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细胞牛松质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缺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王德超 郑玉琴 孙建华 史晨辉 董金波 刘维钢 

【摘要】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够修复骨缺损的骨材料,为其在骨缺损修复领域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 外扩增诱导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将其与去细胞牛松质骨复合培养。造成兔桡骨中段 10 mm 骨缺损模型,分复合细胞组、单纯材料组、空白对照组。通过大体观察、放射学检查、组织学检查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去细胞牛松质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缺损,12 周时缺损区完全被新骨代替,骨髓腔完全通畅,优于单纯材料组的修复效果,单纯材料组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去细胞牛松质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有可能成为理想的骨支架材料。

【关键词】  骨修复材料;去细胞牛松质骨;组织工程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pare  an  ideal  scaffold  material  for  the  repair  of  bone  defect,  for  the  clinical  use  in  the  bone  reconstruction  field.    Methods     Rabbit  marrow  stem  cells  (MSCs)  were  cultured  and  expanded  in  vitro.  The  MSCs  were  mixed  with  acellular  bovine  cancellous  bone  (ABCB).  The  rabbits  were  prepared  as  model  of  bone  defects,  divided  into  3  groups:named  complex  group,  acellular  bovine  cancellous  bone  group,  and  blank  control.  The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nd  new  bone  regeneration  in  the  defects  was  investigated  by  gross  specimen  inspection,  X-ray  examination  and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Results     At  12  weeks,  the  radial  defects  repaired  by  named  complex  group,  and  their  marrow  cavities  formed,  which  is  better  than  acellular  bovine  cancellous  bone  group.  Acellular  bovine  cancellous  bone  group  is  better  than  blank  control.    Conclusion     Acellular  bovine  cancellous  bone  may  be  used  as  a  kind  of  ideal  scaffold  material.

    〔Key  Words〕    Bone  repair  material;  Acellular  bovine  cancellous  bone;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研制理想的生物材料替代自体骨移植用于修复骨组织缺损是医学和生物材料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骨移植物较多,如羟基磷灰石、脱钙骨、脱蛋白骨等为临床骨缺损的提供了很多选择。但是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难以满足临床上修复各种骨缺损的需要。去细胞牛松质骨作为新型的生物衍生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质、空间结构、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特点,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去细胞牛松质骨载体相结合,构建组织工程骨,探索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与试剂    新鲜牛肱骨(石河子市农贸市场),脱细胞的各种试剂(曲拉通 X-100 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提供,氯化钠由西安化学试剂厂提供), HWY 100B 型恒温培养摇床(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Massion 染色试剂盒(广州市俪科贸易有限公司),新西兰大白兔(石河子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胰酶(华美),地塞米松(Sigma),维生素 C(Sigma),β- 甘油磷酸钠(Sigma),低糖 DMEM 培养基(GIBCO 公司),新生牛血清(Hyclone,美国),小牛白蛋白血清(Sigma),60Co 辐射源(加拿大),倒置荧光显微镜(Olympus),电镜(LEO-1430VP,德国)。

    1.1.2    牛松质骨标本的准备    取新鲜牛肱骨 1/3 段,制成 1.5 cm×0.5 cm ×0.5 cm 大小,50℃自来水反复冲洗 3 次后,蒸馏水冲洗 3 次,置于 PBS 保存液中,在适宜的温度、pH 值条件下,采用 10% 高渗生理盐水和去污剂 TritonX-100 对牛肱骨进行组织工程学的去细胞处理。包装后 60Co 照射(20 kGy)备用。

    1.2    方法

    1.2.1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诱导鉴定    1 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无菌条件下取双侧股骨,用含有肝素的 PBS 缓冲溶液冲洗骨髓腔,冲洗液 5 mL 缓慢加到已加入了5 mL 淋巴细胞分离液的 10 mL 离心管中,2 000 r/min,离心 30 min,用吹打管轻轻取其界面云雾层液面,PBS 漂洗,1 500 r/min 离心 5 min,弃上清,加入基础培养液 DMEM 10 mL,制成单细胞悬液,3×106/mL 接种于 75 mL 培养瓶内,加 5 mL 20% 胎牛血清的低糖 DMEM 培养基,置于 5% C O2、37℃ 饱和湿度的 CO2 孵箱中进行培养,72 h 后全量换液。以后每隔 72 h 换液 1 次。待贴壁细胞融合达 80%~90% 后,0.25% 胰蛋白酶 37℃ 下消化,进行传代、扩增培养。收集第 3 代 BMSCs,以 2×104/mL 的密度培养于诱导培养液(含 20% 新生牛血清,10-8 mol/L 地塞米松,50   L/mL 维生素 C,10 mmol/L β- 甘油磷酸钠)。同时以同样密度细胞培养于 20% 新生牛血清低糖 DMEM(L-DMEM)培养液为对照。在第21 天分别取出贴壁生长有细胞的盖玻片,使用 75% 乙醇固定液固定 30 min。三蒸水冲洗,用 5% 的硝酸银染色,避光,室温孵育 30 min。再以三蒸水冲洗,在紫外灯下照射 30 min。以 1% 中性红溶液染色 30 s。

