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中医辨治体会
关键词:抑郁性神经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心理疏导
抑郁性神经症是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持久的情绪抑郁,具有持久的情绪低落、沮丧、压抑,伴有焦虑、周身不适和睡眠障碍,但与周围接触良好,有自知力,能主动求治。现对本病的中医分型及治疗谈一些个人体会。
1 辨证分型
1.1 肝郁气滞为疾病之始
由于家庭的争吵、夫妻的离异、亲人的分别、意外伤残、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严重的躯体疾病等原因,常使患者情志不舒,抑郁不畅,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郁气滞。症见:心情不畅、消沉、沮丧、对工作无兴趣、善太息、胸胁胀痛、脘闷嗳气,或女子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等。治疗当疏肝理气,解郁安神。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见性情急躁易怒、吞酸嘈杂、口干苦、头痛目赤、大便干等,为肝郁化火之象,可在上方中加入龙胆草、黄连、牡丹皮、栀子等以泻肝火。
病案举例:杨某,女,34岁,工人。1年前因夫妻关系不和,郁闷不解,致使意志消沉,常叹息,自觉胸闷胁胀,周身不适,月经前后不定期(20~45 d不等),失眠,纳差,大小便如常,舌质淡,苔薄腻,脉弦。证属肝郁气滞,治当疏肝解郁。方选柴胡疏
且术前、术后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也可引起耐药或者条件病原体入侵导致切口感染。近年来,随着感染管理的不断加强、医疗环境条件的改善、医护质量的提高、疾病谱的变化,伤口感染逐渐减少。
术后伤口感染属祖国医学“疮疡”范畴,是由于手术损伤,作用于皮肉经脉,局部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热胜肉腐,酝酿液化而为脓。兼之伤口显露,易为毒邪外侵。目前伤口局部外治药物较多,西医外治药物主要有利福定、庆大霉素、甲硝唑、过氧化氢、红霉素软膏、碘伏等。随着抗生素种类的不断更新及用量增加,耐药菌株呈上升趋势。传统医学对感染性伤口的治疗内容极其丰富,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创造了大量的经验方。中医中药的应用避免了抗生素的滥用及耐药菌株的增加。脱管散在我院应用多年,对于疮疡破伤治疗效果满意。本方由五味中药组成,其中轻粉外用有生肌敛疮的功效;宫粉有生肌作用;枯矾由明矾煅烧而成,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敛疮之功,可治痈肿疮疡;麝香外用于疮疡肿毒,能行血分之滞,有消肿止痛之效;冰片外用能清热解毒、防腐止痒。五药合用有化腐生肌之效,治疗一切疮疡均疗效显著。在本组中脱管散治疗手术后切口感染安全有效,未发生毒副作用,感染切口愈合天数短于常规清洁换药,是治疗术后切口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1.2 心脾两虚为疾病之发展
情志不遂,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或久郁伤脾,横逆犯胃,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致使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症见:心绪低落,言语减少,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头晕神疲,面色无华,或有轻生念头,胃纳不佳,便溏腹泻,舌质淡,脉细弱。治当健脾养心,益气养血,解郁安神。方用归脾汤合逍遥散加减。若脾虚聚湿生痰,加厚朴、半夏、砂仁等祛湿化痰;若脾虚食滞腹胀者,加神曲、山楂、鸡内金等消食化滞。
病案举例:蔡某,男,45岁,教师。3年前因工作不顺,心情压抑,随即出现失眠多梦,心烦,对工作无兴趣,悲观失望,缺乏信心。经多方治疗无效,遂来我处求治。患者情绪低落,心烦不寐,心悸健忘,对工作无兴趣,食少乏力,头晕神疲,大便溏泻,小便清长,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肝郁日久,心脾两虚。治当补益心脾,解郁安神。方选归脾汤合逍遥散加减,处方:黄芪30 g、党参15 g、土炒白术15 g、茯苓15 g、当归15 g、郁金12 g、合欢花15 g、远志15 g、龙眼肉10 g、酸枣仁30 g、木香10 g、砂仁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柴胡12 g、香附10 g、炙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温服。并同时配合心理疏导。服药月余,诸症悉除。
1.3 肝肾阴虚为病之终端
肝郁日久,化火伤阴,累及于肾,或病程日久,过用香燥理气之品,亦致阴伤,导致肝肾阴虚,虚火旺盛。病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症见:心情不畅,消沉,沮丧,眩晕心悸,耳鸣,少寐,心烦,腰膝酸软或周身酸痛不适,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红,少苔,脉细弱。当滋阴清热,解郁安神。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若见阴阳两虚者,则可加入黄精、仙茅、淫羊藿等填精益阳之品。
病案举例:何某,女,43岁。3年前因感情危机,所欲不遂,致心情不畅,胸胁胀闷,全身不适,不思饮食。多处求医未效,遂来我处诊治。诊见患者意志消沉,胸闷胁胀,眩晕,心烦少寐,腰膝酸痛,月经量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证属肝肾阴虚。治宜滋阴清热,解郁安神。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山茱萸10 g、山药12 g、茯神15 g、枸杞子15 g、牡丹皮12 g、栀子15 g、柴胡6 g、郁金10 g、佛手10 g、杜仲12 g、川续断12 g、桑寄生15 g、炙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温服。同时配合心理疏导,调理月余,病告痊愈。
2 体会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抑郁性神经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由于病程较长,故对社会及家庭的危害较大。本病属于中医学的“郁证”、“不寐”等范畴。由于所欲不遂,使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郁气滞,郁久可化热,气滞可致血瘀。肝郁乘脾,可致脾虚失运,蕴湿生痰;肝气犯胃,可致食滞不消。肝郁抑脾,耗伤心气,可致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肝郁日久,可化火伤阴,或过用香燥理气之品,亦可伤阴,致肝肾阴虚,日久阴损及阳,可使阴阳俱虚。治宜本《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达之”和《证治汇补・郁证》所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以疏肝解郁为主,佐以健脾、活血、利湿化痰、消食、补养心脾、滋阴清热、补肾填精、安神定志等。然而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叠加的过程,辨证分型则是根据病人当时所具有的临床表现而有所侧重,不能截然分开。因此,辨证用药不能机械教条。肝郁气滞、心脾两虚、肝肾阴虚是该病的关键,循此用药可获事半功倍之效。再者,本病精神治疗极为重要。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因此,要努力引导患者说出致病因素,找准切入点,同时要做好亲属工作,与医生合作,共同鼓励患者,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否则郁结不解,徒用药物,其效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