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的HPLC法测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宋平顺,卫玉玲,陶耀武,丁永辉

【摘要】  目的 通过HPLC法测定不同地区人工栽培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考察甘肃金银花质量状况。方法 绿原酸色谱柱: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4 %磷酸(13∶87),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7 nm。木犀草苷色谱柱:苯基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5 %冰醋酸(二元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50 nm。结果 甘肃不同地方栽培的金银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分别占2.16 %~3.63 %、0.0532 %~0.1407 %,均符合药典以及补充检验方法的规定。结论 甘肃栽培品金银花的质量与山东、河南道地产区相当。

【关键词】  金银花;绿原酸;木犀草苷;HPLC


    金银花为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寒的功效,《中国药典》收载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1]。金银花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全国除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和海南以外,其他省(市、区)均有分布,野生资源比较丰富[2]。我国人工栽培金银花已有270多年的,近年来种植迅猛,山东、河南、湖南、河北、山西、甘肃、四川、贵州、新疆等地都有栽培,以山东、河南为主产区,习惯认为山东产量大,而河南品质佳[2]。金银花除在药品、保健、轻等领域广泛应用外,同时也是一种生态环保型的林木,根系发达,具有蓄水保土和防风固沙的作用,茎叶还可以做牛羊饲料,还是美化环境的花卉,人工栽培金银花其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甘肃野生金银花分布于天水、陇南地区,仅有资源而无商品,2001年以来,金昌、白银、兰州和陇南等地人工栽培成功,其中金昌、陇南已经建立商品基地。目前,国内关于金银花的质量主要以绿原酸、异绿原酸、咖啡酸和挥发油等指标成分进行评价[3-5],甘肃人工栽培的金银花质量评价未见报道,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甘肃栽培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并与国内其他产区比较,为今后甘肃发展人工资源和选择GAP适宜的基地提供依据。

    1仪器、试药与样品

    1.1仪器

    美国Waters515型泵、Waters717自动进样器、Waters2487型紫外检测器、超声波清洗器KQ2500(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1.2试药

    绿原酸(110753-200413)、木犀草苷(11720-200603),供含量测定,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乙腈为色谱纯,水为娃哈哈纯净水,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1.3样品

    金银花样品分别购于金昌(金川宁远堡镇)、白银(靖远)、兰州(皋兰、兰州市城关区)和陇南(徽县)等地;山东、河南、四川为市售商品。以上均经作者严格鉴定。

    2方法与结果

    2.1  绿原酸含量测定[1]

    2.1.1色谱条件

    大连伊利特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4 %磷酸(13∶87);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27 nm;柱温为室温。理论塔板数按绿原酸应不低于1000。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10.2 mg,置50 mL棕色量瓶中,用50 %甲醇稀释制成每毫升含45 μg的溶液。

    2.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样品(过3号筛)0.5 g,精密称定,置50 mL容量瓶中,加50 %甲醇50 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 W,频率33 kHz)3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 %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取续滤液5 mL,置25 mL棕色量瓶中,加50 %甲醇定容至刻度即得。

    按以上色谱条件得到对照品、金银花色谱图。见图1、图2。

    图1对照品HPLC图

    图2样品HPLC图

    2.1.4  样品的测定

    14批金银花样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样品,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干燥品计算含量,结果见表1。

    2.2  木犀草苷含量测定及补充检验方法[1]

    2.2.1色谱条件

    苯基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5 %冰醋酸,二元梯度洗脱,0~15 min,乙腈10 %~20 %,15~30 min,乙腈20 %,30~40 min,乙腈20 %~30 %;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50 nm;柱温为室温。理论塔板数按木犀草苷计算应不低于20000。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12 h的木犀草苷对照品9.40 mg,置50 mL量瓶中,用70 %乙醇定容即得对照品储备溶液。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样品(过3号筛)2 g,精密称定,置50 mL容量瓶中,精密加70 %乙醇50 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 W,频率33 kHz)6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 %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取续滤液10 mL,回收溶剂,残渣用70 %乙醇溶解,转移至5 mL容量瓶,并定容即得。