    1.2.2    BMSCs 细胞与 ABCB 复合培养    收集第3 代 BMSCs,加入含成骨细胞诱导液的条件培养基培养 3 d,制成 5×106/mL 浓度的细胞悬液进行接种,每孔 2 mL。利用抽吸作用力使细胞充分渗入ABCB 孔隙中,在 37℃ 、5% CO2 饱和湿度条件下联合培养,8 h 后再次加培养液,其后隔日换液。复合培养 3 d。

    1.2.3    采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27 只,重2.2~2.5 kg,无菌条件下造成桡骨中段 10 mm 骨缺损模型。先取 18 只,将直径 5 mm、长 10 mm 的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牛去细胞骨植入左侧骨缺损处,右侧单纯植牛去细胞骨;再取 9 只,双侧留做空白对照。术后肢体不作外固定。每日肌注青霉素 20 万U,连续 3 d。术后 4、8、12 周每个时间点实验组 6 只,对照组 3 只,分别拍 X 片,然后处死动物取材。标本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后,硝酸脱钙,石蜡包埋,5   m 连续切片。

    1.2.4    观察指标    细胞培养过程及术后一般观察、X 线片分析、大体标本观察、HE 染色观察。

    1.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 t 检验,P <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原代细胞培养

    原代细胞接种后,细胞漂浮在培养液表面,呈圆形,细胞 6 h 后开始贴壁,24 h 内有少数细胞贴壁,48 h 后贴壁细胞增多,形状不一。约 6 d 时形成细胞集落,约 10 d 后长满。1:2 传代后增殖加快,细胞呈均一的长梭形,呈漩涡状生长(图 1)。

    2.2    相差显微镜观察

    BMSCs 在材料上接种孵育 2 h 后,材料周边开始有细胞黏附,随着时间延长,附着材料上的细胞逐渐增多;培养 1 周后,细胞在材料上逐渐伸出突起,连接在骨小梁之间,可见大量细胞附着于材料的孔隙及材料周边。

    2.3    扫描电镜观察

    可见 ABCB 材料上皆有细胞附着,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有的细胞表面可见钙颗粒沉积,有的材料上的细胞呈团簇状,周围有网状胶原附着。

    2.4    VON Kossa 染色

    显微镜下见诱导组细胞间可见黑色斑点状被染色的钙基质;未诱导组未见黑色斑点状被染色的钙基质。

    2.5    骨缺损修复实验 

    2.5.1    实验选用兔 27 只,实验中无脱失,均进入结果分析。

    2.5.2    各组动物均在术后 4 h 内苏醒,术后 1 d 即可站立,有轻微跛行。术后 2 周能自由活动,术后各组动物进食均正常,伤口无红肿、渗液等炎性反应,均一期愈合。

    2.5.3    各组兔骨缺损修复标本大体观察    ①复合细胞组:4 周时各植入物表面有大量硬组织形成,与骨端连接紧密;8 周骨痂形成,但骨质菲薄;12 周缺损区骨皮质与骨端皮质连续,骨塑形完全,肉眼无法分辨缺损区。②单纯材料组:4 周时各植入物两端有少量新骨形成,中部有纤维骨样组织;8 周植入物两端有新骨包绕,与骨端连接紧密;12 周缺损区骨皮质与骨端皮质连续,塑形尚可,缺损域稍凹陷。③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缺损区均未愈合。

    2.5.4    放射学检查结果    术后 4 周,复合细胞组出现均匀的、充满整个缺损区的骨影;单纯材料组则仅为一线形的骨痂影,骨折线明显,空白对照组无骨痂产生。术后 8 周,各组骨痂量的大小顺序为:复合细胞组 > 单纯材料组 > 空白对照组。术后12 周,复合细胞组和单纯材料组均形成髓腔结构,前者修复区的皮质骨平直(图 2),后者存在凹陷(图 3),空白对照组呈骨不连。按照 Lane-Sandhu[1] 标准评分。结果发现,4、8、12 周复合细胞组 > 单纯材料组 > 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

