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折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下肢骨折及髋关节手术后面临的一个常见问题 [1] 。为有效预防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病人早日康复,现将预防及护理措施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1年6月~2004年5月共收治老年下肢骨折病人3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68岁~91岁,平均年龄76.5岁。手术方法行人工关节置换术15例,多枚加压螺钉固定18例,鹅头钉固定5例。主要伴随病: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5例,脑梗死2例。
2 预防及护理
临床上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疾病特点及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和护理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2.1 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器官不能正常有效地接受信息,而老年病人又常常存在神经精神功能异常。与老年病人有效交流可以理解老年人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前提 [2] 。根据老年病人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和职业背景,耐心地介绍手术方法及预防并发症的训练方法,让病人全面了解治疗护理的全过程,以得到医患双方积极配合的最佳效果。
2.2 术前护理
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功能,控制伴随病,针对合并症分别行血压、血糖监测和心电监护,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畅通 [2] 。耐心指导股四头肌锻炼及背伸、跖屈的训练方法。
2.3 术后护理
2.3.1 体位:术后抬高双下肢高于心脏平面,可利于静脉回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处于外展中立位,但避免在小腿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 [3] 。麻醉清醒后每2h至少翻身1次。引流液的量,防止发生出血性休克。
[1] 殷 磊.老年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86.
[2]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0~332.
[3] 赵勤俭,井坤娟,刘军红.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11):1311~1312.
2.3.2 肢体主动或被动活动:手术麻醉清醒后,可给予被动肌肉按摩和患肢活动,促进静脉回流。3d以后,在原有活动范围上使用下肢关节活动器(CPM机)。将病人置于CPM架上,力求位置正确、感觉舒适,加档时护士必须在旁观察数分钟,病人无不适方可离开。同时鼓励和协助病人在床上多翻身,逐渐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采用的方法:患肢股四头肌每次收缩和舒张为一个单元,每次15单元~30单元,3次/d~4次/d,做踝关节的背伸、屈跖运动时,要求以病人的最大耐力维持,不引起疼痛为原则。两种方法可交替采用,也可同时进行。
2.3.3 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一般需放置引流管,护士要注意观察,保持有效引流。如引流液过少,病人主诉局部肿胀时,须及时查找原因,减少局部受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
2.3.4 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因用力排便而腹压增高,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病人一定要注意饮食调节,多吃新鲜蔬菜及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保持每1d~2d大便1次,如果3d~4d未解大便,可给予缓泻药。
2.3.5 观察下肢血液循环:术后注意观察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由于老年人反应能力低下,护士需做好交接班记录,必要时测同一平面周径,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多为静脉淤滞所至。1例伴高血压患者术后第3d出现小腿肿胀、肢体紧张感,经进一步超声检查后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因发现及时,经积极和精心护理,未发生肺栓塞,痊愈出院。
2.3.6 抗凝治疗的护理:术后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肝素钠,输液时尽量行上肢深静脉置管。低分子右旋糖酐滴速一般30滴/min~40滴/min。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