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琼教授应用华佗夹脊穴验案举隅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静丽 时间:2010-07-12

【摘要】  举例介绍刘世琼教授应用华佗夹脊穴几种疾病的验案,并对其理论基础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华佗夹脊穴;临床应用;刘世琼


    夹脊穴的应用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刺疟》云:“十二疟者……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素问·缪刺论》亦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首先提出“华佗夹脊穴”名称,厘定其位置和数目,并将其归入经外奇穴之列的是承淡安先生。承淡安先生所著的《针灸学》提出华佗夹脊穴为自第1椎至第17椎,每椎下从脊中旁开0.5寸,凡34穴。此后王乐亭先生将华佗夹脊穴定位于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旁开3分。目前一般《针灸学》或《腧穴学》等教科书中关于夹脊穴的取法,多源于承淡安先生之说。

    刘世琼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临床疗效显著。刘教授在针灸临床工作中,参照承淡安先生关于华佗夹脊穴的取法。现将刘教授应用华佗夹脊穴为主,配合对症取穴治疗一些内科疾病和疑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验案举例

    1.1呃逆

    陈某,男,50岁,干部,2007年7月初诊。主述:呃逆1周。现病史:患者素有胃痛,1周前喝酒过量,随即出现呃逆不止,伴胸胁疼痛不适。在某经西药封闭和中药内服治疗均无效。刻诊:患者呃声连连,难以自忍,声音高亢,苔黄腻,脉弦数。

    刘教授予以针灸治疗。取穴:双侧T3、T5、T7、T9、T11华佗夹脊穴,加内关、公孙、梁丘、足三里、丰隆。

    操作方法病人采用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针点刺华佗夹脊穴,强刺激,不留针。然后采用仰卧位,针刺内关左、合谷左、梁丘右、足三里右、丰隆右、公孙右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出针后,呃逆即止。连续治疗3次,呃逆消失。1周后随防,未复发。

    按语呃逆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症状,但均与膈神经受刺激而引起膈肌痉挛相关。本案患者呃逆发生时间短,声音高亢,胸胁疼痛,苔黄腻,脉弦数,属呃逆实证。中医认为,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呃逆,均属胃气上逆所致,治疗当以和降胃气为主。本案治疗取与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胃俞、肝俞相对应的夹脊穴,一方面舒肝理气、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另一方面,通过神经节段起到调节神经的作用。内关配公孙,属八脉交会穴中善于和胃降逆的一对配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梁丘为胃经郄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丰隆为胃经络穴,诸穴相配,共同起到通降腑气、和胃化痰、降气止呃的作用。

    1.2颈肩综合征

    陈某,62岁,家庭妇女,2007年4月12日初诊。主诉:肩臂疼痛,右上肢麻木半年。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因受凉而出现肩背疼痛,活动受限,自贴伤湿止痛膏,有所好转。以后逐渐为右上肢麻木不适,手指伸缩不利,时时头晕。诸症与天气变化和劳累相关。X线片检查,颈椎生理曲线变直,C5、C6棘突轻度唇样改变,确诊为综合型颈椎病引起的颈肩综合征。

    刘教授予以针灸治疗。取穴:C5、C6的华佗夹脊穴以及风府、大椎、风池双、天宗右、秉风右、曲垣右、肩髃右、曲池右、外关右、合谷右、中泉右、后溪右。

    操作方法 病人采用侧卧位,用30号1寸针针刺颈背部穴位,用30号1~1.5寸针针刺上肢穴位,平补平泻,留针20 min。出针后,在阿是穴点刺放血并配合拔罐。病人当即感觉症状明显减轻。治疗6次后,诸症明显好转。连续治疗12次,颈肩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手指麻木痊愈。

    按语本案是由综合型颈椎病引起的颈肩综合征,治疗当标本兼顾,取穴当近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取颈部风府、大椎、风池和C5、C6的华佗夹脊穴,意在祛风活络、通经止痛,改善因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和神经根而引起的肢麻、头晕及肩背痛等症状。循经远部取天宗右、肩髃右、曲池右、外关右、合谷右等,起到通经、活络、止痛,以改善局部的疼痛、麻木症状。

