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走出困境的关键和建议
【摘要】 正确认识中医关键在于问题,一些不完善的有缺陷的哲学观念在困扰我们,束缚我们,文化是多元的,也是多元的,西方科学只是一种形态,中医是传统科学的一种,如果不研究哲学,找不到哲学的支撑,中医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必须突破现有的一些哲学观念,从公认的不可动摇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 中医药;现代化;科学性;现代医学
Abstract: The key point of recoginizing TCM lies in philosophy, some imperfect philosophical concepts with shortcomings bother and bind us. Culture is of many factors, so is science. Western modern science is only a kind of form, while TCM is one of China traditional sciences. If not to research philosophy, not find support from philosophy, TCM will meet with many troubles. So some present philosophical outlooks must be broken out, and be revoluted from the public?recognized stable outlook.
Key words:TCM; modernization; science; moder science
1 存废之争由来已久,中医已处在灭亡边缘
1.1 “取消中医”的主张有深层学术原因 今年10月7日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张功耀教授在网上刊登长篇学术,发起“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号称有万人跟随,引起医药和社会各界震动。后经查实,签名人数虽只百余,但此事不可小觑。因为中医存废之争已百年有余,至今未断。列数其大者,前有1929年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颁行“废止中医案”,后有1954年卫生部所谓“改造中医案”,此次网上签名可算是第三次浪潮。而在张功耀发难之前,已有若干科学界人士出来以现代科学的标准判定中医药“不科学”,是“伪科学”。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某院士和得到某大电视台及国内一些科学团体支持的某“反伪科学战士”,等。
可见,敢于站出来呼吁“取消中医”,并非孤立、盲目之举。对于这种主张光说一句“对无知”,显然不能解决问题。
1.2 中医学实际受到内外挤压 上述“取消中医”的主张来自中医界外部。其实更为严重的是约50年来,中医内部一直大力推行中医西化(“科学化”)的做法。其实质是不相信中医阴阳、五行、气以及藏象经络、药性归经等基本理论为科学,因此要用西医的细胞、蛋白概念,分子、原子理论和分解、化验手段重新解释中医,力图将中医整体之“证”,还原为解剖学的“病灶”,并从中药中提取所谓“有效化学成分”。目前,中医理论正在“科学地发掘、整理和提高”的说词下,逐渐被西医理论代替,而中药则成为西医的新药源。其结果,是在扶植中医的光照之下,取消中医。
1.3 中医学正在灭亡边缘挣扎 从目前医疗机构来看,中医泰斗,50年代曾任卫生部中医司司长的吕炳奎沉痛地说:“现在的中,除极少数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方向外,大部分已名不副实,名义上是中医医院,实际已经变成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医院,只是门诊上用点中药。病房里已完全西医化或半西医化。”
从培养人才来看,高校中医药学西医化非常严重。学生学的内容多为西医,中医经典被列为选修课,甚至中医博士都不读《内经》。毕业生的普遍反应是“对中医没有信心。”中医大家,为“非典”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指出:“现在的中医教材存在很大问题,搀杂了过多的西医理念,冲淡了中医自身的理论基础,这让一些中医学生丧失了对中医的信任和信心,丢掉了中医的根本。”“照此下去,用不了十年,中医药将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
2 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只承认西医学是科学,不理解中医学是与之本质不同而有自己特殊发展道路的另一类科学
2.1 科学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正像文化是多元的那样,科学也是多元的,而不是“只有一个”。应当把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与科学形态区分开来。凡能够获得正确知识和性知识的认识活动,以及经过这样的认识活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科学的实质不变,而科学方法和科学形态总是在变化之中。如果只承认一种眼前暂时处于强势的科学形态和与之相应的科学方法,而否认其他科学形态和另类的科学方法,表面上似乎是在维护科学的严肃性,而实质是束缚了科学的手脚,限制了人类认识的眼界。
世界存在不仅在领域上是无限的,就是同一领域,其存在的层面也是无限的。领域不同决定科学分为不同门类,如物、化学、生物学,等等。而同一领域的不同层面(如人的生命领域,有支持生命的物质实体层面,还有生命运行的整体层面),其规律形态不同,须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把握,所形成的概念体系和知识形态也就不同,这就决定了科学多元。
