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巾钳经皮撬拨结合正骨手法治疗前臂单一骨折35例
作者:邓宾,苏培基,伍中庆,李兆青,王康振,高大伟
摘 要:目的:观察大巾钳经皮撬拨结合正骨手法前臂单一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前臂单一骨折的患者,应用大巾钳经皮撬拨结合正骨手法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经随访,35例中优18例,良14例,可3例,优良率达91.43 %。结论:大巾钳经皮撬拨结合正骨手法治疗前臂单一骨折疗效显著,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正骨手法;经皮撬拨;单一骨折
前臂单一骨折均系跌伤引起,受伤时前臂及腕关节处于伸直位,手掌先着地,身体的重量通过前臂传达至桡骨或尺骨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所形成的剪力致使骨折移位。因其所形成的侧方或重叠移位畸形难以用手法复位,往往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或者需要手术切开及内固定治疗。笔者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以大巾钳经皮撬拨结合正骨手法治疗前臂单一骨折35例,获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5例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25岁;伤后至来诊时间30 min至18 d;左侧14例,右侧21例;初诊25例,由外院复位失败转诊10例;桡骨骨折22例,尺骨骨折13例;横断骨折26例,小斜形骨折9例。
1.2诊断标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①有外伤史;②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③局部肿胀、疼痛及压痛,肢体可能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前臂功能障碍;④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
1.3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的尺或桡骨中、下段新鲜单一骨折;在2周内没有接受过其他任何治疗者。
1.4 排除病例标准
病理性骨折或患有代谢性骨病的患者;尺桡骨上1/3段骨折或尺桡骨骨折伴有上、下尺桡关节脱位、青枝骨折、无移位的骨折;有严重的心、肝、肾、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全身情况较差者;手法复位禁忌症患者;陈旧性骨折(骨折在2周以上)或已接受过其他治疗者。
2方法
2.1手法复位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常规消毒,2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生效后,两助手行对抗牵引,纠正或减小重叠移位。经X光定位,以骨折断端较平整的两面为固定点,常规为骨折端的背、掌侧,术者选用两个消毒大巾钳,避开肌腱、神经及血管,分别钳住骨折两断端,通过杠杆作用运用两巾钳自近端向远端(以远端为支点)或远端向近端(以近端为支点)撬压。在撬压时即感到有明显断端滑动感,使用回旋手法及折顶手法,纠正侧方、重叠等移位,复位后经X线透视对位对线满意后,拔出大巾钳。皮肤表面仅有针孔无需缝合,无菌纱布包扎即可。复位后用4块夹板常规外固定,屈肘90°中立位置于胸前。
2.2疗效观察及随访
手法整复后1周、2周、4周分别行X光检查,以观察近期疗效。随访1~2年,通过体检和X光片复查,与健侧相比观察远期疗效。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Anderson效果评价分级。优:愈合,肘或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丢失<10 %以及前臂旋转丢失<25 %。良:愈合,肘或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丢失<20 %以及前臂旋转丢失<50 %。不满意:肘或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丢失>30 %以及前臂旋转丢失>50 %。失败: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或难以处理的慢性骨髓炎。
3.2结果
本组病例35例,其中优18例(占51.43 %),良14例(占40 %),不满意3例(占8.57 %),失败0,优良率达91.43 %。
4讨论
前臂单一骨折,因其所形成的侧方或重叠移位畸形难以用手法复位,往往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或者需要手术切开及内固定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对较难复位的前臂单一骨折均采用大巾钳经皮撬拨结合正骨手法,在临床上避免了传统手法带来的软组织损伤及复位效果差的后果,对于软组织肿胀较明显的患者,还可以继续保守治疗而不影响效果;另外因其操作方法简单,无需特殊设备,对困难的患者避免了手术内固定带来的负担,可以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对于前臂单一骨折的复位方法各家意见不一,根据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2],前臂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恢复其旋转功能,复位要求尽量达到解剖对位或近解剖对位。但临床实践表明[3]:功能对位对线良好,对位达1/3亦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不必为追求解剖对位而反复多次整复,以免造成新的损伤或使断端光滑,增加固定的难度。要求保持前臂在中立位复位、固定及拍照,由于前臂的肌肉较多,加之骨间膜及外来暴力的作用,骨折可发生重叠、侧方、成角及旋转,甚至背向移位,特别是尺桡骨的靠拢侧方移位,治疗不当,往往导致前臂的旋转功能障碍,只有将前臂置于中立位纠正旋转移位,缓解骨间膜的张力而后手法分骨,骨折端的靠拢移位才能纠正。此外,只有将前臂置于中立位固定,才能防止骨间膜的挛缩及保持骨折复位后的稳定。保持前臂中立位拍照,可根据桡骨结节的影像变化,判断骨折旋转移位的角度。
根据受伤的机制,确定以骨折远端或近端为轴心进行回旋手法。根据临床体会,骨折的复位,就是骨折移位的反过程。背向移位必须分析其受伤机制,确定以远端或近端为轴心,进行回旋手法。若患肢远侧段受扭转暴力导致的骨折背向移位,则将骨折远端以近端为轴心,进行回旋手法(远端对近端),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尺骨。反之,若跌倒时手掌着地,传达暴力导致桡骨骨折后,余力未尽,患肢发生扭转时,由于远折段贴紧地面比较固定,则近折端以远折端为轴心,以尺骨为支点,通过桡尺骨间膜移向桡骨远端背侧,造成旋转180°背向移位。回旋手法复位时,则将骨折近端以远端为轴心进行回旋手法(近端对远端)。由于前臂肌肉丰富,加之疼痛及肿胀造成肌肉紧张,因此拔伸手法往往很难将重叠移位完全纠正。折顶手法是纠正残余重叠移位、使横断及锯齿状骨折达到解剖或近解剖复位、并有利于骨折复位后稳定的关键手法。
:
[1]董引娣.手法整复经皮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尺骨下1/5骨折[J].中医正骨,2002,14(12):21.
[2]罗令.前臂中、下1/3双骨折国内外治疗进展[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2):52-53.
[3]肖四旺.三步正骨手法整复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骨伤,2002,15(7):396-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