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五脏精气阴阳的生理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广仁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五脏 精 气 阴 阳 生理作用

  1   心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心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心的部分,有的医家称其为“心液”。一般说来,心精可以与心血融合的形式存在于心脉之内。心精的化源主要是水谷之精中的精华部分,即化生营气的部分,也有在发育过程中先天之精分布于心脏的部分,故心精的构成成分主要是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但也有部分先天之精。心精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大奇论》中“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素问·经脉别论》所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句中的“精”也是指的“心精”,故王冰注云:“惊夺心精,神气浮越,阳内薄之,故汗出于心也。”

    心精与心血的概念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心精是指心脏组织中具有遗传特性和濡养作用的精微物质,是心脏功能的物质基础;心血是指在心和脉中流动的血液(广义的心血),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换句话说,除了肝所藏的血外,都可称为“心血”。心血由心精、营气及津液化生。心血,有时特指在心脏本身血脉内流动的血液(狭义的心血),如“心血瘀阻”中的“心血”即指此而言。

    心精心血具有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的生理作用,心精心血充足,则能充养心脏本身及血脉、面部、舌体等形体官窍,这对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心精心血不足,则血脉空虚,可见脉细无力;心失血液濡养,则心悸怔忡;心血虚少,不能上荣于面,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舌色不荣等病理表现。治当补养心血,药用当归、地黄、阿胶等,方如炙甘草汤(《伤寒论》)。心精心血是化生心神的基本物质。心以精为基,以血为养,以神为用,只有心精充足,心血充盈,神志思维才能正常,表现于外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灵枢·营卫生会》所说的“血者,神气也”,即是此意。心血不足则濡养心神的功能减退,神识衰弱可见精神萎靡;心血虚少不能涵养心神,则见神不守舍,多梦健忘。

    心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心和血脉的部分,是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的一类极细微物质和能量。心气是由心精心血化生,并与宗气中贯心脉行血气的部分相合而成。心精心血充足,呼吸通畅,则心气化生充沛。心气充沛,则心脏搏动有力,脉管舒缩有度,血运通畅,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心气虚衰,则心搏无力,脉管弛缓,血运失常,精神委顿,可见心悸气短、自汗、乏力,活动时尤甚,脉弱或结代,当用补心气药如黄芪、人参、党参、五味子、大枣等治之。方如养心汤(《证治准绳》)。

    心阴与心阳是心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心阴是心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部分,即心之阴气;心阳是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部分,即心之阳气。心阴能制约心阳,防止心火过亢,从而抑制心脏的搏动和精神活动。心阳能制约心阴,防止心阴过盛,从而激发和兴奋心脏的搏动和精神活动。心之阴阳协调,则心气冲和畅达,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稳定有度。心阴不足则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减退,虚火上炎,症见心悸(心动过速)、烦躁、手足心热、少寐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用生地、麦冬、天冬、元参、丹参等药或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等方;心阳虚衰则温煦、推动功能减退,虚寒内生,症见心悸(心动过缓)、胸闷、身寒肢冷、精神困倦、气喘自汗、面浮肢肿,或心痛暴作、 面色■白,舌淡润,脉迟弱等,治用附子、桂枝等药或桂枝人参汤(《伤寒论》)等方。心阴虚和心阳虚,一般都兼有心气虚的表现,时可酌加人参、黄芪等补气药。

    2   肺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肺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肺的部分。肺精由在发育过程中分藏于肺的先天之精与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之精之轻清部分组成,故又称肺之精津。肺精依靠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上濡头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下输各脏腑以濡润之。故涕、汗皆由肺精所化。肺精不足,不但本脏不得濡养,呼吸运动失常,而且大肠、皮肤、毛发、鼻、喉亦失其濡养而见肠燥便秘、皮肤粗糙、毛发枯槁稀疏或声音嘶哑等异常表现,治当补养肺之精津,药如黄精、山药、阿胶、胡桃仁、沙参、麦冬等,方如清燥救肺汤(《医门》)。

    肺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肺的部分,也可以说是由肺精化生,并与宗气中上出息道司呼吸部分相合而成的、能推动和调控肺功能活动的一类极细微物质和能量。肺气通过宣发与肃降的矛盾运动,主司呼吸,调节水液的输布和血液的运行。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而见少气不足以息,水液不得输布而见痰饮内生,阻塞气道,咳喘并作,肺气不足,不得布散卫气以卫外,则多发感冒。治以补益肺气,药如黄芪、人参、五味子、蛤蚧等。方如六君子汤加减。