    按以上色谱条件得到对照品、金银花色谱图。见图3、图4。

    图3对照品HPLC图

    图4样品HPLC图

    2.2.4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称取2 mL木犀草苷对照品储备溶液,置于10 mL量瓶中,加70 %乙醇稀释定容至刻度,摇匀。分别取5,10,15,20,25,30和4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峰面积,以进样量(X)为横坐标,以峰面积(Y)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

    X=0.003 Y+1.5570,r=0.9999。结果表明,在0.188~1.504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2.5精密度试验

    对同一批金银花样品(徽县)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精密吸取1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重复进样5次,出峰面积RSD为1.58 %。

    2.2.6稳定性试验

    对同一批金银花样品(徽县)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分别于配后0,2,4,6,8 h,精密吸取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RSD为2.43 %。结果表明,木犀草苷在8 h内基本稳定。

    2.2.7重现性试验

    对同一批金银花样品(徽县)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取5份制备,精密吸取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木犀草苷的含量为0.0532 %,RSD为1.58 %。

    2.2.8回收率试验

    取6份已知含量的同批样品1.0 g(产徽县,木犀草苷含量为0.0532 %),精密称量,分别加入对照品储备溶液3 mL,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进行测定,计算平均回收率为98.56 %,RSD为2.68 %。

    2.2.9  样品的测定

    14批金银花样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样品,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干燥品计算含量,结果见表1。表114批金银花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甘肃省6个不同地方栽培的金银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分别在2.16 %~3.63 %、0.0523 %~0.1407 %,其含量均达到《药典》及补充检验方法的限度规定(绿原酸不得低于1.5 %、木犀草苷不得低于0.050 %),与山东、河南主产区相当或略高。药材性状方面,金昌、徽县呈黄白色,而靖远呈黄绿色,皋兰呈浅绿色,这与产地采用的干燥方法(阴干、晒干或烘干等)不同有关。

    金银花作为观赏植物在甘肃省内广为家种,作为药用资源是近几年从山东等地引种,虽然引种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但由于金银花的生态适应性强,均取得了成功。金昌、靖远、皋兰种植于盐碱地,靖远、皋兰属于黄河流域,而徽县种植于山区,以上产区均符合金银花“以豫西山地、沂蒙山区及黄河故道区为重点建设金银花生产基地”的适宜区分析[6]。初步认为以上地区是金银花适宜种植地区,值得进一步加强种植技术研究,提高品质。甘肃其他地方仍可试验引种。

    金银花原植物的种内变异很大,报道10种变异类型。在植物形态、绿原酸以及产量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3]。目前我国栽培的金银花品系较多,优良品种少,不少地方栽培面积较为分散;生产技术与加工不规范,故在引种时应考虑优良品种。同时,应进一步培育适合甘肃地方的不同用途的金银花品种。

    金银花的品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长环境、栽培技术、采收季节、加工方法以及储存等,如生于阳坡金银花中的绿原酸高于阴坡;花朵不同发育阶段所含绿原酸不同,呈动态变化;储存的时间延长,绿原酸含量下降[3-4];不同的加工方式对金银花的外观、气味等质量有明显的影响[5](本文作者亦有研究,另文报道)。同时,甘肃由于气候地理影响,从陇南、定西、兰州、白银到金昌,花期从5月到7月,采期不同,因此,针对影响金银花品质的因素,甘肃各产区必须制定切实可行、可操作的金银花生产技术操作规程(SOP),以保证药材质量。

    金银花是中医临床常用药材和药食兼用植物,已由单一药用向保健食品、饮料、日用化工等领域纵深。同时,世界天然药物需求量逐年以10 %的速度增长,据中国经济林协会统计,2005年全国金银花年产量800万千克,而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为2000万千克以上,供需缺口很大,金银花市场前景广阔。甘肃金银花基地应该建立“公司+农户”生产加工的经营模式,带动广大农民致富。金银花含有的许多生理活性成分以及茎、叶还未得到充分利用,本省应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金银花综合利用研究。

【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及补充检验方法)[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5:58.

[2]徐炳声.金银花的原植物研究[J].药学学报,1979,14(1):23.

[3]黄西峰.金银花的研究概况及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1997,27(4):247.

[4]王天志.金银花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00,15(4):292.

[5]王桂英,田勤为.金银花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其成品性状比较[J].中草药,1996,27(4):233.

[6]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区划[M].北京:出版社,199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