    2.5.5    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 4 周,复合细胞组材料周围形成大量编织骨,单纯材料组可看到软骨细胞和丝团状的纤维,材料逐渐降解。术后 8 周,复合细胞组骨皮质和骨髓腔初步形成,单纯材料组缺损区修复组织均为致密板层骨。12 周时,复合细胞组缺损区骨皮质形成,骨髓腔再通。单纯材料组骨皮质形成,骨髓腔未完全通畅。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均为纤维组织。按照 Lane-Sandhu[1] 标准评分。结果发现,4、8、12 周复合细胞组>单纯材料组 > 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3    讨    论

    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细胞外基质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合适的三维多孔结构、较强的骨诱导性、良好的可塑性和适当的机械强度,尤其是作为管状骨的修复材料[2]。提供移植的材料多种多样,但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尤其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移植材料仍是骨科面临的重要课题。异种骨由于来源广泛和简便,在解剖形状、组织结构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一直是骨修复工作者热衷于研制开发的植骨材料,然而异种骨的免疫排斥反应妨碍植骨与骨缺损区域直接接触,破坏植骨成分,导致植骨吸收。

    如何消除异种骨的抗原性,同时保留其成骨能力,是异种骨移植的核心问题。罗卓荆[3]等通过对松质骨抗原性的研究发现,在骨小梁骨基质染色阴性,而骨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骨陷窝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染色。也就是说,各种细胞成分是松质骨中抗原的主要成分。常用的去细胞方法有酶消化法、渗透溶液法和去污清洗法。笔者采用 10% 高渗生理盐水和去污剂 TritonX-100 联合对牛肱骨进行组织工程学的去细胞处理。去细胞基质骨有效地去除异种骨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细胞成分,清洁骨陷窝壁,选择性地保留抗原性相对较弱的网状骨基质结构,降低了移植骨的免疫原性。

    为了寻求理想的修复材料,课题组采用自制的去细胞牛骨作为兔骨髓基质干细胞载体复合移植于体内骨缺损处,以观察其成骨潜能和吸收降解情况,旨在为今后的实验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MSCs 是骨髓中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甚至神经细胞等多种潜能,可在地塞米松、维生素 C、β- 甘油磷酸钠等诱导下向成骨细胞分化,是构建组织工程骨的重要细胞 。应用 MSCs 修复骨缺损的组织工程方法一般是将 MSCs 与支架材料复合后植入缺损区,或先将 MSCs 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后再与支架材料复合并植入缺损区。我们所采用的将 MSCs 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后和去细胞牛骨复合在一起的方法,此前尚未见报道。

    以往的研究发现:生物衍生骨孔隙率高,可有效地为种子细胞黏附、分化和成骨提供良好场所。生物衍生骨植入骨缺损区后,随着诱导成骨作用、骨传导作用的完成而逐渐降解,其逐步降解的特点与新骨形成的过程相吻合。本实验中将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培养后,接种于支架材料上,植入骨缺损处,发挥其最大成骨活性。在体内微循环环境影响、应力作用及血液供应等条件下,组织工程骨可同时发挥骨传导、骨诱导成骨作用,从而修复骨缺损。通过放射学检查、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表明,组织工程骨的成骨及塑形能力较强。4、8 周复合细胞组有大量骨痂形成 ,12 周时骨塑形好,提示组织工程骨成骨较快,新骨塑形、改建迅速;而单纯材料组只是通过支架材料的骨传导作用促进成骨,所以新骨形成较慢;空白对照组各缺损区均未愈合。

    寻找能同时满足生物相容性良好、有利于细胞黏附生长、且有一定的孔隙率并具备相当的降解速率的生物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的重点。本文作者认为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去细胞牛松质骨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骨缺损,排斥反应少,能促进负重部位长段骨缺损修复,此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为骨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笔者通过一系列理化方法处理的去细胞骨,降低或消除了移植骨的免疫原性,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但仍保留骨的天然属性,具有良好的成骨传导作用。去细胞骨具有天然的多孔隙结构,大小均匀,形态规则,利于新生骨组织长入,复合上种子细胞及 BMP 等细胞因子,将去细胞骨制备成活性骨,既保证了大块骨的硬度和支持力,又有成骨活性,有可能成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为骨缺损的开辟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

【】
  〔1〕Lane JM, Sandhu HS. Current approaches to experimental bone grafting〔J〕. Orthop Clin of North Am, 1987, 18:213

〔2〕Griffith LG. Emerging design principles in biomaterials and scaffolds for tissue engineering〔J〕. Ann NY Acad Sci, 2002, 961:83-95

〔3〕罗卓荆, 胡蕴玉, 王茜, 等. 异种松质骨移植抗原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J〕. 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6):53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