    肺气中含有肺阴与肺阳两种成分,肺气中具有凉润、沉降等作用的称为肺阴,即肺之阴气;具有温煦、宣发等作用的称为肺阳,即肺之阳气。肺阴能够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肺阳能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肺阴与肺阳的功能协调,则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相反相成,呼吸均匀,和缓有度,“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阴亏虚则肺失凉润,气不下降而上逆,故见咳喘、逆气、潮热、少痰等症;肺阳虚衰则宣发无力,津液不得四布而停聚肺中为痰为饮,阻塞气道,引发咳喘。滋肺之阴可助肺气之肃降而除咳喘、潮热,药用沙参、麦冬、玄参、杏仁、百合、地黄等,方如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温肺之阳可助肺气之宣发以化痰蠲饮除咳喘,药用干姜、细辛、肉桂、麻黄等,方如小青龙汤(《伤寒论》)等。

    肺阴与肺阳相对,有肺之阴气就必有肺之阳气。那种认为只有肺阴而无肺阳的观点是不合逻辑的。肺阴与肺阳皆是肺气的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都属气的范畴。将肺阴当作肺津,肺阳当作肺气的全部,实属概念混淆,已经不能适应临床的应用,应该摒弃。

    3   脾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脾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脾的部分,由发育过程中分藏于脾的先天之精与脾吸收的水谷之精融合而成。脾精一词,最早见于《素问·示从容论》中:“四肢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脾精由脾气转输而分布到其他四脏,化为该脏之精,故《素问·厥论》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玉机真藏论》有“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说。其中脾精之浓重者化营化血,轻清者化卫化气,故又有“脾藏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以及“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之论(《素问·痹论》)。涎为脾精所化,故云脾“在液为涎”。四肢、肌肉皆赖脾转输其精以濡养之,故说脾主肌肉、四肢。另外,脾精还是“意”、“思”等精神活动化生的物质基础,脾精充足则“心有所忆”,深思熟虑。脾精不足则既少化营生血之源,亦缺生卫化气之本,可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气乏力、倦怠神疲等血与气皆虚的症状。补益脾精的药物(包括食物)多为营养丰富之品,如山药、熟地、薏米、莲子肉、桂圆、芡实、大枣、甘草等皆可补养脾精,即所谓“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王旭高医案》)。

    脾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脾的部分,也可以说是由脾精所化的、具有推动和调控脾功能活动的一类极细微物质和能量。脾气化水谷为精微,化水饮为津液,并转输水谷之精与津液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脾气以升为健,既体现于将水谷之精与津液上输心肺,化生气血以养全身,又体现于维持内脏位置的稳定而不下垂,还体现于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而不逸出,控制水谷之精输布于脏腑而不无故随大小便排出。脾气虚衰,则运化水谷、转输精微、统摄血液的功能减退,可见食少腹胀、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面色■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弱等症,还可出现内脏下垂及各种出血或失精(如蛋白尿、乳糜尿)症状。治当补益脾气,药用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扁豆等补益脾气及健脾渗湿之品,方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脾阴即脾气中具有凉润、宁静等作用的部分,脾阳是脾气中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的部分。脾阴与脾阳协调统一,维护着脾脏功能的正常发挥。脾阴虚则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可见虚热证,表现为消瘦、烦热、食少、口唇生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当滋养脾阴,药如沙参、麦冬、生地、山药、石斛等,方如养胃汤(《临证指南》)。吴澄《不居集》中虽专论“补脾阴法”,但其“脾阴”类似于本文所说的“脾精”,其补脾阴方中的药物亦多为补脾精之品,故应注意区别。脾阳虚则其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可见虚寒证,表现为腹胀食少、腹痛喜温、大便清稀、四肢发凉、面色■白、或周身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当温补脾阳,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肉豆蔻、乌药等,方如理中汤(《伤寒论》)或附子理中汤。脾阴虚与脾阳虚一般都兼有脾气虚,时可酌加黄芪等补气药。

    因脾与胃关系密切,脾气与胃气、脾阴与胃阴、脾阳与胃阳的概念内涵既相类又有区别。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气易虚,胃气易实。所谓“阴道虚,阳道实”也。脾阴、脾阳主内,胃阴、胃阳主外,故外在火邪易伤胃阴,寒邪易损胃阳,而内伤火热易耗脾阴,内生寒湿易损脾阳。

    4   肝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肝精,是一身之精分藏于肝的部分,由发育过程中分藏于肝的先天之精及脾气“散精于肝”的水谷之精相合而成。肝精主要以与肝血相融合的形式存在于肝内。肝所藏之血称为肝血。肝精肝血是肝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化生胆汁(精汁)的本原。肝精化泪以濡目,目受肝精肝血的濡养而能视。肝精肝血濡养筋、爪,筋得滋养而能耐劳,故肝亦被称为“罢极之本”。肝藏魂,在志为怒。魂与怒亦肝精肝血所化生和涵养,魂得其濡养而舍于肝,怒志得其濡养则涵敛而不妄发。肝血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呈动态变化:“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精不足主要表现为肝血亏虚,肝血亏虚则不能濡养筋、目等,可见头昏眼花,夜盲,甚至出现肢体震颤等症,治当补肝精益肝血,药如山萸肉、酸枣仁及动物肝脏,方如四物汤等。

