、应用的不广泛性、可操作的重复性差等客观存在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继承和良性。剖析这些标准、指南和指导原则的尴尬境遇,结合中医学的特点以及中医证候的特点,我们认为对中医证候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突出中医学特色,且必须尊重中医自身的规律。??

  1 引入复杂性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证候的可行性

  中医作为一个综合性东方医学体系,注重的是宏观把握,强调的是辨证论治,其认知方法是经验和直觉,立足于从整体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是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与西医从微观角度出发沿着“实证加推理”的认知方式分别探索具体某一部分的研究方法有很大差别。可以说,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中医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研究方式。而且中医证候是一种与智能生命有关的概念,它具有向研究者未知方向变异的趋势和能力,而且它总是向研究者未知的方向变异??[1]?。故若机械化地按照教科书上或者政府制定的一些标准、规范证候来套用临床实践,往往会发现这样的证候是不存在的。那么如何成功地把中医各家经验上升到中医权威理论呢?如何将分散的、杂乱的中医认识上升为系统的、统一的、规范的标准呢?其终极研究结果是否通过引入一些复杂性现代技术方法就能真正很好地诠释呢?其可行性到底有多少?是否还有另外一种更好的模式将传统的精粹的中医科学与当代的医学科学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些问题都应是目前中医证候研究者所应该重视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方法学的合理运用。??

  2 中医证候研究步伐与所掌握的中医知识的同步性?

  中医的“传”一定要建立在“承”之上。只有真正了解、懂得、掌握了中医的内涵、优点、精华后,才可称得上很好地继承中医;在“传”的基础上继承中医,才能将中医进一步传播下去,从而提高中医的整体水平。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我们才能来谈中医的改进、改善和研究、创新,否则只会让当代中医犹如“空中阁楼”。而反观目前中医证候的研究,在大胆借鉴现代科研新技术方法的同时是否已经拥有了扎实的理论、临床研究的基础呢?是否已经对中医的整体特性进行了全面的认识呢?应用任何现代科学技术产物来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方式勿庸置疑,但中医证候学是一个开放的、多因素参与的、多层次的、具有整体涌现性的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有众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尝试引入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研究。但是也不能急于求成,好大喜功,过快的研究步伐或大跳跃式的研究模式都不适合中医证候的研究。?

  3 注重中医证候标准的行业认可度和实践性?

  任何医学科学理论的确立,最终都需要到临床实践中去印证和检验;任何医学科学理论的发展,也最终必须通过临床实践的广泛运用来得到充分的传承。否则,一个没有得到临床实践支持的孤立的医学理论,将是一个错误的理论或者是一个尚不完善的理论,不存在应该具备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所以说针对中医证候研究,每一个科研新思路、新标准的提出都应该得到整个中医药行业内部的中医执业者的普遍认可和采纳;具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才有生存的空间和继续深入发展的活力。集百家之言,成一统之体,科学地层层论证方能为众家推崇和遵循,之后才可确立一个真正的具有科学理论内涵的、整体结构和思路严谨的、前瞻性的、建立在积极而广泛的实践基础之上的权威性标准和指导性原则。?

  基于上述反思得出,中医证候研究的工作难度很大,任重而道远。我们认为应该在充分认识、灵活掌握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适当地利用方法来进一步研究中医证候学,且要理论联系实践,争取最大限度地达到本专业领域的普遍认可。在今后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应认真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与当代中医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共同协商,将经典理论、经验体会及对中医证候的特色认识渗透进去,达成共识。尤其要重视临床工作者的意见,避免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实际需要脱节,使我们的研究最终能够服务于中医临床,满足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需求。还要与非中医专业的学科交流、合作,探索最适合中医证候研究的模式。?

  其次,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应当沿着一定方向循序渐进进行,先从最基础的理论和临床认识开始,进而一步步扎实地深入探索,这样的规范才能言必有据,前后统一,切实可行。切忌好高骛远,也不能片面地急于追求所谓的“金指标”、“金标准”,避免证候规范化研究走入误区。?

  另外,要想使中医证候达到真正的全国规范化,可以尝试实行全国性的统一中医病案系统,根据制定出来的标准指南来指导完成各个地、市、区级中的病案规范,从上到下地执行一致的中医证候辨证判别标准,做到“纵”“横”清晰有序、有“理”有“法”可依,进而有利于今后全国中医科研更为客观的比较和科学的解释。针对中医证候规范标准因国家、行业或专业委员会等主持单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问题,笔者认为因各个标准适用对象的不同、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允许存在一定的分型、命名等表述差异,不同领域可以有各自的权威指导原则和标准。比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应针对某一疾病的常见证候进行科研设计,证候宜少不宜多。因为中药研发应考虑新药的推广应用前景,或者说要有尽量大的患者群体。而教科书的主要读者为学生,应在详实、全面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充分发挥个体化的特色,故证候分类可适当增加??[2]?。但是在一个相对小范围的内部领域应该始终秉承着统一规范、简明实用的原则。??

【】
    [1]王泓午,王阶,衷敬柏,等?对中医学证候中经验和的一种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6,23(3):225??

  [2] 李旋珠?《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瑕疵评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