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建华 李建中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观察浅刺电针加频谱早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浅刺电针加频谱)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3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电针 频谱治疗 浅刺

  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中医称为“中风”或“口眼歪斜”,其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和虚入中脉络而成,笔者通过10余年的临床实践,采用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系晋城市医科所2006年10月~2007年4月间收治的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1 d,最长3月。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3 d,最长52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临床诊断治疗学》[1]拟定面瘫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初起有耳后或乳突区疼痛,继而出现面颊部表情瘫痪。②病侧口角歪向健侧;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不能作蹙眉、皱额、闭目、露齿等动作,鼓颌漏气。③可伴有多泪、舌前2/3部味觉障碍。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①取穴:牵正、地仓、太阳、攒竹;下关、阳白、鱼腰、颊车、人中、合谷、翳风、足三里。②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不锈钢针0.5寸~1.5寸毫针,面部各穴均浅刺,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时,进针与皮肤呈15°角,足三里直刺1.5寸。采用补法,针刺得气后,接G6805-1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针感以患者有轻微跳动感即可,留针20 min。

  2.1.2  频谱治疗:电针同时用周林频谱仪照射耳廓周围及面颊(避开眼睛,且用黑布遮盖)。以上两法每日1次,10 d为1疗程,间歇10 d行下一疗程。

  2.2  对照组
   
  取穴同前,治疗方法为一般常规针刺。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周围性面瘫疗效标准。痊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对称,闭眼及露齿轻微障碍;未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3.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略)

  Ridit表明,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

  4  讨论
       
  医学认为面瘫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面神经瘫痪,并认为系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面神经炎所致。病因病机一般认为由于病毒感染、受冷和自主神经不稳致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2]。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经气失于正常布散,气血痹阻,经筋失养而发病。《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在病之始生也,必生皮毛,故当病邪初侵时必从皮毛开始,本病病位在皮部。《金匮要略》曰:“络脉空虚……歪僻不遂”说明病位在络脉,部位较浅,不宜深刺,且用补法,又《灵枢·官针》云:“疾浅针深,内伤良肉”。强调要根据病位深浅用针。故笔者采用浅刺,皮下透刺,可及时引邪外出,截邪深入,且采用补法为主。针刺浅层可激发经气,且可避免过多刺伤组织,浅刺只入皮肤未达肌肉,无肌肉强收缩而引起的不良刺激,从而可以使疗效提高[3]。《玉龙歌》载“口眼歪斜最可差,地仓妙穴连颊车”。现代研究表明:透穴可使多经得气,激发多经气血运行,增加针刺强度,通过提高局部神经肌肉和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促进面神经和局部表情的功能恢复,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正是此因。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属,因此疏通此类经脉不仅可调和气血,散寒通络,祛风清热,改善局部症状,具有扶正补虚祛邪,防止病邪入侵之功。地仓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和颊肌神经末支有面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为足阳明和阳跷脉交会穴,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以茎乳突穿出。攒竹穴系足太阳膀胱经,有额肌及皱眉肌,布有额神经内侧支。以上各穴有主治口眼歪斜颊肿之功。配以太阳、牵正、合谷等更加强其效。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合穴,足阳明胃经在面部循行上额角并与督脉交会于神庭穴,故刺足三里即可疏通面部脉络,又可养血活血,益气升阳,疏通经脉,促进面瘫康复。
       
  电针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损伤,提高机体防御能力及促进再生等作用,尤其实验表明,电针可促进损伤神经元树突形态恢复,促进横断脊髓神经轴突再生,恢复神经功能[4]。频谱照射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炎症水肿迅速吸收,以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祛除疾病之功。
       
  综上所述,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可明显缩短病程,治愈高,无后遗症。

【】
    [1] 吴承玉.现代中医内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2~493.

  [2] 虞成英.透刺滞针牵拉法治疗难治性重症面瘫疗效观察[J].针灸,1997,17(8):456.

  [3] 范郁山.浅刺针法探微[J].中国针灸,2003,23(2):92~93.

  [4] 乔志恒,范维铭.物理治疗学全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