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闻诊体系探析
【摘要】 闻珍在望闻问切四诊中占有重要位置,以“闻而知之谓之圣”位居第二。五音闻诊在四诊中具有重要意义,古籍中对五音对应五藏和五方四时,正常五音和病变五音等都有详细论述,五音闻诊是一个较完整的诊断方法体系。
【关键词】 五音 闻诊 五脏 五方四时
中医界历来在诊断中以望闻问切四诊并称,而且闻诊也以“闻而知之谓之圣”位居第二。然而多年来以五音为核心的闻诊越来越处于次要的位置了。笔者认为,闻诊既然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就应当继承学习,使其再现夺目之光。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音应五藏和五音应五方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云“东方生风,……在藏为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南方生热,……在藏为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中央生湿,……在藏为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西方生燥,……在藏为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北方生寒,……在藏为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这个天地人五行系统中,五音被赋予了五行的属性,从而具有了在这个体系中与其他具有五行属性的事物的对应关系。
同时也提出了音声发生的机理。《灵枢·忧恚无言第六十九》[2]曰:“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给出了音声发出的生理基础。
还提到了五音与五色密切关系。《灵枢·小针解第三》[2]说:“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五脏引起五色的改变,进而引起五音的改变。
同时提出五体在病变状态下表现于五音的反应。《素问·金匮真言论》[1]曰:“东方青色,……其音角,……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南方赤色,……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中央黄色,……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西方白色,……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北方黑色,……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这里明确指出了五音和五方四时的时空对应关系,详述了筋、脉、肉、皮毛、骨的病变表现于五音的变化。
而后提出以五音来诊查疾病的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云:“善诊者,……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素问·五脏生成篇》[1]曰:“……五脏相音,可以意识”。
在另一部经典《难经》中更加明确了五音诊病的理论。《难经·六十一难》[3]载“……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这里明确提出闻诊的核心是辨别五音。并且把闻诊推居第二位,仅次于望诊,而比问诊和切诊更加受到重视。
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2]中,把人的体质禀赋按照五行理论分为5种,分别对应于五音,再在五音中各分为五,五五共二十五音,对应于25种不同体质禀赋的人。认为发音不同,其体质禀赋也不相同,故而可以从人的发音不同当中,以辨别人的体质禀赋的不同,从而可以推断人的五脏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易患性。
在《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2]中,明确提出了二十五音的名称,分别为:右徵、少徵、质徵、上徵、判徵。右角、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商、上商、左商。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宫。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并且强调了二十五音与十二经脉和五谷、五畜、五果的关系。
之后的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和发挥。吴谦等人给出了五音的具体描述和发音方法。《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4]云:“舌居中发,喉音正宫,极长下浊,沉厚雄洪。开口张腭,口音商成,次长下浊,铿锵肃清。撮口唇音,极短高清,柔细透彻,尖利羽声。舌尖齿音,次短高清,抑扬咏越,徵声始通。角缩舌音,条畅正中,长短高下,清浊和平。”又云“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为辨别五音和五音对五脏及辨别五脏的寒热虚实提供了依据。
林之翰描述了五脏正常的五音。《四诊抉微》[5]云:“五脏者,中之守也,各有正声,中盛则气腾,中衰则气弱。脾应宫,其声慢以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宏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五脏之正音,得五脏之守也”。
如上所述,五音闻诊在中医诊断当中已经具有了一个较完善的体系。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对照古籍中对五音的具体描述,结合患者发出的音声,仔细体会其不同来加以判别,在较多的实践积累中,力求对五音作出较准确地判断。在此基础上,可以听患者的五音做出五脏的定位诊断,再结合其发音的言语的多少和轻重辨其寒热虚实,结合得出五脏的寒热虚实。从而可以确定患者五脏禀赋的强弱不同,进一步可推出其易患的疾病和易出现的症状,最终为和预防打下基础。
总之,五音闻诊值得我们去很好的继承和,其诊断价值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五音闻诊能和问诊、舌诊、脉诊一样同处重要的位置。
【】
[1]牛兵占,肖正权.黄帝内经素问译注[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34,42?43,44,98.
[2]孟景春,王新华.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6:37,489,470.
[3]牛兵占.难经译注[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277.
[4]吴 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77?878.
[5]林之翰.四诊抉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59.
[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