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学义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摘要】 裴学义先生系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关门弟子,擅长用辛凉药各种温热病及疑难杂症。于六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京城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裴老的学术思想奠基于《内经》,并在通晓仲景的《伤寒》,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朱丹溪、刘完素等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继承,灵活创新。
【关键词】 裴学义; 中医学家; 医经; 证治要诀; 儿童
裴学义先生系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关门弟子。擅长用辛凉药治疗各种温热病及疑难杂症,于六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京城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裴老的学术思想奠基于《内经》,并在通晓仲景的《伤寒》,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朱丹溪、刘完素等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发展,灵活创新。
1 善用辛凉,清利湿热
裴老师从孔伯华先生,其用药以辛凉派著称,擅长治疗温热病。小儿多为纯阳之体,无论外感风、寒、湿、热或内伤饮食,易化热化火,加之气候变化,夏季炎热,冬季变暖,内外合邪,故临床多见湿热蕴郁之热性病,清利湿热为常用大法。
但裴老认为温病学说是在伤寒学说的基础上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的病机变化来反应外感热病的辨治,它补充了伤寒论的不足,切不可将二者对立起来。裴老一再教导,要遵古而不泥古,不以一派而非议他派,要精研历代医家经验,取各家之长灵活应用。尤其推崇钱乙的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儿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观点,用药上不忘“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尤下必忘津液而成疳”。临证中时时注意调护脾胃,顾护阴液。
裴老认为,小儿素体蕴热,“六淫之气,皆从火化”,故以热病为多,用药应偏之辛凉。对小儿发热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之别,辨证重点一是看咽部,如有咽痛,咽部充血,即使有恶寒,也属热证,不能用辛温药;二是看舌苔,舌苔白腻,说明有湿热。“湿为黏腻之邪,和热难解”,要加用化湿药,使湿开热解;三是看面色,“面色白者,要顾其阳气,面色苍者,要顾其阴气”,甘寒药适当提前用。同为发烧,风寒的发烧,精神好,食欲差,但化热快;风热的发烧,精神烦或弱,食欲差,二者有所区别。
治疗小儿发热,裴老善于重用生石膏。生石膏辛甘大寒,为清热退烧,解肌透表之专药,凡外感、内伤属热证者均可选用。它既可泻火解表,又可生津除烦,故不同于其他凉药,其宣透的作用,可使药后毛孔微汗,以助退热。治疗热性病,还应结合四季用药,春季属风,加用防风解表散风;夏季多湿,加用滑石清利湿热;秋季干燥,加用鲜芦根甘寒养阴;冬季寒冷,加用荆芥辛温发散。温热病后期,由于邪热日久或大量寒凉药,易耗伤真阴,表现手足抽搐、痿软乏力、舌红少苔等证,应加用养阴清热药,如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等滋阴潜阳,熄风镇惊。裴老特别强调,热病后期,还应仔细观舌切脉,如舌质仍红,脉数,或烦躁不安,均说明余热未尽,要继清深伏之热,至“脉静身凉”则愈[1,2]。
2 注重调护脾胃
脾胃为万物之母,人体气机生长的枢纽。《内经》云:“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并于脾胃,人赖地阴之气以长,而此阴气须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奉以寿,而此阴精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而此营气必统于脾胃“。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全赖脾胃提供生长发育必须的阳气、阴精、营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裴老在六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伤于脾胃,困于湿热,乃生小儿之疾。”的理论,反复强调脾胃的重要性,脾胃旺则百疾不生,脾胃壮则五脏六腑皆壮,反之皆弱。
在临证中裴老不论治疗外感,还是杂病均注意调理脾胃之气。关于胃者,必从胃治,不关于胃者也时刻不忘脾胃这一根本。乳儿黄疸,病位在肝胆,但与五脏相关,脾胃最重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出生仅二三个月的小婴儿,脏腑功能薄弱,用药要时时顾护脾胃。裴老在方药中,以生麦芽作为主药,它具有生发脾胃之气、健脾养胃、消食和中之功,并可疏肝理气;此外,还加用茯苓、白术、莲肉,建曲等,均可使脾气健运,肝气条达,水湿得化,胆汁正常排泄,则黄疸消退。
裴老治疗肾病综合征则重脾肾两脏,他认为“肿胀”是由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温阳化气,水湿壅塞经络而成。经曰:“遍身光肿,指按成窟,举手即满者,属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也,治当补脾。”益气健脾补肾以达先天生后天,后天助先天,精血受固,滥水得治,水肿自消。裴老在方中喜用肉桂补元阳、温脾胃,窜上达下,温阳利水行气,为小儿肾病治本之药。
再如反复咳嗽患儿,多痰黄黏稠,纳食不佳,究其原因,是由于病久肺胃蕴热,痰湿内生。小儿脾胃先天素虚,易为饮食生冷、积热所伤而致脾胃运化失调,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酿生痰浊,上贮于肺或为外邪诱发,壅塞气道,致使肺气不得宣降而引起咳嗽。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因此,对于反复咳嗽患儿,裴老在治肺的同时,注意调理脾胃,常选用半夏、橘红、鸡内金、焦楂、草蔻、砂仁、炒莱菔子等,清泻胃肠积热,健脾化痰,而收良效。
