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析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以病案分析为基础在《病理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把精选的临床病案在上课前几天发放给学生或上课时直接引出,采取分组讨论,由代表发言或即兴自由发言,最后由老师或学生代表进行点评、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结果 本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等,收到满意的效果。结论 本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及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教学;病案分析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和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由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学生学好病理生理学课程,为后期临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职责。21世纪的医学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注重临床思维方法训练,强调教学理性化、规范化,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病案讨论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将临床医学教育的概念和具体教学内容早期化、长程化,使医学生尽早体验医师角色,将基础所学与临床结合[1]。笔者探讨了案例教学在病理生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课前准备
1.1 寻找合适的教学案例
1.1.1 寻找病案方法 为了更好地精选教学案例,保证教学案例的真实性,任课教师必须深入临床,搜集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教学案例;为了保证所选教学案例的先进性,他们还需经常到图书馆以及上网查询资料,及时跟踪病理生理学的前沿知识,在精心准备病例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外语、机水平。另外,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相联系的桥梁学科。因此要组织和引导好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病案分析和讨论,任课教师对相关学科知识应具有一定深度的了解,为此他们必须学习基础知识,如生理、生化等和临床知识,如内、外、妇、儿等,才能保证正确全面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采用病案分析为基础的教学,可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2]。
1.1.2 成功病案应具备的特点 一个好的案例是开展好案例教学的前提,成功的案例应具有以下4个特点:①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②案例简洁,但包含丰富的信息,最好含5~10个句子;③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恰当而且有教学意义;④通过多种途径,学生比较容易获得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例如学习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时所应用的案例患者,女,50岁,因上腹痛11个月,呕吐半年入院,呕吐物为粘液及隔夜食物,患者进行性消瘦,疲乏无力。体检:皮肤干燥松弛,弹性很差,血压12.5/8.5kPa,体征特点符合胃癌幽门梗阻。实验室检查:血pH7.45,K+2.7mmol/L,Na+137.5 mmol/l,Cl-89mmol/L,HCO-336 mmol/L。胃液分析:用组胺后无游离盐酸,尿:酸性,未见红细胞、白细胞,未见管形尿、蛋白尿。
1.2 设计讨论题 我们设计下述4个问题:①血pH、血K+、血Na+、血Cl-、血HCO-3的正常值;②患者有何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其发生的原因;③血pH7.45,而尿却呈酸性的原因;④原则。讨论问题设计是否恰当和巧妙,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兴趣、成功开展讨论课的重要因素[3],上述第一个问题显得索然无味,而后面的问题因与临床实际相联系,能激起学生想要探究的兴趣。但要想知道患者发生了何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必须先知道正常值,要探究其原因,了解其来龙去脉是前提,这样同时也复习了生理学的基础知识。简单的问题先提出来,可以帮助学生“热身”,消除紧张情绪,很快进入讨论。有些较深奥、复杂的知识,可以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逻辑推理过程中寻找答案。在讨论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问题做必要的调整。
1.3 对讨论问题的估计和预测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要讨论的“正题”,但要避免将讨论变成讲座或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4]。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作出估计和预测,比如,上述病例可能有部分同学不能看出等渗性脱水的情况,教师要从患者的症状、化验结果方面进行引导,并提供分析的关键点,如病人补液要选用生理盐水的原因,除了病人发生了“等渗性脱水”这一理由外,教师可提示学生“出现低氯血症及低氯血症促进代谢性碱中毒发生的原因”。同时,教师要准备好评价记录表以备和改进。
2 课堂讨论
2.1 讲解和动员 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参与讨论。教师可指定1名学生简要介绍一下案例但不要对案例进行分析,或者谈论案例之外的话题。
2.2 掌握讨论课的节奏 如果讨论中出现了“冷场”情况,教师可提一些恰当的问题来改变种状况。
2.3 适时地引导/指点答疑 教师随时注意将一些重要的内容写在黑板上,以示提示和下一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之用。
2.4 分时段给出补充信息。在讨论病例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可引申出涉及讨论章节以外的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学生讨论发言中的某些观点和意见,可随时提出一些启发式问题,使课堂讨论气氛热烈、活跃[5]。
3 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应该包括几个方面:①讨论课进行的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②肯定和表扬学生精彩的辩论、独到的见解,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③强调2~3个重点,还可以请学生写出本次讨论课印象最深的几个问题,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教师在讨论课后,应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如通过上述病案讨论,要求学生掌握等渗性脱水、低血钾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掌握静脉补钾的原则,并举一反三,掌握高钾血症及其他类型的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
4 优点
“病案分析法”教学有如下优点:①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可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③使理论和概念具体化;④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但是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与讲授理论课相比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和教学方法上从传统“教”的模式,向“导”的模式转变,这是这一教改方式能够成功而不至于流于形式的关键。教师的“导向”作用体现在讨论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环节,都应予以充分重视。
5 不足之处
病案分析为基础的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教师应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仍需要进行系统讲授,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病例分析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因此往往时间不宜控制,教师应掌握好时间分配,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争论,应放置课后解决。
综上所述,通过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临床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病理生教学质量的目的.
【】
[1] 张启良,刘玮,李菊英,等.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21(2):190-191.
[2] 董军,陆大祥,胡巢凤,等.“科研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版),2001,3(2):102-104..
[3] 陈光平,叶宁海,何慧明,等.适应时代发展,改革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0):1237-1238.
[4] 钱睿哲,殷莲华.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本,开展“多元化”的病理生理学教学[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50-351.
[5] 陈玉霞,曹冬梅,卢建,等.设计性实验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高等医学教育,2004,(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