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咽痒辨治咳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立文 时间:2010-07-12
  摘 要: 从祛风宣肺、化痰利咽、清热熄风三个方面辨证咽痒,缓解咳嗽。 关键词: 咳嗽;咽痒;中医辨治

     临床常见不少咳嗽患者因咽痒而发作或加重,因此,如何消除咽痒症状,对于缓解咳嗽颇为重要。引起咽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注意辨析。根据临床观察,可概括为外感风邪、痰邪上扰、蕴热风动三个方面。咽痒仅是咳嗽病变反应的症状之一,应与咳嗽的辨证相结合,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就个人的认识及治疗体会简述如下。

    1 风邪侵袭,治当祛风宣肺

    外感咳嗽几乎都伴有咽痒,咽痒则咳作,是外感咳嗽的重要特征。咽痒对于外感咳嗽的辨析、判断外邪的存在是重要的症状依据。“风胜则痒”,痒 是风邪致病的特点。外感咳嗽因感受外邪,如风 寒、风热、风燥侵袭卫表,邪气外束,肺失宣肃而咳嗽。但不论何种外邪,均以风邪为先导,风袭咽部而致痒,痒则作咳。外感咳嗽分别伴有风寒、风热、燥热等证候表现,治当宣肺解表,或解表散寒,或解表清热,或滋润肺燥。发汗离不开祛风之品,发汗以解表,祛风以止痒,表解肺宣则痒止,而咳嗽自趋缓解。在治疗过程中,咽痒的轻重与存在、消失,对于判断外邪的轻重以及是否解除也是重要的症状依据。尤其是当寒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后,若尚有咽痒之感,表明外邪存在未净,在辨证治疗基础上,仍须注意宣肺解表。

    宣肺主要用桔梗,风寒、风热证皆可选用。对于祛风之品,风寒证可选加荆芥、防风、紫苏;风热证可选加桑叶、蝉蜕、牛蒡子。凉燥咳嗽风寒证用药,温燥咳嗽参考风热证用药。

    病案1:患者李某,女,42岁,2002年4月1日来诊。主诉咳嗽频频发作20余日。素患咳嗽,每于感冒后加重,反复迁延3、4个月方逐渐好转。20天前又患感冒,发热,周身酸痛,咽痒咽痛不适,咳嗽频作,经输液,口服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抗生素治疗,发热已退,但仍咳嗽不止。现咳嗽频作,夜间咳重,有少量黏痰,色微黄,不易咳出,咽干而痒,微有咽痛不适感,头部胀痛。查咽部微红、咽后壁有滤泡、舌红、苔黄、脉细数。诊为咳嗽。辨证分析认为是由肺素蕴热,复感风热,失于宣肃而致。拟疏风清肺、宣肺化痰之法。处方:桑叶10g、菊花10g、桔梗15g、连翘15g、杏仁10g、芦根20g、牛蒡子15g、前胡10g、浙贝母10g、瓜蒌15g、麦冬15g、生甘草6g,4剂。

    4月5日二诊:药后头胀痛减轻,咽痒稍有好转,咳嗽尚无明显改善,仍有少量黏痰,微黄难以咳出,舌脉同上。思表证有所减轻而未完全解除,肺中尚蕴痰热,肺气亦未宣畅,拟增强宣肺、清肺作用以治之。上方减桑叶、菊花,加炙紫菀20g、百部15g、青黛(包煎)10g、木瓜10g、蝉蜕10g,继进。

    4月8日三诊:咽痒、咳嗽均有减轻。思患者夜间咳嗽偏重,且舌红,脉细稍数,乃肺热而兼阴虚,治应酌兼养阴。上方减连翘,加沙参15g、玉竹15g、蚤休15g。4剂后,咽痒、咳嗽明显减轻,又服6剂,至4月19日来诊时告知已基本不咳,但查咽部仍微红,咽后壁仍有滤泡,上方加射干10g,继续善后调治。

    病案2:患者厚某,女,40岁,2002年6月21日来诊。主诉反复咳嗽近3个月。4月初患感冒后,咳嗽反复发作,曾连续输液,用头孢氨苄等多种抗生素治疗,暂时好转,过后又复发加重。近来连续咳嗽半月有余,又经输液治疗未见好转而来就诊。现咳嗽频发,白昼与夜间无甚差异,咳时有少量黏痰,色黄,咳吐不爽,咽痒不适,胸闷,口稍干。查咽稍红,舌淡红,舌苔偏黄腻,脉缓。此属外感咳嗽未及时解表宣肺,邪气未尽,肺气不宣,余邪蕴肺

    化热,有向痰热咳嗽转化之势。其咳而不爽,痰黄而黏,咽痒胸闷,均为肺郁不宣、余邪化热之证。治当宣肺化痰,清热利咽。处方:桔梗15g、炙紫菀15g、炙百部15g、前胡10g、杏仁15g、橘红10g、浙贝母10g、瓜蒌皮15g、枳壳10g、青黛(包煎)10g、木瓜10g、蚤休15g、炙甘草6g,6剂。

    6月28日复诊:自述服上方两剂后咳嗽明显减轻,继服,胸闷、咽痒、黏痰消失,已基本不咳,咽稍干。查咽微红,舌脉正常。上方加沙参15g,继服3剂,调理巩固。

    2 痰邪上扰,治当化痰利咽

    在咳嗽的病变过程中,由于肺气失宣,津液不布,蕴聚成痰,咳而作声与嗽而咯痰,是病变反应的两个方面。咳与嗽也相互影响,咳有利于排除痰液,嗽痰是祛邪的方式之一,邪去则咳缓而消。对于因痰邪为患所引起的咳嗽,或痰湿蕴肺,或痰热郁肺,一旦痰动上逆,扰于咽部,则咽痒而咳作。因痰而致的咳嗽,多具有痰动则咳、痰消咳平的特征,不论痰湿、痰热咳嗽,都具有如是临床表现,应注意观察分析。比如,此类咳嗽多在清晨或饭后发作或加重咳频,多缘于气道痰动上扰,扰则咽痒而作咳。经多次咳嗽,痰邪暂净,则咳缓渐止,病轻痰少者咳少时短,病重痰多者则咳重时长,如是反复发作。此类咳嗽,咽痒作咳,一般咳则痰出,是临床辨析的症状依据。