    肝气乃肝精所化,亦即推动和调控肝功能活动的动力。肝气有升发、疏泄、条达的特性,能调畅全身之气的运行,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并使人心情舒畅而无抑郁。女子月经、排卵,男子施泄排精等机能,也是肝气疏泄功能的体现。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有三:一是疏泄失职,称肝气郁结,表现为胸脘满闷、忧郁不乐、经前乳房少腹胀痛,或见梅核气,脉弦细,治当疏肝解郁,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类;二是疏泄太过,称肝气上逆,表现为头胀痛、头晕目眩、心烦易怒、或面红目赤等,治当平肝柔肝,用逍遥散类;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表现为忧郁胆怯、懈怠乏力、两胁虚闷、不得太息、脉弱,治当补养肝气,用逍遥散加人参、黄芪等药。

    肝阴是肝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部分,肝阳是肝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部分。肝阴抑制肝阳,以防肝阳上亢;肝阳制约肝阴,以防肝经寒气太盛。肝阴与肝阳协调,肝气乃冲和条达。肝阴不足则肝阳偏亢,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目涩、少寐、急躁易怒、脉弦细等症,亢阳化风又可见抽搐、掉摇等症,治当滋阴潜阳,用六味地黄汤加龙骨、牡蛎、龟板、枸杞子等,或用杞菊地黄丸、滋水清肝饮。肝阳虚弱则寒滞肝脉,可见少腹冷痛拘急,或小腹隐痛而畏寒,囊冷阴湿或阳痿,四肢厥冷,巅顶疼痛,舌淡苔白滑,脉沉缓等症,当温肝散寒,用附子、吴茱萸、桂枝、乌药、元胡等组方治之,如暖肝煎(《景岳全书》)等。

    5   肾之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肾精,是一身之精分布于肾的部分,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与各脏之精利用后输入肾的剩余部分相结合而生成。肾藏的部分先天之精在后天水谷之精的资助下合化为生殖之精,藏于肾而为胚胎生成之本、生命产生之原。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之论,《医宗必读》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肾精化髓充骨养齿,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壮,牙齿完坚,故有“肾者,作强之官”、“齿者,肾之标”之说。肾精化髓通脑,“脑为髓之海”,肾精充盛则脑髓充满,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故“伎巧出焉”。肾精不足常见不育不孕、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或未老先衰、牙齿过早脱落、精神萎顿、健忘恍惚等表现,治当补养肾精,药用紫河车、鹿茸、沙苑子、何首乌、熟地黄、冬虫夏草、黑芝麻、黑豆等,即所谓“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

    肾气,即一身之气分布于肾的部分,也可以说是由肾精所化的具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呼吸、水液代谢等机能的一类极细微物质和能量。由于肾精的成分主要是先天之精,而先天之精所化之气为元气,故肾气与元气的内涵类同,并皆赖水谷之精的培育才能旺盛。肾气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使人具备生殖能力,促进与调节全身水液的代谢,并使肺吸入的清气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同时,肾气还是人体防御机能的根本。肾气不足,则上述功能皆减退,常见气不化水而见水肿尿少,或气虚不摄而见尿失禁或遗精、滑精,或肾不纳气而见虚喘,或卫外不固而易感冒。治当补益肾气,药如人参、鹿茸、菟丝子、蛤蚧、山茱萸、金樱子、覆盆子、杜仲等,方如金匮肾气丸等。

    肾阴与肾阳是肾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肾阴主凉润、静谧,肾阳主温煦、推动。肾阴与肾阳协调共济,则合化为冲和之肾气,推动和调控肾的各种功能。若肾阴不足,不能制阳,则相火偏亢,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性欲亢进、遗精或梦交、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当滋养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药如枸杞子、山萸肉、百合、地黄、女贞子、龟板、鳖甲、元参等,方如知柏地黄丸等。若肾阳虚衰,不能制阴,则虚寒内盛,出现畏寒肢冷、腰痛阴冷、性欲减退、或浮肿、或泄泻、夜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症,治当温补肾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药如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海狗肾、海马等,方如真武汤、四神丸等。

    肾气与元气、真气的内涵类同,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气所分化的肾阴又称为元阴或真阴,肾阳又称为元阳或真阳。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源,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所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