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教授防治小儿哮喘病创新性理论体系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丽平 时间:2010-07-12

【摘要】  分析王烈教授关于小儿哮喘三种创新性理论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与中医理论基础。通过临床资料探讨其在预防哮喘病发病、减少复发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指出上述理论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一步阐释上述创新理论的性,丰富中医儿科理论,指导临床应用。

【关键词】  王烈; 中医学家; 哮喘/诊断; 儿科病证; 理论研究; 儿童

王烈教授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儿科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及高徒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毕生致力于小儿疾病,尤其是肺系病证的中医药研究,对小儿哮喘病见解独到,首先提出了关于本病防治的三种创新性理论,形成了创新性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由“哮喘苗期”理论、三期分治理论和哮咳理论组成,分别针对哮喘病的发病先兆加以预防、针对缓解后的哮喘减少复发,以及以哮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三种理论各有侧重,防治结合,防病发作,减少复发,经多年临床观察,对本病防治确实起到有效作用。以下分述之。

    1  “哮喘苗期”理论

    系王烈教授于1992年首创理论[1]。“哮喘苗期”患者多为1岁以内小儿,主要证见:易感、体肥、肉松、面白光、湿疹、易泻、发稀、骨软等,临床并无咳喘之证。据作者对具有上述表现的患者进行长期预后观察,有75%患者在日后发为哮喘;而5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追溯病史,有70%患者年幼时有“哮喘苗期”表现,说明具有“哮喘苗期”表现的小儿较常儿更易发生哮喘病。分析“哮喘苗期”相应表现,可归纳为肺脾肾三虚证。肺气虚卫外不固,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脾气虚乳食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故而经常腹泻,且体胖、面色白光白;肾气虚发无所养、主骨不利则发稀、骨软。王烈教授认为,此类患者为“体质异常”,肺脾肾虚则酿生伏痰,中医归为“痰蕴”状态,而伏痰留饮历来被认为是哮作之夙根,每因调护失宜,外感六淫,情志失调或接触发物病发哮喘。王烈教授认为这类患者应及早应用中药干预,临床以防哮汤按疗程口服2个疗程共计8周,旨在调补肺、脾、肾之气,诸脏无虚,则痰无所生,故哮作机会随之减少。此外,尚应提醒家长有外感时及时就诊,防止诱发哮喘[2]。

    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资料,迄今对本病的预防仍多为二、三级水平,仅局限于已有咳、喘、哮症状,即疾病发生后的对症处理,基本上不改变病程[3]。因此存在诸多问题,相当一部分患者漏诊、误诊,有50%患者在发病3年后才得到正确诊断,影响肺功能的恢复,耽误治疗时机,使得疗程延长,治疗难度增加。中医治疗多强调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此时有典型临床见证,属“病已成而后治之”,为中医“治已病”理论的体现。由于80%以上哮喘始于3岁前,因此早期干预显得非常必要,“哮喘苗期”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可能发生哮喘的征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旨在改善三脏虚损体质防止哮喘发作,可有效降低哮喘患儿的发病率,防患于未然。并且可以避免“过度医疗”问题,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治未病”的预防原则,经长期随访可减少小儿哮喘病发病率,加强该理论的研究,必将为减少成人哮喘发病率作出贡献。

    今后可针对此类患者进行遗传易感性研究,科学评价早期进行中药干预治疗的预防作用,必将对减少本病发作大有裨益。

    2  三期分治理论

    对于哮喘的治疗,元·朱丹溪指出,“未发以扶正为主,既发以攻邪为主”。后世医家皆遵循此法,因此传统上中医将哮喘分为发作期、缓解期两期,就临床而言,上述两期患者皆有症状,发作期咳、喘、哮兼备;缓解期或肺虚易感多汗、或脾虚乏力食少、或肾虚气短面白光,临床用药皆有症可依,可止咳、平喘、定哮;又可补肺、健脾、益肾。王烈教授通过多年实践认为,哮喘之所以难治,在于病因复杂,容易反复,且与家长缺乏对本病的认识,调护不当,不能坚持治疗有关。自1988年开始增辟稳定期,即将哮喘缓解期后无任何临床症状与体征之时定为稳定期加以治疗。此为哮喘之“三期分治”理论[4,5]。