裴老常说:“顾护一份阴液,保护一份生机”,在治疗中注意保护胃津,滋潜下焦。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因此患病后初起一般为实证多,热证多,而且容易出现阳热亢盛及津液耗损现象,对病后食欲不振的患儿,裴老在健脾开胃的基础上多加用石斛、生地、元参等以滋养胃阴;对长期发热不退者,善用青蒿、鳖甲、生知柏、竹叶、元参、生地、骨皮以滋阴退热[1];对咳嗽咳痰不易出者,在化痰基础上主张加用石斛以养阴润燥而使痰液易出;对大便干燥秘结者,众医善用泻法,而裴老善用升麻、肉苁蓉、生地、元参、火麻仁等,以提壶接盖,增液行舟,滋阴润肠。
3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裴老为人歉逊随和,思想开明,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他精研历代医家经验,取各家之长灵活应用,但遵古而不泥古,经常教导学生要有创新精神,把祖国医学和医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临证中注意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早在70年代,裴老即从事乳儿肝炎中医药的研究工作,研制的“金黄利胆合剂”疗效显著[3]。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及先进的诊疗技术的应用,对乳儿肝炎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巨细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及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可致慢性、弥漫性、进行性肝损害,肝组织可呈变性、坏死、增生及广泛的肝纤维化,胆管上皮细胞受损可致胆管狭窄、胆汁流通受阻形成胆汁淤积、同时还可形成胆管周围的纤维化,而最终导致胆道梗阻、胆道闭锁。而对这部分患儿选择早期外科手术,术后中医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裴老在诊治乳儿肝炎患儿时,强调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结合,对黄疸重,肝功能严重收损的“阴黄”患儿,及时做腹部B超、同位素扫描、病毒检测等检查尽早明确疾病性质,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或加用西药抗病毒治疗或选择外科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而中医药对胆道闭锁术后主要以清利肝胆湿热,益肝降酶为主,其疗效得到院内外同行的认可。
再如痹证的辨治,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对称性小关节炎为主,而幼年强直性脊柱炎以外周大关节炎为主;可伴发腰痛,裴老结合疾病不同的特点,指出湿热内蕴,瘀血阻络是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治宜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药用忍冬藤、土茯苓、石膏、知母、苍术等;而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为肝肾亏虚,督脉失养,治宜补肾壮督,强腰健骨,药用骨碎补、补骨脂、寄生、狗脊、川断、杜仲等。同为痹证,病症不同,治法方药亦不同。这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对辨证论治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进一步完善中医学的必由之路。
4 善用对药、生药、藤类药
作为一名老中医,裴老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儿科疾病的理法方药,源于古人而有新论。在临证中用药有如下特点。
4.1 善用对药 对药属于中药配伍的范畴,是裴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临证实践的体现。认为将二药配伍应用起到协同作用,且可互消其副反应,专其所长。例如,治疗小儿肾病浮肿、血尿、蛋白尿时善用石韦配苦参,苦参味苦寒性燥,直入肾经,除其湿热;而石韦味甘苦性凉,如肺与膀胱经,二者相配即可缓苦参之寒燥,又能使脏腑上下相交,表里相合,下焦湿热可除。凤尾草配倒叩草,二者均为苦寒之药,凤尾草入肾可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倒叩草解表利水、活血,二者同用可表里相助,通里达外,气血畅达,下窍通利。
在治疗咳嗽时,善用前胡配杷叶,二药同如肺、脾经,但前胡清热宣肺,降气化痰;杷叶长于和胃降逆,配伍应用即可治肺热气逆的咳喘,又可防胃热伤津的呕吐,对热兼呕吐者最适宜。
4.2 多用生药 裴老在潜方用药时经常选用生药。生药取其原有药性,因作用不同,用法有别。生牡蛎味咸性微寒,入肝、胆、肾经。其功效养阴、清热、固下焦。对热病后期潮热盗汗,心神不宁可敛阴潜阳,滋阴清热。对于肾病中后期或血尿、蛋白尿者,可滋下焦之阴,湿热止血。无论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裴老均擅选用。此外,生海蛤、生龟版、生鳖甲等在小儿肾病、呼吸及血液系统等疾病中也常选用。
4.3 喜用藤类药 藤类药裴老在治疗小儿风湿痹证中经常选用。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等。这类药均味苦,性微温或微寒,入肝、脾、肾经,辛可散风、苦能燥湿,温能通经,为祛风湿,通络止痛之品,用于风寒湿痹,肢体拘急疼痛疗效颇佳。其中鸡血藤还有活血补血作用,为治妇女月经不调、调经止痛常用药;忍冬藤为金银花的茎叶,疏风清热,更兼清经络风热,在痹证早期发热,关节红肿疼痛时最宜选用[4]。
【】
[1] 谢阳谷.大医精诚[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793?816.
[2] 赵绍琴,胡定邦.温病纵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50.
[3] 卢燕,齐昉.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探讨与中西医治疗[J].北京中医,2003,22(4):58?60.
[4] 胡艳,柳静,裴学义.小儿难治性肾病12例辨证论治疗效分析[J].中医杂志,1999,40(4):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