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肠激素的关系及中药调节胃肠激素的研究
作者:王丽 朱飞叶 石灯汉 徐珊
【摘要】 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近年来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肠激素的关系、中医药对胃肠激素的影响两方面的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肠激素 综述
Abstract:The Role of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Functional Dyspepsia’s pathogenesis mechanism.The relations between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and the effect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Functional Dyspepsia;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review;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恶心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一个月,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w。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胃肠激素对于FD发病具有重要影响,中医药具有调节胃肠激素的作用,显示了中医药FD的优势和特色。
1 FD与胃肠激素的关系
FD的发病机理复杂,涉及胃酸分泌、胃肠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激素、心理因素、内脏敏感及环境因素等方面。目前发现的胃肠激素有40余种,不仅存在于消化系统,许多还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运动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有:(1)作为肽能神经递质;(2)直接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效应;(3)调节其他神经递质释放和传递;(4)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在中枢和外周水平上对胃运动和胃排空进行精细的调节。
1.1 胃动素(MTL/MOT)
MTL是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泌MTL的细胞分布在小肠上段。一般认为,MTL的主要作用器官是胃,在消化间期对胃排空内容物起主要作用。有研究表明:FD患者空腹及餐后血浆MTL测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1],胃排空延缓的FD(FDD)患者空腹和餐后血浆及胃窦和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的MTL含量均明显低于胃排空正常的FD(FDN)患者和健康人,而FDN患者空腹和餐后血浆及胃窦和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的MTL含量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由此我们可以推测FD患者MTL水平降低,可能与其胃排空延迟进而引起胃蠕动减弱,导致腹胀、过饱等消化不良症状有关。
1.2 胆囊收缩素(CCK)
CCK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脑肠肽,主要来源于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的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它能刺激胆囊收缩,增强小肠和结肠运动,抑制胃排空,是餐后胆囊收缩的主要刺激剂,也是诱导胆囊收缩中最强有力的胃肠道激素。有报道称:FD患者空腹及餐后血浆CCK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另有人研究发现:空腹血浆CCK测值FD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餐后60min CCK测值FD组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同[1]。另有报道称:FD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CCK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异[4]。
1.3 胃泌素(Gas)
Gas是含有17个氨基酸的多肽,由位于胃窦和十二指肠的G细胞分泌。其生理作用为促进胃酸分泌、使胃窦和幽门括约肌收缩,延缓胃排空。有研究表明:FD患者血浆Gas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FDD组餐后血浆Gas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FDN组,各组餐后血浆Gas含量较空腹状态下明显增高,FDD组更为显著[6],这表明FD患者血中Gas水平比健康人升高,可能是FD胃排空延长的病理生理机制。另外有人得出相反的结论:FD模型组大鼠血中Gas含量显著降低[7]。
1.4 血管活性肠肽(VIP)
VIP是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内,是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对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有报道称:FD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外周血VIP值明显升高(P<0.05)[8],提示VIP在FD发病机制中有一定作用。另有人研究发现:FD患者血浆VIP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4]。
1.5 生长抑素(SS)
SS是一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组织内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胃肠激素,除由神经核合成外,也可由D细胞合成并分泌。对消化道的生物作用为抑制性作用:抑制胃肠道的蠕动,且抑制多种消化道多肽激素的分泌。有研究表明:FD组患者空腹血浆S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9]。虽另有报道称FD组患者空腹及餐后血浆SS测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1],但并不否认其在FD发病中的作用,因为SS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以神经内分泌方式在局部起作用,所以其外周血SS水平可无明显变化。
1.6 P物质(SP)
SP是由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广泛地分布于肠神经系统和整个胃肠道,也可以激素形式作为神经递质参与胃肠运动调整,可刺激几乎所有的消化道平滑肌,特别是对空肠、回肠和结肠平滑肌。有研究表明:FD患者外周血S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0]。
1.7 神经降压素(NT)
