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护理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晓霞 秦丽霞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护理体会

  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常见的心脏病,在成人中也不少见,既往外科手术是其唯一的治疗方法[1],随着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本病的治疗已从外科手术修补方法逐步转为采用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05年5月~10月先后对48例CHD患者实施了先心病介入治疗封堵术,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具体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5月~10月我科CHD患者48例进行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其中男26例,女22例;VSD 32例(包括外科术后残余漏2例),ASD 10例,PDA 6例;年龄2.5岁~18岁,平均7.4岁;体重8kg~60kg;本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和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均符合先心病封堵治疗条件。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10岁者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10岁者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必要时地西泮辅助。

  1.2.2  手术方法:穿刺右股静脉送入静脉鞘管行右心导管检查;穿刺右股动脉,送入动脉鞘,常规用肝素钠(70μg/kg)行左心导管检查。根据不同类型CHD选择进行左和(或)右心血管造影,确定CHD类型以及缺口大小、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建立输送轨道,沿轨道导丝送入相应型号的输送鞘管,将封堵器安装于推送杆的前面,通过输送鞘送入缺损部位,在X线下打开封堵伞,封闭缺口,经左和(或)右导管检查及TTE证实封堵位置合适,释放封堵器,回撤输送装置,完成操作。

  2  结果
     
  48例患者均顺利度过手术,术后3d~5d复查心脏彩超无残余分流,微量分流1例,封堵器位置准确稳定,未影响周围结构功能,杂音基本消失,无明显的胸闷、胸痛;2例VSD患者于术后第2d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1例ASD患者于出院后1W(术后12d)出现牙龈和鼻出血,经调整抗栓药物剂量,症状消失;4例患儿(均为全麻者)术后体温升高(最高达38.7℃),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先心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做好术前指导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家长及患儿的心理特点,使患者及家属消除疑虑,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3.2  术中配合及护理

  3.2.1  做好常规护理: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必要时吸氧,连接心电监护仪、测压装置、SaO2监测仪,给清醒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全麻的患儿,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3.2.2  术中密切配合:密切和医生配合,熟悉医生操作过程,及时准确为术者提供各种手术器材,缩短手术时间;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严密观察并发症发生;及时听取主诉,给予相应处理;全麻患儿观察呼吸程度,躁动时及时报告麻醉医师。

  3.2.3  术中严密监测心律失常:导管进入心腔时,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多由导管刺激心房、心室肌、房室交界区引起,应及时提醒术者暂停操作,迅速退出导管,同时备好2%利多卡因、阿托品0.5mg/mL,以便急用。本组2例患者术中出现心律失常:1例ASD患者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HR 47次/min,暂停操作无缓解,2次静推阿托品1mg后,心率转为85次/min,心电图示窦性心律;1例VSD 患者出现频发室早,停止操作,未恢复,静推2%利多卡因50min后,心电图转为偶发室早,HR 50次/min,给予阿托品0.5mg后恢复为窦性心律。

  3.2.4  术中严密观察血压变化,防止低血压:术中出现低血压,可能与术前禁食、导管操作刺激迷走神经反射引起[2],需及时撤管和补液处理。

  3.3  术后护理

  3.3.1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观察股动脉和(或)股静脉穿刺局部有无渗血、血肿,术侧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肢伸直制动12h~24h,局部用0.5kg盐袋压迫4h~6h,24h后拆除绷带,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更要勤观察,请家长配合看护,必要时遵嘱给予小剂量镇静剂。

  3.3.2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全麻患儿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禁食4h~6h,吸氧至清醒,持续心电监护24h,术后2h内每30min观察记录1次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2h后仍需密切观察至24h,注意观察尿量及尿液颜色,协助多饮水,利于造影剂的排泄;每4h测体温1次,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3.3.3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律失常、血栓形成或栓塞、穿剌部位出血、血肿、抗凝致出血倾向、封堵期脱落、感染等。防止心律失常,要加强心电监护,停监护后做心电图1次/d。本组病例中2例发生一过性心动过缓,后转交界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速交替出现,并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其原因考虑为封堵器植入后,受刺激的局部组织水肿导致房室结及其周围组织传导功能减退所致[3],经3d~5d的激素治疗恢复窦性心律。为避免血栓形成或栓塞,术后24h拆除绷带后即下床活动,并坚持抗栓治疗,常规服用阿司匹林,为避免封堵器脱落,近3d避免蹦、跳等剧烈运动。本组病例中4例患儿,手术后当晚及第2d、3d出现体温升高(最高达38.7℃),考虑与小儿相对体表面积较大、体温调节功能不全、抵抗力低及浸入性导管手术有关[4],经常规使用抗生素及激素3d后,体温恢复正常。

  4  小结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创伤小、并发症低、住院日少、康复快,已得到医生和患者的接受[5],精湛的手术与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护理过程中,采取周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护理,解除了患者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主动默契的术中配合,全面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严密的监护和病情观察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1]戴汝平.开拓介入治疗新领域-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2):85~86.

  [2]杨惠敏,赵  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25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4):5~6.

  [3]张玉顺,朱鲜阳,张  军,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超声诊断进展[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331.

  [4]孔祥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M].南京:江苏技术出版社,2003,299.

  [5]孔祥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