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交流可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且有益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医患交流 医疗纠纷 有益治疗
当今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医闹”事件频频而出,医务人员被攻击殴打。高付出、高风险、高压力、低收入,得到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应该同心协力面对疾病,两者之间不应该是敌我关系。” 可见会长对时下的医患紧张关系表示担忧,并呼吁社会要用公平、公正的态度来评价医生群体和整个医疗行业。
1 医患交流的技巧
建立和谐的医疗环境虽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然而,在现有的社会体制下,要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主要的还是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医患交流技巧,改善医疗服务质量,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这就如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一样,是新时期新的医学模式—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要真正能顺应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中医患交流技巧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具备的学科之一。
医患交流应当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饱受各种病痛折磨的患者,往往会担心医生没有专心听他们诉说,尤其是疑虑、抱怨多、对医疗的顺从性差、说话倾向于重复的患者,更需要医生的耐心。因此,从了解病史开始,医生就必须尽可能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并要有所反应,比如变换表情或点头,或简单地插一句“我听清楚了”等。有时患者离题太远,医生要巧妙地引导患者回答问题,描述症状,同时用恰到好处的言语温暖他(她),使他(她)感觉你亲切、可信,而不能干扰患者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更不能唐突地打断患者的谈话。有些患者急躁和情绪较差,医生要努力营造一种让患者感到自在、安全和信任的气氛,使患者能够平静的诉说。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程度以及性别、年龄等的不同,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使用也有很大差异,加之医患双方医学知识的不对称,很容易发生交流障碍。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多次、反复、充分地交流。医生在反复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向患者介绍医疗检查的意义、对身体是否有危害以及患者需要承担的费用;阐明治疗的手段和治疗的目的,同时应尽力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并了解患者对治疗的体验。这一个交流过程,增进了医患双方的感情,增强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是医疗措施获得最大成功的基础。部分医务人员对医患交流过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视这一过程为可有可无,这无疑不利于治疗,也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克服多种因素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影响,通过提高交流技巧来取得患者的配合,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项对大医患纠纷的调查发现,在不断增多的医患纠纷中,真正因为医疗事故而导致的不到5%,70%的医患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畅和医患互不信任等问题导致的。由于医患交流障碍,有些医务人员往往抱怨好心不得好报,甚至说医患之间是农夫和蛇的关系,患者则抱怨医生冷酷无情,处理不好还可能导致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医疗行为是高风险行为,有些行为是医学所无法预见和无法控制的,所以在交流时,医务人员应该了解患者就医时有心理的和生理的需求,让患者畅所欲言,变交流为交心,使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与患者的期望值十分接近,如患者期望过高,也要使患者的期望值逐渐下降,以达到现实的程度,并让患者或家属了解现代医学水平的局限性和特殊性。这可以清除本身之外的障碍和非技术因素的负面影响,如疗效好,患者和家属满意而归。万一疗效不理想,也容易取得患者和家属的谅解。否则,即使病治好了,患者及家属心里也是不高兴的。例如,笔者接诊住院的一位59岁的女患者,诊断“急性胃肠炎”,经全面客观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且疗效不满意,在了解病史和观察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不相符,而家属又非常紧张,于是笔者就试探性地询问:“大妈,我感觉您心情不好,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开始她怀疑地看着笔者,笔者关切地注视着她,慢慢的她开始对笔者说:“我女儿在某医院输液过敏死了,现在我病了没有女儿陪,我女儿对我最好了。”说着就不停地哭,接着就开始恶心,并大声地干呕和打嗝。通过这一交流,笔者知道该患者精神因素是主要的病因,于是笔者就和她及她的家人谈心,进行情感交流,经常关心和体贴地问候她,开导她,治疗疾病的同时给予心灵的抚慰,这样一来患者病情很快好转,出院时患者和家属非常满意,并表示感谢。
2 医患交流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
自从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之后,在国内医疗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举证责任倒置”使比较紧张的医患矛盾更为激烈,国内的医患关系跌到了国外罕见、国内上从未有过的低谷。一方面,医生看病时迫于“举证责任倒置”的压力,就有了“防御性医疗”行为,因为不防不行,首先要自保,才可能去治病救人。所以医生不得不为自己的医疗行为寻找相应的依据,由此在诊疗过程中重视高、精、尖仪器的检查,治疗的客观操作等,以便随时准备向法院“举证”,忽视了或者很少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同时也增加了患方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媒体不切实际的爆炒和不正确的引导,片面追求患方的自主权、选择权,导致患方对医方不满意和不信任。再者,“患者就是上帝”这种说法的误导,将患者和医务人员从根本上就没有摆在平等的位置上,让患者和家属认为我就是上帝,只要进了医院,既然花了钱,付出后就要获得等值的回报和达到期望的目的。还有少部分患者及家属就医的目的不明确,他们不是来就医治病,而是来和医方打官司。我曾接诊过这样一个病例:患儿,女,2岁,因“咳嗽、喘息4天,加重伴面色、口唇发绀1天”入院,诊断“重症肺炎并心衰”,在抢救的同时,向患儿的父母交代病情,告知病重,请他们签字时,无论怎么解释,都不签,问他们原因,患儿父母说:“医生,我们不能签这个字,如果我们签了就不能和你打官司了。”医生专心想着救治他们的女儿,可他们却是来和医生打官司,令人心痛!签病重通知和签其他的商业合同不一样啊,其他的商业合同各有其目的,都有各自的利益可图,而笔者和他们签这个病重通知,目的和家属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救治他们的女儿。笔者耐心的与之交流和沟通,让他们明白签病重通知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救治他们的女儿。以最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反复与家长交流和沟通,最终签了字,并配合救治,出院时一家人高高兴兴,并表示感谢和道歉。可见医患交流有多么重要,良好的医患交流,造就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医疗顺从性,医疗顺从性好了,治疗效果自然就满意了。也就是说疾病治疗和心理呵护同时进行,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使患者的身心处于最佳健康状态和患方满意的目的。常住本科的一位离休干部赠给我们的一首诗:“新陈代谢是客观,华佗在世也无法;日落西山天将晓,只见夕阳照晚霞;久住医院我的家,感谢医师关心咱;护士同志多辛苦,打针服药不离她。”这首诗表达了患者对我们的诊治和护理的心理感受,也是良好医患交流的最佳结果。
3 良好的医患交流可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医患关系的紧张和矛盾尖锐,会阻碍医学的,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一方面不合理的高额医疗纠纷赔偿,导致医疗资源的流失,医疗资源流失的同时也助长了不正当的维权暴力的频频发生;另一方面医生的“防御性医疗”行为,最终受损的是患者。医患关系紧张状态的消除,矛盾的化解,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全社会共同参与,医患双方能够换位思考,达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增进共识,二者从根本上履行自己的正当权利和义务,更需要我们自己不断提高医患交流技巧。良好的医患交流和沟通,是创造和谐医患关系、增进医患双方互信与配合、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是患者病痛和心灵同时缓解和抚慰的基础,也是“以患者为中心”、“高质量服务于患者”的最好体现。而且有了和谐的医患关系,也就避免了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