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对照50例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6 %,对照组为82.0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改善症状、调节推进胃动力障碍有较好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西医结合 临床报道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笔者自2003年1月至2005年8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5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内》[1]相关标准拟定:(1)上腹痛、腹胀、嗳气、纳差、恶心呕吐、烧灼感、反酸,上述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在3月以上;(2)内镜检查未发现消化性溃疡、胃癌、反流性食管炎等器质性病变;(3)实验室、B超等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
1.2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10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24~65岁,平均38.2岁;病程3~23月。对照组50例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0~62岁,平均36.5岁;病程3~25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采取单纯西药治疗,予吗丁啉(西安杨森公司产品)每次10 mg,每天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
2.2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西医治疗同对照组。中药处方:炒枳壳12 g,山药、槟榔、姜半夏各10 g,炒白术、党参、薏苡仁、茯苓各15 g,木香、砂仁、甘草各6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两组均治疗1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影响本观察的药物。
2.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有关[2]将6项主症(上腹疼痛、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分无、轻、中、重4级,分别进行症状观察计分。无症状计0分;轻(有轻度感觉但不明显)计1分;中(症状稍重,反复发作,但可坚持正常工作)计2分;重(症状严重,持续存在,难以坚持工作)计3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后症状总积分为0,且停药2月以上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60 %。有效: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 %。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6 %,对照组为82.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n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568(14.3)27(48.2)18(32.2)3(6.6) 94.6*对照组503(6.0) 17(34.0)21(42.0)9(18.0)82.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50例中有8例出现胃肠功能不良反应,其中腹痛5例,腹泻3例,减量或停药后缓解;治疗组56例中有2例出现大便稀溏,但无腹痛症状,每天2~3次,3 d后自行缓解。
4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嗳气、恶心以及上腹部疼痛等症状,相当于中医学痞满、呕吐、胃痛等范畴。病位在中焦脾胃,因病程较长,久病必虚,故脾胃亏虚是其主要病机。临床上常由饮食不节、思虑过度、肝气郁结致使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因虚致实。因此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行气除湿为原则。中药处方以六君子汤为基本方,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枳壳、槟榔、陈皮行气降气;木香行气止痛;砂仁理气和胃;山药、薏苡仁补脾渗湿;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诸药合用,使虚得补、滞得行、气机条达、湿除滞化。药理研究证实[3],六君子汤对胃肠运动有调节作用,可明显缩短空腹期消化道强收缩运动的出现周期,改善症状。党参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抑制胃运动亢进;白术、枳壳可助消化,调整胃肠运动,对胃、十二指肠平滑肌有明显收缩作用,有利于食物的机械性消化,缓解肠运动减弱所致的腹胀。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改善症状、调节胃动力障碍有较好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文献】
[1]叶任高.内[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2.
[2]白岚,郭文,兰琳,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力障碍中西医治疗观察[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1,22(2):122-123.
[3]林国均.六君子汤对消化管空腹期强收缩运动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3,15(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