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精神心理调养法探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高晓静,刘少芸,邓棋卫

【摘要】    精神状态内属于五神,依附于五脏,外现于五情志。该文对如何运用《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相克,发挥五情志生理功能,避免五情志病理状态,从而调养与人们的心理障碍进行探讨。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精神; 情志; 生理与病理

  人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指强健的形体、发达的肌肉、灵活的四肢、聪慧的大脑等物质形态;另一方面是指思维、意识、情感等精神心理的表现。中医理论鼻祖《黄帝内经》中的《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2]”,父母给了人原始的、最初的精髓与神灵,即物质与精神。中医学认为,人以五脏——心、脾、肺、肾、肝为中心,形成人体的物质形态,拥有各自生理功能同时协调发挥着大脑最高中枢的神经调节与反射的物质作用;《素问·宣明五气》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2],人的最高精神体——五神(神、意、魄、志、魂),依附于物质形体五脏,却由生理五情志(喜、思、忧悲、惊恐、怒)滋生、壮大。宇宙依照火、土、金、水、木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生衍繁殖,万物茂盛,循环往复,人为大之精灵,天人相应,五脏、五神、五志合五行,生生不息。
   
  如何医治心灵创伤?人的精神内有五神称为神、意、魄、志、魂,分别内藏于心、脾、肺、肾、肝五脏,各自外有喜、思、忧悲、惊恐、怒的五情志表现。五神又由情志之生理功能所充实、滋养,因病理情志而损害,进一步产生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精神是五神的综合体现。心神为最高统帅。五种情志的外在表现,即体现人的精神面貌。喜之情感生理状态为欢乐、高兴、平静、安祥、宽容、赞美、友善、和气、忍耐、自信之形象的表露,如人能够做到在任何环境、情形、状态之中都有喜之心态,那么万事无忧,天高云淡,能够感悟人生之美妙,哪怕你正身陷囹圄、四面楚歌之中,亦能体味到人生的安祥、自信。情志外在表现为生理之喜,充养五神脏之心神,为精神心理的主宰,“神存则生,神去则死”[2],生理之喜越多使心神越壮大,精神充实可谓金刚不坏之身,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病理之喜为过喜,超常之喜则物极必反,玩物丧志,喜极生悲,使人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过喜伤心。心失神明,过喜则气缓。“五行中水克火则恐胜喜”。如果一个人贪图享乐时,使之感到惊恐,担忧、害怕、畏惧自己的处境,则会令之发愤图强。恐入肾,肾为人的元阴元阳之根本所在,激发肾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生理之恐能克制病理之喜。
   
  思之情感生理状态是三思而后行,是积极思考,掌握文化知识的行为,是人格升华的重要形式,思则敏,聪慧、睿智;反之则钝、愚、蠢、浅陋。情志外在生理之思充养五神之意,藏于脾,脾意之内涵是分析、认知、睿智的程度,使精神更新。病理过思成重负,劳累过度,那便是慢性自杀,因过思则反不思,过思伤脾,脾失健运,过思则气结,一意孤行甚至走向极端。五行木克土则怒胜思,怒入肝,肝魂畅则游刃有余,生理之怒能振奋精神,调畅情志,肝气舒则思结除。义怒能产生刺激,令人体兴奋振作起来而抵制病理之思所致的劳苦与不堪重负或不思之浅陋。
   
  忧悲之情感生理状态是忧己之过,悲己无能,反省自己,谦虚的情怀,不鲁莽行事,不自高自大,不骄傲自满,不目中无人,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处境并评估自己的能力。情志表现为生理之忧,充养五神之魄,藏于肺,肺魄之内涵有本能的自觉,自卫,自知。如果出现病态则忧愁伤感,杞人忧天,悲哀不能自拔,过忧则伤肺,肺失宣发肃降,忧悲则气消。现实的典型投影林黛玉忧郁悲戚成疾,肺痨而终,也是最好的佐证。五行火克金则喜胜忧。如果一个过于悲伤不能自拔之人,只有发挥生理之喜驱散病理之悲忧。仅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的、主观的喜,喜入心,心喜解百忧,激发心神才能排解万般忧伤。类似林黛玉的人能做到凡事欣赏、赞美、合群、理解、宽容,发挥心喜作用,则不至于抑郁寡欢而形单影只,悲忧致死。

  惊恐之生理情感来自对外界环境的担心,害怕与畏惧,有存在与自以为是之惊恐。适度的生理惊恐能调动、兴奋人的元阴元阳之根本,刺激真阴真阳之所在。情志外在的生理惊恐充养五神之志,藏于肾;肾志的内涵有毅力、志向、决心、目标;肾志能发挥人的最大能动性,甚则超常发挥。若过度惊恐,病理之恐则伤肾,肾失温煦,元阳受损,惊恐不安,过恐则气下,惶惶不可终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者将一事无成。五行土克水则思胜恐,思入脾,脾意旺,科技新,真理足,知识面广。生理之思,用知识武装自己不用担忧来自内外的恐吓,就能战胜威胁,祛除病理之惊恐。
   
  怒之情感生理状态为义怒,表现为伸张正义,大义凛然之气慨,使人情绪外泄,威风凛凛,主持正义,宣扬公道,也不畏惧事态处于劣势之情形。生理之怒是阳刚之气,有性格,有个性之正气表现。情志外在表现为生理之怒越多,充养五神之魂越威武,藏于肝。肝魂之内涵为谋略、决断与公正,使精神更坚强。病理之怒为过怒伤肝,过怒则气上,肝失疏泄条达,表现为无名恼怒,气愤难平,无理指责,霸权、张狂、妄想、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五行金克木则悲胜怒。如果一个人愤怒难当之时,应用生理之悲战胜病理之怒,悲己之过,多想是自己的不对,则不再怒恨、迁怒别人而寻之复仇了,只有悲己才能达到真正的怒消,生理之悲入肺,肺魄守则自卫、自知、自明。如诸葛亮三气周瑜,使怒伤肝,肝木反克肺金,肝侮肺,咯血而亡。若周瑜当时能悲己之无能,退一步卧薪尝胆,也许三国则要改写。
   
  综上所述,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中的五行,五脏,五神,五志的生克关系理论依据,展示了一个古老而光辉的医学理念。大中的万物茂盛,依照火、土、金、水、木五行的相生相克生衍繁殖。人是万物之灵,天人相应。人犹如一个奇妙的小宇宙,人之五情志,五神脏合五行相生相克,顺自然则昌,逆大自然规律则亡[2]。如果在五情志过极,初现情志异常时,就应该运用五行相克规律制约过极之情绪,使人的精神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消除人们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精神、情志的调养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中医理论的精髓符合、顺应大自然规律,中医的生命力来源于临床实践的疗效,中医论述人之精神的五神及五情志的理论在实践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如能充分发挥喜、思、悲、恐、怒的生理五情志,尤其重视喜之心神,善于运用五行相生互克法避免病理五情志者,才能成为生活真正的强者,才配称为万物之灵。有关标志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生理与病理见表1及图1。

  表1  五神与五志的五行生克关系(略)

  中医对精神、心理、情志的调养,《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中有最原始与经典的指导性论述,如“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怒伤肝,悲胜怒”,等等[3],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与解释则见仁见智。

  图1  大自然的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略)

【】
    [1] 王洪图.黄帝内经选读·灵枢篇·本神[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9:485.

  [2] 何晓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

  [3] 王 琦,李炳文.素问今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