在消化道中,NT主要分布于回肠和空肠,延缓胃排空。有报道称:FDD组患者空腹和餐后血浆、胃窦和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的NT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FDN组,FDN组空腹和餐后血浆、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组织NT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1]。
1.8 一氧化氮(NO)
NO是胃肠道中的一种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的神经递质,为胃肠运动的主要抑制性递质。有研究表明:FD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表明NO可能参与FD的发病。
2 中医药调节胃肠激素影响的研究
祖国医籍中没有FD等同的病名,其临床表现类同于中医“胃脘痛”、“痞症”、“反胃”等范畴,本病多由情志不遂、饮食伤胃、劳倦伤脾、寒温失调等因素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以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故肝胃不和、升降失常、气机壅滞中焦是该病的病机关键,而壅久必热、滞久必瘀,久病必虚,因此该病应疏肝调胃,健脾助运,行气消滞,兼泄热活血。药理研究表明中医药与胃肠激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作用的一大特点是双向调节,依照机体的机能状态使胃肠激素调节至正常水平。
2.1 健脾理气方药
脾虚失运、肝气郁结是FD的主要病机,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健脾理气方药治疗,这类中药有白术、党参、柴胡、陈皮等,可以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调节紊乱的胃肠激素水平。有报道称:针对FD“肝郁脾虚,脾虚为本”的病机特点,依据中医理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采用具有健脾助运,疏肝理气之功的乐胃饮(淮山药、薏苡仁等)能有效增加FD实验鼠胃窦组织中SP和降低VIP含量,从而提高胃肠道神经兴奋性,调节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13]。采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毛秉豫等发现用健脾理气中药(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后FD患者血浆MTL水平明显增高[14]。另有研究表明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之功的胃动胶囊(柴胡、枳壳、陈皮等)可升高FD动物血浆中的Gas,进而调节胃肠运动机能。
2.2 理气降逆消食方药
胃气以降为顺,若饮食不节致使中焦气机壅滞,胃气上逆则会产生嗳气、泛酸等一系列FD的症状,为此使用理气降逆消食方药对症治疗,此类中药有柴胡、半夏、神曲、麦芽等。杨倩等人发现疏肝降逆方(柴胡、陈皮、法半夏、焦山楂等),通过配伍能升能降,补中有清,能降低FD患者血清SS水平。
2.3 清热燥湿方药
湿热壅滞中焦也是FD的发病机制之一,清热燥湿方药是针对此病机而设,此类中药有黄芩等,由于调畅气机、健脾助运有助于热清湿化,故治疗时多与健脾理气中药配伍应用。有报道称使用具有清热燥湿、健脾理气、和中降逆的清热理气煎剂(黄芩、旋覆花、柿蒂等)治疗FD患者后,其血浆CCK水平明显降低,症状改善较显著。
2.4 行气消滞、泄热活血方药
久病多瘀、滞久必瘀,FD是一个慢性疾病,易反复发作,因此治疗上常加元胡、玫瑰花等活血化瘀之品。二金汤是古方左金丸和金铃子散的合方,有研究表明用该方治疗FD,大剂量组大鼠血清NO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与正常组相仿。
3 展望
综上所述,胃肠激素对消化道运动有促进及抑制两方面的作用,两大类激素的分泌失调在FD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如对于FD患者同一种激素的测定,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患者的个体差异。②FD的多元发病机制。③胃肠激素含量不稳定,易受分解代谢影响,血清中的含量难以准确反应胃肠道局部激素的实际情况。④胃肠激素本身分泌有昼夜节律性,且不同时段的变化幅度可能较大。总之,FD与胃肠激素的关系及FD患者胃肠激素分泌失调的确切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1]孙晓宁,刘晓梅.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5,11(4):248?250.
[2]何美蓉,宋于刚,智发朝,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障碍与胃肠激素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2003,204):192?194.
[3]陈代陆,余德文,卢国良,等.胆囊收缩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活动及胃运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2):121?122.
[4]郝悦,周润锁,李小丽,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7):1556.
[5]杨凤江,郝悦,李小丽,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J].武警医学,2003,14(10):614?615.
[6]何美蓉,宋于刚,智发朝,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与胃肠激素及G、D细胞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1):56?57.
[7]刘松林,梅国强,赵映前,等.疏肝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血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影响[J].Chin J Integr Trad West Med Dig,2004,12(4):198?200.
[8]江家赞,程宏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SP和VIP水平的变化[J].淮海医药,2006,24(4):300.
[9]唐海英,王英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613?1614.
[10]赵芹,林爱华,黄裕新,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MTL,NO,SP和SS的关系[J].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1):136?137.
[11]何美蓉,宋于刚,何春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障碍与神经降压素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9):799?801.
[12]蔡东霞,黄月红,卢贤立,等.一氧化氮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
[13]徐珊,陈燕,朱君华.乐胃饮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SP和VIP的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80?188.
[14]毛秉豫,黄国锋.健脾理气中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动力及血浆胃动素作用的研究[J].新中医,2003,35(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