    此时之治,实际上是将古法“冬病夏治”移至缓解期后,接续治疗以防反复。其治在于益气,即益肺脾肾之气。中医理论认为,哮喘之夙根为痰,哮喘之所以难治即在于此。而痰的产生责之于肺脾肾之气虚。肺虚津凝为痰;脾虚湿聚为痰;肾虚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炼液为痰,导致伏痰内蕴之病理产物。之后每因感受外邪,肺失宣降;接触发物,刺激气道;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过度劳累,气机失常等诱因作用下,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交阻,阻塞气道,导致哮喘发病。稳定期之治在于祛除伏痰,痰无所生则其哮难作,有效防止了该病的反复发作。时至今日近万例临床病例观察及长期随访结果表明,稳定期治疗可扶助正气、抵御外邪,有效增强患者体质,降低呼吸道感染次数,降低哮喘病复发次数。

    该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哮喘缓解期后无任何临床症状与体征之时定为“稳定期”加以巩固治疗。体现中医“既病防变”以及“既病防复”的预防原则,更是“治病求本”、“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等中医治则的综合运用。

    在临床研究中,可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进行三期分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长期预后评估,探讨稳定期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接触过敏原后反应程度、肺功能恢复、抑制气道重塑等多方面研究,科学评价稳定期治疗对减少本病复发的作用,指导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病诊疗常规的制定,与国际通用的GINA方案接轨。

    3  哮咳理论

    1982年初,王烈教授发现临床上有许多长期咳嗽(超过半个月)的病例,具有病程长、病情顽固(应用抗生素及止咳药疗效欠佳)、有过敏因素、有家族过敏史的特点。应用传统的止咳化痰等方法,疗效欠佳。1983年始,王烈教授以方测证,针对临床上长期咳嗽患者应用止咳药物治疗无效,提出以哮论治的观点,首创“哮咳”病名。所谓“哮”,是言其病性与治法;“咳”则述其病状。王烈教授认为,此类小儿长期咳嗽不愈与肺热有关,久咳痰郁肺窍瘀阻,肺气上逆,终成哮喘。在国内中医界最早认识了该病,而8年后西医才提出咳嗽变异性哮喘病名,并将其归入支气管哮喘范畴,用平喘解痉药物治疗。王烈教授开创了中医界以哮论治久咳的先河[6]。

    王烈教授认为,小儿时期极少有患慢性支气管炎者,凡病期超过两周者均应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哮咳),诊断依“问病程、查用药、询病史、检体征、辨症状、找诱因”等诸多方面而定,不必拘泥于教材,病程达1个月方能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哮论治该病,应三期分治,分别为咳期、痰期和稳定期。咳期多见咳嗽少痰或无痰,夜间或晨起加重,可因着凉、过食甜咸之品、闻及异味而加重等特点。经1周治疗咳嗽多可减轻进入痰期,主证以痰为主,其后经治可进入无症状期,即稳定期。王烈教授结合本病临证只咳不哮的特点,经过多年临床与药物筛选,制定了哮咳防治系列方剂。咳期辨证多为肺热,病机变化有风盛、气逆、痰阻、血瘀,应用长白山地道药材,拟方“哮咳饮”清肺、疏风、理气、活血;经治一周多咳轻见痰,名为痰期,病机变化为痰邪壅盛,重在化痰,佐以理气、活血,拟方“缓哮方”;而无任何临床表现的稳定期,应用“防哮汤”加味治疗,旨在益气防哮。经过1 800例临床资料观察和长期随访,稳定期的治疗可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次数,并减少了部分患者罹患典型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7]。为中医“既病防变”、“治未病”理论的临床应用。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防止误诊、漏诊,注重进行该病的中医证治规范化研究,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并进行中医药防治该病的评价,并将研究成果纳入教材,提高中医儿科整体防治水平。

    综上所述,三种理论构建了小儿哮喘病防治的创新性理论体系,涵盖了关于本病预防与治疗的全部内容,针对减少发病与复发各有所侧重。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对本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从分子生物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阐释中医理论的科学依据,为丰富中医理论、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进一步中医作出贡献。

【】
  [1] 王烈.婴童哮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2.

[2] 王烈.哮喘苗期辨治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2002,18(6):9?10.

[3] 李晓青,洪建国.生命早期过敏体质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50.

[4] 王烈.精治细防根治哮喘[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9(3):8?11.

[5] 孙丽平,王延博.王烈教授治疗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验案[J].社区医师,2006,22(13):42?43.

[6] 安笑然,王文革.王烈从哮论治小儿过敏性咳嗽230例[J].吉林中医药,1993,5(6):3.

[7] 冯晓纯,孙丽平,许兵,等.王烈教授关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证治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2):69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