    1.3坐骨神经痛

    王某,女,57岁,图书管理员,2008年2月29日初诊。主述:左侧臀部、下肢后侧、小腿外侧放射性疼痛一月。现病史:患者曾有腰痛史。一月前因感冒后逐渐出现左侧臀部、下肢后侧、小腿外侧至足踝放射性疼痛,下肢发凉,昼轻夜重。严重时疼痛难忍,左下肢跛行。与气候变化和劳累相关。X片见L3、L4、L5骨质增生。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确诊为因腰椎骨质增生,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的继发型(根型)坐骨神经痛。曾在某接受针刺,症状改善不明显,故前来我处要求针灸治疗。

    刘教授针灸治疗取穴:双侧L3、L4、L5华佗夹脊穴,环跳左、居髎左、承扶左、委中左、足三里左、阳陵泉左、绝骨左、昆仑左。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用30号1~3寸毫针针刺,平补平泻,留针20 min。出针后,在阿是穴点刺放血配合刮痧。病人当即感觉左侧臀部和下肢发热,疼痛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症状改善。前后共治疗12次,坐骨神经痛症状完全消失。嘱平时注意保暖,避免劳累。随访3月未犯。

    按语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型(干型)和继发型(根型)两种,本案属于后者。是因腰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加之感受风寒之邪,致使经络不通,气血淤阻而诱发。针灸治疗当通经络、活气血、止疼痛。故取穴以腰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取腰部的华佗夹脊穴,意在改善因腰椎骨质增生而压迫神经根的状况,循经远取,意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的下肢发凉、疼痛等症状。实践证明,放血疗法是治疗疼痛的有效方法;刮痧疗法可推动血液循环,也是治疗肢体麻木、发凉、疼痛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1.4带状疱疹

    秦某,女,38岁,商人。2007年11月2日初诊。主诉:右下腹皮肤刺痛,并见少量丘疹。现病史:患者2 d前突觉右下腹皮肤发热、刺痛,接着在该部位出现一些簇聚成团、又红又肿的小丘疹,疼痛难忍,昼夜难眠。根据其症状,确诊为带状疱疹。

    刘教授针灸治疗取双侧相应神经节段的L4、L5、S1、S2华佗夹脊穴,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太冲、公孙、局部阿是穴。

    操作方法病人先采用俯卧位,用30号1.5寸毫针点刺背腰部的华佗夹脊穴,强刺激,不留针。然后采用仰卧位,用30号1~1.5寸针,先在疱疹周围局部皮肤围刺5~6针,再针刺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太冲、公孙等穴。曲池、太冲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留针20 min。每天1次,并用消毒的“地龙液”涂抹局部皮损处。针刺6次后,带状疱疹皮损部结疤,未留下疼痛后遗症。

    按语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簇集状丘疱疹、局部刺痛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该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时被激活而发病。疱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出现于身体的某一侧,发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过敏及腰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疱疹。棘手的是,该病还往往留下疼痛不止的后遗症,以至某些病人数年后还残留发病部位的神经痛。该案例带状疱疹发生在右下腹部,故治疗取相应的华佗夹脊穴以刺激其神经根,从而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调畅气血,通络止痛。皮损局部围刺,配合曲池泻热,太冲行气,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公孙等益气血、祛痰浊、止疼痛。“地龙液”为清热凉血、通络止痛的要药,临床实践证明,用该液涂抹疮疡等皮损,疗效十分确切。

    2讨论

    华佗夹脊穴位于胸1至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处于重要的解剖位置。内与大脑中枢、五脏六腑,外与体表皮肤、四肢百骸均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华佗夹脊穴与经络、脏腑、神经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华佗夹脊穴是人体除背俞穴外,和经络脏腑直接沟通、转输、流注的腧穴。它依附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借助于气街、四海的横向联系,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内、其他腧穴起不到的调节枢纽作用。由于华佗夹脊穴具有平阴阳、和五脏、通六腑、扶正祛邪等功能,所以导师刘世琼教授用它配合辨证取穴,用于治疗内科疾病和疑难杂症,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