    此类咳嗽咽痒作咳,是痰动上泛所致,因此治应化痰利咽,痰去则痒止咳缓。临床用药应在辨析痰热、痰湿证的基础上,以清热化痰或燥湿化痰法为主。在选方用药时应注意适加宣肺行气之品,以利于痰的排除,可改善咽痒症状。痰湿证多加用桔梗、枳壳宣肺、行气,如枳桔二陈汤、杏苏散、参苏饮均如此配伍。痰热证多用桔梗、枳实宣肺利气,如清金化痰丸之用桔梗,清气化痰丸之用枳实,在加味用药时,最好二者合用。对于改善咽痒症状,痰热证可选加射干,痰热、痰湿证均可伍用橘红(如果原方中有陈皮,可改用橘红),根据著名中医岳美中的用药经验,橘红对于改善咽痒症状有较好作用。

    病案3:患者陈某,男,52岁,2000年12月6日就诊。主诉咳嗽多痰10余年。10余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未予重视,后自行好转。以后,每因感冒则咳嗽,反复多年,渐至平时不感冒亦常感咽部有痰不适,尤其晨起后即感咽痒不适,咳则有痰,色白而黏,咳吐不爽,往往连咳数次方有痰出,痰去则痒止,咳嗽缓解平息。近几年来,晨起咳嗽时间逐渐延长,由过去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现在咳嗽多达半小时以上,一般九时以后很少咳嗽。另外,每次饭后常感痰涎上泛于咽而作咳,往往咳嗽数声,吐痰后渐平,饮食正常,大便多不成形。查咽部不红,舌质胖大偏暗,苔白稍腻,脉弦。根据病史及症状,辨为痰湿咳嗽。痰湿咳嗽治当健脾治本,但痰湿咳嗽一般痰易咯出,而本患者咳痰不爽而痰黏,痰蕴而肺气不宣,故取燥湿化痰、健脾宣肺之法。处方:桔梗15g、枳壳10g、半夏10g、橘红10g、茯苓15g、炙紫菀15g、白前10g、苏子10g、瓜蒌皮15g、白僵蚕10g、白术15g、桃仁10g、炙甘草6g,6剂。服药后痰有所减少但未除,继服12剂,咽痒减轻,黏痰明显减少。由于病程较长,痰湿为患,缠绵难愈,嘱继续用药,注意预防感冒,调摄饮食,忌过用肥甘厚味,综合调治。 3 热蕴生风,治当清热熄风

    热生风,肺中蕴热,或阴虚内热,肺失清肃而咳嗽。由于肺与咽部相通,肺热可上蕴咽部,热可生风作痒,咽痒则咳嗽频作。热蕴咽喉之实证,或外感风热侵袭入里,或其他病变导致邪热内蕴(以肺胃之热多见),热蕴则生风,风盛则作痒。热蕴于咽,常导致咽部红肿疼痛,或出现乳蛾,也可刺激咽喉引起或加重咳嗽。热蕴咽喉之虚证,乃久咳伤阴,阴虚生内热,亦可生风作痒而加重咳嗽。

    对于咳嗽之热证,不论虚实,在清肺泄热、滋阴润肺治疗时,应酌加用清热熄风止痒之品,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咳嗽。可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选加蝉蜕、钩藤、白僵蚕,阴虚证可加用白薇清退虚热。同时,要注意观察咽部具体病变特点进行治疗。凡咽部红肿疼痛者,应结合清热解毒或养阴利咽之法,清热解毒利咽可选加板蓝根、蚤休、射干,或合用银蒲玄麦甘桔汤,养阴利咽多选加玄参、麦冬、白薇,或合用玄麦甘桔汤。

    病案4:患者高某,女,34岁,2003年3月21日就诊。主诉干咳2月余。两个月来,经常咽中干痒,以右侧为甚,痒则欲咳,咳而剧烈,持续数分钟,夜间咳嗽频作,白昼亦咳,曾服多种止咳药未见明显疗效。细询病情后,察其咽部微红,舌体瘦小,舌边有齿痕,舌红少苔,脉细。辨析认为证属阴虚内热、肺失润降、虚热生风上扰而致。拟滋阴清热、熄风利咽之法治疗。处方:沙参15g、麦冬15g、白扁豆10g、玉竹15g、浙贝母10g、桔梗10g、炙百部15g、炙紫菀15g、青黛(包煎)10g、木瓜10g、玄参15g、牛蒡子10g、射干10g、蝉蜕10g、生甘草6g,3剂。

    3月24日二诊:服药后咳嗽无明显改善,仍咽痒则咳剧,舌脉同上。进一步思考,认为辨证及治法合宜,拟在用药上稍作调整,增强清热利咽熄风作用。处方:沙参15g、麦冬15g、白扁豆10g、玉竹15g、浙贝母10g、炙百部20g、炙紫菀15g、白薇10g、钩藤10g、乌梅10g、牛蒡子10g、桑叶10g、蝉蜕10g、生甘草6g,4剂。3月28日来诊时告知咽痒明显减轻,已基本不咳嗽,自感右侧咽部稍有痒感。既已见效,遂以原方再进,因顾及舌边有齿痕,兼气虚之证,上方加太子参15g,继服3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