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50例患者予以中药配合西药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50例患者中治愈16例,好转3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慢性胃炎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将其归属为“胃痛”、“胃痞”、“呃逆”、“吐酸”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不节、七情失和、表邪入里、脾胃素虚而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目前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的发病密切相关。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5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及诊断标准
1.1 诊断标准[1]
依据1998年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断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诊断。症见:胃脘胀满、隐痛、恶心呕逆、嗳气、吞酸、嘈杂、纳呆、舌淡、苔薄、脉弦细。胃镜检查示: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及肠化生,异型增生;胃黏膜及胃液尿素酶检查阳性,血清HP检查表现有HP感染。
1.2 一般资料
共观察50例病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2~30年,平均15年。所有病例均接受过西医治疗1~3个疗程,效果不显著。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疗法方药:黄连9 g、党参12 g、白术12 g、白芍15 g、蒲公英20 g、白头翁9 g、茯苓12 g、乌贼骨30 g、瓦楞子30 g、鸡内金9 g、炙甘草6 g。若见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用旋覆花、代赭石;脘腹疼痛明显者加木香、高良姜;痛如针刺者加生蒲黄、五灵脂、丹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各1次温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2.2 西医疗法奥美拉唑20 mL,每日2次;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替硝唑0.4 g,每日2次。共服用2周。若有消化不良者可给予硫糖铝;腹胀、恶心、呕吐者可给予胃复安或吗丁啉;有高酸症状者给予乐得胃。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2]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胃痛及呃逆、泛酸等症消失,胃镜检查正常,查血清HP阴性。好转:胃痛、呃逆、泛酸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胃镜检查仍分离出HP,胃黏膜充血、水肿减轻,血清HP检查阳性,或强阳性转阴性。无效:胃脘痛等症状无改变,胃镜检查无变化,血清HP检查阳性。
3.2 结果
50例患者中治愈16例,占32 %;好转31例,占62 %;无效3例,占6 %。总有效率94 %。
4 讨论
HP自1983年被发现后,经国内外专家研究表明:HP是引发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在绝大多数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可检出HP,血清检查HP呈阳性。虽然目前根除HP感染所引起的慢性胃炎的西药方案很多,但单一的西药治疗副作用大,易反复,且有一定的耐药性。而单纯使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溃疡创面愈合与炎症吸收较慢,加大疗程期限。因此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中医疗法旨在清热化湿、行气消导、健脾和胃,并加以杀灭和抑制HP。方中黄连清除中焦热毒,加以白头翁、蒲公英加强清热解毒之功效;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和胃以扶正;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瓦楞子、乌贼骨含弱碱性磷酸钙,能中和胃酸,其所含胶质与胃液结合在溃疡面形成保护膜,能促进溃疡愈合。另外,根据药理研究表明:党参、白术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并对HP感染的细胞有保护和促进细胞新生的作用;白芍、甘草抑制胃酸分泌,对受损黏膜具有保护和止痛作用;蒲公英有广谱抗菌作用,对HP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与此同时配合西药协同治疗,可抑制HP和胃酸分泌,改变黏膜血液循环和抗组织损伤等作用,以达到根除HP、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西医诊断手段配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中西药合用,扬长避短,有利于HP的清除,改善胃部炎症,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1/]董金荣,李昕秀,李薇.中医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5):532.
/[2/]于涛,李静.黄连清幽汤治疗幽门螺杆菌引发的浅表胃炎30例/[J/].民间疗法,2007,15(1):27.
/[3/]吴勇灵,孙大伟.自拟健脾益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