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作者:胡金凤,王喜臣,韩世伟
【关键词】 高等中医药院校 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
中医药院校实践教学是高等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高等医学教育规模不断加大、医疗卫生制度日趋严格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对中医药院校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改革,使高等中医学教育取得可持续。
1 中医药类院校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理论与实践、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抽象概念和具体思维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它既是理论学习的继续、补充和深化,也是传授学习方法、技能与经验的教与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接受各种信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使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中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它有别于西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原始的“师徒”“父子”的经验相传,到师传承受的理论与临床结合,一直到院校教育,在继承教育传统基础上不断发展,由此推动中医学的持续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经验表明,中医理论和实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了实践教学就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医学的特点决定其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教学质量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
2 高等中医药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由实践教学的内容组成、时间安排、成绩的评定以及实践教学课程保障等四个部分组成。实验和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两种形式。目前中医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存在影响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的诸多因素。
2.1 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 在课程体系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高等教育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迅速兴起的趋势,有针对性的设置实践教学内容。目前课程设置存在把理论教学放在首位,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整体素质,导致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弱,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创新意识薄弱。在实践上采用以“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1],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这种课程体系本质上割裂了中医的知识体系,破坏了中医教育教学的固有,影响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2.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校内外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需要一支爱岗、敬业、技强的师资队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使得急剧扩增的医学生与不足的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教师之间产生了矛盾。其结果使具有一定规范的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实践教学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较大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2]。
2.3 实践教学课程质量管理薄弱 近年来,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教学环境有一些改善。但是对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的检测上,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许多学校积极建立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忽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导致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手段[3]。实习基地分属于不同的管理机构,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评价有一定困难,影响学生的实习质量。
2.4 实践教学课程模式单一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是统一的,又是相对独立的。许多院校尚有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实验教学强调以实验验证理论的教学思想,忽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灌注”多启发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3 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探讨
3.1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我校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在“厚基础、宽口径、精技能、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探讨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循序渐进、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该体系由课程实践(军训与国防、语言应用能力训练、机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实验)、专业实践(课间实习、教学实习、模拟训练)、综合实践(综合实验、科技创新、毕业实习、毕业)、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四大部分构成。不断改造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结构。
医学专业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毕业成绩包括实习前综合技能培训成绩、出入科成绩、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四部分,强化临床能力培养。药学专业坚持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类专业建立高起点、大综合的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整合、更新和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将原来按课程开设的实验整合为按专业、梯度、层次、平台开设四大模块实验,即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方向实验、综合实验。通过整合,减少重复内容,使课程体系的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达到有序、合理的运行状态。
3.2 建立实践教学管理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完备的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及主要环节质量标准,从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实践教学用书、实习大纲、实验指导书、毕业设计、实践课程考核实施细则等方面,加强各主要教学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做到管理有序高效,信息反馈及时,为教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建立质量考评体系,根据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教、领导听课制度实践教学评估,通过期中、期末检查以及课程考核分析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3.3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 学校对现有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室重新整合和建设,扩展实践教学的空间,2005年起,各学院相继成立了实验(实训)教学中心,逐步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和开设实验课的模式。根据临床工作实际投资400多万元购置各类仪器和医学模型500多台件,增建了七类实训室:内科诊断技能实训室、综合急救技能训练室、外科技能训练室、妇科技能训练室、骨科技能训练室、耳鼻喉技能训练室、中医技能训练室等。优化了实训教学师资队伍,选择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临床技能强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门培训,规范培训内容和操作要领,合理配置实验师资队伍结构,增加高学历人员和青年教师的比例,建立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验教学团队。
3.4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学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药药物分析实验课开展“立体开放式循环排列教学法”;制药设备与厂房设计实验把课堂搬到了医药车间去上,学生通过现场操作,掌握基础原理和方法;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接受科研基本技能训练。中医专业把临床一线的名医名师请到课堂,以讲座与提问、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学校研发中心、博(硕)士生导师的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巩固了课内学习效果,满足了毕业论文(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几年来,我校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整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管理和监控,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学生整体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受到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好评。
【】
[1]杨立俭.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J].实验室科学,2006,(1):1?2.
[2]孙占学.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7,(1):58?59.
[3]华伦荣.高等中医教育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与评价[J].中医药,200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