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状态下针刺百会穴对脑功能成像特征的影响
作者:赖新生 黄泳 唐安戊 唐纯志 杨君军 李东江 曾统军 邹燕齐
【摘要】 【目的】观察病理状态下,针刺百会穴对脑部作用的特异性。【方法】选择1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以针对偏瘫的常规针刺,B组加用百会穴,共完成20次治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接受正发射型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脑功能成像检查,并比较常规针刺和加用百会穴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变化幅度。【结果】B组加用百会穴后,VD患者患脑额叶、丘脑、尾核、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的A组(P<0.05);健脑额叶、顶叶、枕叶、丘脑、豆状核、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的A组(P<0.05)。VD患者患脑额叶、颞叶、小脑的血流量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的A组(P<0.05);健脑顶叶、颞叶、枕叶、小脑的血流量升高幅度大于常规针刺的A组(P<0.05)。【结论】针刺百会穴,能够相对特异地作用于VD患者的各脑叶和小脑,提高其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
【关键词】 痴呆,血管性/针灸疗法; 穴,百会; 脑/针灸效应;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
百会穴(DU20),位于巅顶,具有醒脑开窍、补髓益智、升阳固脱等功效。百会与脑的关系密切,可用于中风病、眩晕、痴呆、抑郁、失眠等疾病的治疗[1-5]。换言之,百会穴能相对"特异"地作用于脑。那么,这种相对"特异性"是否有相关的研究支持呢?基于此,我们开展了病理状态下针刺百会穴的特异性研究,以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脑功能成像为观察指标,分析百会穴作用于脑区的特异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来自广州星光老人之家二院和广州千禧颐老院,有中风病史及相应临床症状、体征,CT、MRI资料详实,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DSM?IV?R制订的痴呆诊断标准[6],Hachinski缺血量表(HIS)[7]评分≥7分,简易智能量表(MMSE)[8]评分≤24分。全部病例中,男4例,女6例;年龄64~80岁,平均(74.60±3.58)岁;体质量43~79kg,平均(55.63±6.72)kg;缺血性脑血管病8例,出血性脑血管病2例;9例有1次中风史,1例有2次中风史;右侧偏瘫7例,左侧偏瘫3例;病程1~9年,平均(2.20±0.84)年;小学文化程度5例,初中4例,高中1例,高中以上0例,均为右利手,均同意接受治疗和观察。全部病例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5例。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为加用百会穴治疗组。
1.2 排除标准 ①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原因的痴呆(白质病变);②中风发作前已有痴呆症状;③脑外伤后认知障碍;④有癫痫、脑炎、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皮克病等可能引起痴呆的疾病病史者;⑤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⑥可能干扰认知功能评价的疾病,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异常、梅毒、严重贫血,或嗜酒、吸毒或滥用精神性药物者;⑦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如失语、视听障碍,不能配合检查和治疗者;⑧糖尿病患者;⑨近30d内接受过针对痴呆的中、西药物或针灸治疗患者;⑩重度痴呆患者;脑血管病后5个月内;多器官衰竭、血友病等非针刺适应症。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A组接受针对偏瘫的常规针刺治疗。选取患侧肩髃(LI15)、曲池(LI11)、外关(SJ5)、合谷(LI4)、血海(SP10)、足三里(ST36)、三阴交(SP10)和太冲(LR3)等穴位进行治疗。B组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会穴。
上述穴位均用环球牌30号1~1.5寸1次性使用不锈钢毫针针刺。其中,百会进针方向从前至后,针刺入0.8~1寸,深度达到帽状腱膜下。诸穴得气后施用平补平泻手法,均匀提插、捻转,留针 20min,留针期间每5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周末除外)。所有病人均完成20次针刺治疗。
2.2 检测方法 主要观察前后2次PET、SPECT检测,而且针刺前后的扫描方式一致。
2.2.1 PET检测方法 检测前,所有患者须禁食4h以上。检测前40min,被检对象均佩戴耳塞和黑眼罩,常规封闭视听,在休息室静卧休息。休息室保证安静,温度控制在20℃~24℃。检测仪器为ECAT EXACT HR+型PET扫描仪,西门子公司生产。示踪剂选用18F?FDG(氟18脱氧葡萄糖),CTI RDSIII加速器生产(广东省人民伟伦PET中心自行生产),18F?FDG放化纯度>95%。
受检者建立静脉通道,静脉弹丸式注射18F?FDG185MBq,静卧40min后,开始检测。受检者平卧于PET扫描床上,颅脑置于头托之内,以激光线定位,上下线包容大脑和小脑,并平行于颅脑眶耳(OM)线,固定受检者头部和头托,使其保持稳定。扫描过程也保持安静,温度同样控制在20℃~24℃。
应用3D模式采集,程序设置先行发射采集,时间6min,后行透射采集,时间4min。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方法,并进行衰减校正。横断层滤波函数采用Hanning,截止频率为6.0,轴向滤波函数用Ramp,截止频率为10.0,层厚2mm。以OM线为基准,得到水平面、冠状面、矢状面图像。
2.2.2 SPECT检测方法 检测前,所有患者静脉注射显影剂 99mTc-ECD25mCi。99mTc-ECD由广州希埃放射性药物中心提供,标记率>95%。注射后30min行脑血流动态断层显像。病人仰卧在SPECT床,头部置于头托内固定,OM线垂直地面。固定受检者头部和头托,使其保持稳定。扫描过程保持安静,室内温度控制在20℃~24℃。
使用GE的Millennium MG SPECT系统,探头配置低能高分辨准直器,旋转半径为13.5cm。数据采集条件:Zoom=1.73,128×128矩阵,探头沿头部OM线360°椭圆形轨迹旋转,64帧投影像,5.6°/帧,采集时间15s/帧,能窗宽度20%(峰位140keV),计数>80KC/帧。影像重建条件:用Butterworth低通滤波函数进行数据前处理,截止频率参数fc=0.33,陡度因子n=12;再用Ramp反向投影重建影像,并进行衰减校正(Chang法)处理,得到脑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吸收系数μ=0.12~1,层厚5.4mm(2pixel)。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采用半定量法分析针刺前后脑部有关区域葡萄糖代谢的变化,首先在研究脑区设置感兴趣区(ROI),具体方法是:平行于眶耳线将重建所得的PET脑图像进行横断层取像,层厚1.0cm。在研究区框取椭圆形ROI,采用镜像技术处理保证所框取的面积大小一致。本研究ROI包括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豆状核、双侧尾核、双侧扣带回、双侧小脑。
采用半定量法分析针刺前后脑部有关区域血流量的变化。首先在研究脑区设置感兴趣区(ROI),具体方法是:平行于眶耳线将重建所得的SPECT脑图像进行横断层取像,层厚1.0cm。 在研究区框取椭圆形ROI,采用镜像技术处理保证所框取的面积大小一致。本研究ROI包括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双侧枕叶、双侧基底节区、双侧小脑。
局部脑内葡萄糖代谢率,血流量的分析Alavi A报道的方法[9],横断层ROI影像采用半定量分析法。设置ROI后,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计算每个ROI内的放射性水平,获得单位面积放射性计数(平均值)。将各ROI的放射性计数与白质进行比较,得出的比值作为半定量指标,纳入统计。
计算两组不同脑区治疗前后的ROI放射性计数差值(治疗后的值-治疗前的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SPSS10.0 for Windows),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侧、健侧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变化幅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