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结合背部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艳华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运用中西药结合背部穴位注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 6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观察组用丹参 1 mL 加氨茶碱 1 mL(25 mg)加地塞米松 1 mL(5 mg)加利多卡因 1 mL(25 mg)于背部,穴位注射。对照组静脉输注氨茶碱 0.25 加地塞米松 10 mg,根据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肺功能改善情况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用平喘组合药于背部穴位注射,显效、速效。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西药结合;背部穴位注射

内外专家认为是一种慢性气道炎性疾病,这种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增加,病理生理改变是支气管痉挛、狭窄,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严重急性发作期可发现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故支气管哮喘属内科急症,并且具有反复发作性、病程长特点,现采用丹参注射液加地塞米松加氨茶碱于背部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为哮喘病人迅速有效地止喘,取得了良效,其特点是高效、速效、长效、方法简便易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均为我院 2005 年 9 月 -2006 年 5 月哮喘急性发作期住院病人,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此 60 例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30 例,其中男 18 例,女 12 例,平均年龄〔46.6±3.0(28~76)〕岁,平均病程在(12.2土0.8)年,对照组 30 例,其中男 20 例、女10 例,平均年龄在〔47.8±20.0(16~81)〕岁,平均病程在(15.0±0.2)年,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一般资料中各项比较 P > 0.05,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    观察组(背部穴位注射药物):用氨茶碱 1 mL(25 mg)加丹参注射液 1 mL 加地塞米松 1 mL(5 mg)加利多卡因 1 mL(25 mg)。

    1.2.2    穴位注射法    观察组:病人反坐于椅子上,双上肢上举交叉抱紧,头枕于上,暴露背脊部、取穴:于脊柱两侧第 3~7 胸椎旁开 1.5 寸,背脊两侧 3、4、5、6、7 胸椎旁开 1.5 寸分别是肺俞穴、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并且于 3-5 胸椎旁可触及条索状,成团块状特异反应物,此处皮肤触之发紧,发凉,局部刺激非常敏感,用 5 mL 空针抽取上述药品朝脊柱方向进针回抽无血,将药物注射到反应物及其周围。每次选穴 4 个,例如:肺俞(双)配膈俞(双),肺俞(双)配厥阴俞(双)。

    观察组用 0.9% NS 25 mL 加氨茶碱 0.25 加地塞未松 10 mg,静脉滴注。

    1.2.3    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①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使其背部放平,肌肉放松,以取得合作。②穿剌深浅度及进针角度用根据病人胖瘦而定,切勿刺入肺尖造成气胸。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按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疗效标准[1]来进行判定。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最大呼气流量(PEF)增加值 > 35%,或治疗后 PEF≥预计值 80%,昼夜波动率 < 20%;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EF 增加 25%~35%,或治疗后PEF 达预计值 60%~79%,昼夜波动率 < 20%,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PEF 增加 15%~24%,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无效:临床症状和 PEF 测定值无改善或加重。

    2.2    结果

    见表 1、表 2。肺功能测定是用意大利科时迈公司的 COSMED  Quark  Pft-4 型肺功能仪。

    3    讨    论

    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主要病理变化是支气管和小支气管黏液腺体的肥大增生,黏膜充血肿胀,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管腔狭窄,分泌物堆积,导致通气阻塞,最大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均减低,其病理关键在于通气阻塞。针刺穴位激发经气,调和气血,同时药液的吸收,延长了腧穴的作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疗效,据报道,针刺天突、肺腧等穴,无论吸气和呼气阶段的气道阻力,都从增高状态明显下降,特别是呼气时的阻力最为明显[2] ,另有报道用地塞米松、氨茶碱、普鲁卡因、山莨菪碱,组成四联针治疗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可使呼吸峰流速值测定提高 153%,并且在注射后 10 min 内症状完全缓解有 12 例(在治疗哮喘持续状态共 14 例中[3]),赵氏认为穴位注射方法不单纯是针刺穴位作用和药物作用算术式的相加,穴位注射是在针刺对机体进行了整体性、良性调整的前提下,克服药物的某些反应,使药物的作用显几何式的放大[4]。根据中医理论“内脏 - 体表相关原理”,当脏腑功能发生病变时可以通过经脉 - 穴位反应到体表,临床支气管哮喘病人常有“背冷、背部发紧、背部受凉易发哮喘”的症状和体征,背部触诊发现几乎所有哮喘病人背部第 3~7 胸椎处肌肤皮温低、紧张度高,可扪及有“索条状或团块状,不规则状”反应物,此反应物活检证实是充血,坏死水肿的组织细胞,按压反应物病人有舒适感,酸麻胀感,呼吸通畅感,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哮喘病人的体表反应有关,内脏疾病表现在体表的反应物,它和内脏的疾病有着内在的、直接的联系,而且出现病的改变,刺激反应物或反应物注射可以迅速、及时发挥作用,不但具有速效,而且具有可靠的远期效果,作用迅速、方法简便易行。支气管哮喘患者背部特异“反应物”可能和经络有关,或者和内脏体表电流通道有关,反应物的位置正是肺俞穴之处,肺俞是足太阳经的背部腧穴之处,与肺脏有内外相应的联系,为肺经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肺俞主治肺之脏病和气化病,对改善肺功能消除肺脏的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症候具有一定功效,使药物在背脊部特殊位置注射后与呼吸系统迅速连成特殊的药物离子作用通道,发挥比口服、肌注,甚于静脉给药更有效的平喘作用,缓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症状。氨茶碱可解除气道平滑肌痉挛,另外还有改善心博出量,扩血管,兴奋呼吸中枢,改善呼吸肌功能及某些抗炎作用,地塞米松属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慢性哮喘的一线药物,作用机制抑制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气道肿胀,黏液分泌,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β2 受体反应性,丹参属于中药中活血化瘀药,其对呼吸道非特异性炎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上述药物联合使用,经穴位注射,进入经络,迅速建立特殊的药物离子作用通道,迅速发挥有效平喘作用,缓解支气管哮喘症状。同时穴位注射可每周 2 次,局部用药量少,避免长期静脉用药后所需的药浓度监测及造成的激素依赖性。此方法简便,有效,可推广应用。

【】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4:132-133

〔2〕宗徐. 中西药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 南通医学院学报, 1999, 19(4):485

〔3〕朱方罡. 肺腧穴四联针注射治疗哮喘29例临床分析〔J〕. 针灸临床杂志, 1996, 12(10):41

〔4〕赵琛. 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 1997, 1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