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章教授“本中参西”中医辨证理论阐述
【摘要】 通过从中西医结合现状,刘友章教授“本中参西”理论的介绍和详细阐述以及病案举例说明等多方面多途径对刘友章教授“本中参西”中医辨证理论进行详细阐述与分析,得出“本中参西”中医辨证理论可以排除西药副作用的干扰,使临床中医辨证更加准确。要把中医诊断学中宝贵的遗产很好地继承下来,且要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充分考虑药的知识与方法,排除干扰,“本中参西”,进一步深化诊断和辨证的功底,将中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 “本中参西”;@刘友章;中医辨证;中医诊断学
1 “本中参西”理论
刘友章教授长期从事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其医术之高同其精确辨证是分不开的,刘老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医疗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了“本中参西”辨证理论,为中医诊断学的提出了创新性课题。“本中参西”顾名思义,就是以中医为本,以西医为参照。目前中医诊断都是以中医的舌脉等为依据,而并没有考虑西药的副作用造成的干扰问题,而刘友章教授则认为,目前中西医结合已经是普遍的现象,而西药的副作用如果不加以考虑,则会对中医辨证造成干扰,仅以舌脉和症状来做为辨证依据往往会对证型判断造成很大的错误。要从整体出发,运用中医的辨证理论和方法,以识别病证,推断病情,这是“本中”,但就目前普遍存在应用西药的情况下,必须对西药的用药情况做全面而周密的观察与了解,将西药的副作用对病人症状的影响单独罗列出来,将假象扬弃,去伪存真,这就是“参西”。四诊,是望、闻、问、切,诊断必须四诊俱备,才能见病知源[1] ,但不能错误地把四者与西药的副作用撕裂开来理解,死搬硬套,以为舌脉是什么,就一定是什么,而不顾西药副作用造成的影响和干扰。现在是中西医结合密切的时代,最高明的医生,如果不去排除西药的干扰,以为依靠传统的四诊就可以一诊而知则是会发生严重错误的。医生对中医的辨证有精深的研究和专长,是很好的,但不能只凭中医的方法,不问西医的治疗经过,以中医一诊代中西合诊,即目前的中医诊断必须加入西医因素,要排除西药副作用的干扰。要详细询问病人发病的经过,痛苦所在,过去患过什么病,经过什么治疗,用过什么药,这些药物应用的时间、剂量,以及它们的副作用是什么,对中医的辨证有没有影响?都要仔细考虑。这些资料的收集,必须经过详细的问诊。疾病是复杂而多变的,证候的显现有真象也有假象,如果对西药用药史问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全面的、详细的资料,辨证就欠准确,甚至发生错误。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2 临证经验
病案举例:某男,50岁,主因“腹痛伴口苦口干2d”就诊。患者素有胃溃疡病史,2d前因为酗酒而突发腹痛,就诊于当地卫生所,经治疗后疼痛缓解,但随后口苦口干,喜饮水,大便干结,小便不利,发黄,面色潮红发烫,无汗,烦躁失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一派热象。值班医生遂认为是胃肠湿热内蕴,给予了甘露消毒丹加减:绵茵陈30g,藿香15g,白蔻仁9g,滑石15g,木通9g,石菖蒲15g,黄芩12g,连翘12g,生甘草6g,结果连服3d后患者症状不但不解,反而出现肢体冰冷,腹痛加剧,大便溏泻,精神萎靡。仔细询问才得知患者在当地卫生所治疗时,应用了大剂量的阿托品,而阿托品是M胆碱受体阻断药[2],其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拮抗体内胆碱能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阿托品随剂量的增加可依次出现下 列现象:腺体分泌减少,膀胱和胃肠道平滑肌的兴奋性下降,心率加快。由于阿托品通过阻断M胆碱受体而抑制了腺体分泌,而唾液腺和汗腺对阿托品最敏感,故引起了患者口干和无汗,由于对膀胱逼尿肌平滑肌的松弛作用,所以小便不利,较大剂量的阿托品可在外周阻断M胆碱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快,故脉滑数。大剂量阿托品具有解除小血管痉挛的作用,尤其以皮肤血管的扩张为显著,可产生潮红温热。同时可兴奋延脑和大脑,出现焦躁不安。而当时还给予了患者黄连素,使其舌苔发黄,小便发黄。西药的副作用造成了热证的假象,使医生辨证错误,寒证应用了寒药,雪上加霜出现了亡阳先兆。于是急投附子理中丸加减:党参15g,炮干姜15g,白术15g,制附子15g,桂枝12g,炙甘草6g,2剂后患者四肢温热,汗出神清,腹痛消失,脉象和缓,尿量增加,大便正常。
从本案可见是西药的副作用造成了辨证的假象,如果仅仅拘泥于中医而不考虑西药的作用,则非常危险。临床上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那么面对目前中西医结合的趋势以及西药大量的干扰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刘友章教授认为:“本中参西”辨证理论就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途径。他认为:辨证是疾病的前提,所以一方面要熟练掌握、深入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二要熟知常用西药的毒副作用,要反复熟读、记忆西医药的知识,根据中西医合参的系统性和性原则来综合判断;三要重视实践锻炼,多临床,熟能生巧,要多看多练。并培养自己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毕竟传统的中医辨证方法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怎样和西医科学技术成果相结合,使中医辨证的分析在现代医学环境下逐步规范化,疾病诊断、证候辨别的内容标准化、系统化,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把中医诊断学中宝贵的遗产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要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充分考虑现代药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排除干扰,反对泥古不化,“本中参西”,进一步深化诊断和辨证的功底,将中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1]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第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
[2]江明性.药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