迄今在人类的历史上起过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至少有两个源,两个流。一个是发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一个是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科学。
2.2 西医研究支持生命的物质实体层面,中医研究生命运行的自然整体层面 支持生命的物质实体层面和生命运行的自然整体层面,即生命整体系统及其与外部世界的无限复杂的运动关系层面,对于生命的存在都是不可缺少的,都起着决定的作用。前一层面表现为组织构造和物质元素构成,其规律系实体之间的规律,具有稳定性和确然性,须要用分解和还原的方法获得。后一层面表现为丰富多样且千变万化的现象,其规律系自然的整体运动关系的规律,具有变易性和极大的包容性,须要用静观和意象的方法获得。所谓静观,是观察对象、揭示规律以不干预、不设定为前提,即保持对象的自然整体状态。所谓意象方法,则是做概括却不离开现象层面之“象”的认识方法。对自然整体层面的认识不强调对象的客观性,只强调认识的真实性。
由于这两个层面(物质构成和自然整体)的差别和对立,因而认识它们所采用的方法方向相反:一个要使对象分解,将整体还原为部分,一个要保持对象本始的原样状态;一个必定破坏自然整体,一个坚持维护自然整体。就是说,这两条认识路线具有互斥性,均以否定对方的存在为前提。这就决定了它们无论怎么巧施,都只能进入自己的层面,不能进入对方的层面;它们各自取得的认识成果,不可能相互沟通。由是,就形成了关于人的生命的两种科学体系。西医学属于前者,中医学属于后者。
2.3 科学多元发展必将成为世界的大趋势 西方科学不是万能的,有固有的局限和不可克服的负面效应。其宰制对象的实验方法所获得的规律,必定将人类引导到与自然对立,与他人对立,与自我对立的严重境地。这已是众所周知。
中医学和整个传统以现象层面,即事物的整体层面为认识的重点,形成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认识路线。静观和意象方法所获得的,是关于天地万物自然整体状态的规律,依这样的规律实践,其结果则是人与人、人与万物共存、共荣、共享。中国古代科学曾领先世界十几个世纪,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这一世所公认的事实证明,中国的认识路线是行之有效的。西方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正是因为中国的认识路线与西方有本质不同,而绝不表明中国的认识路线已经告终。
很显然,只要世界有现象存在,事物有其自然整体层面,对这一层面的认识就永远不会终结。因此对中国传统的认识路线应当,而不是弃置。
西方科学和偏重物质实体,所以长期以来忽视现象,不懂得现象原来是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不承认现象的本体意义,不知道现象层面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遗憾的是,这种观念至今还严重地锢蔽着我们。可是西方先进的哲学家们,一百年来已在不断批判他们自己的认识论传统。最早批判的是尼采,后来的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他们认为,西方理性虽然产生了科学,但不能认识世界的本原,同时给人类带来很多危害,使人性泯灭,人变得不自由,成为追求物质的奴隶。法兰克福学派将西方科学理性命名为“工具理性”,指出其巨大的局限和对人类的束缚。胡塞尔则提出现象学的方法,希图克服西方科学理性的狭隘和局限,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现象的丰富性被(西方)科学无情地丢弃了。
可见,中国传统的认识路线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我们应当沿循中医自身的规律继承和发展中医,同时还应当全面弘扬中国的传统科学。可以预见,国际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强调,对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视和鼓励,必将促进科学的多元发展。
3 建议
我们认为,突破一元科学的哲学理念,是当前中医走出困境和发展中国传统科学的关键。这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维护全人类的健康和持续生存,具有无比巨大、深远的意义。中医界其实有许多人对中医现状不满和忧虑,但不敢直言,为维持生计,不得不违心做许多西化中医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3.1 在科技部成立“中国传统科学司”,其当前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传统科学的认识论理论及其价值,为以后发展中国传统科学做准备,同时为中医走出困境提供哲学和科学理论根据。
3.2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化分为“中西医结合管理局”和“传统中医药管理局”两个平级的局,分别管理这两个“长期并存”的领域。
“传统中医药管理局”按照中国传统的认识路线组织人力领导传统中医的医疗、研究和教学。其领导者和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必须坚信中医学是与西医学不同的另一套科学体系,有自己特殊的发展道路。只有坚守这一观念的人,才允许参加这一领域的工作。
3.3 中医高校一般分设“中西医结合部”和“传统中医部”两大部分,实行分别管理,各设属于自己的相关学院、系科,各自安排适宜本部的师资培养和教学计划。对传统中医部的学生,要做好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训练。
3.4 成立官办和民间的传统中医学术团体,出刊传统中医杂志,开展学术活动。
3.5 以中国传统的认识路线为指导,编写中医学的教科书,供高校和自学选用。
3.6 完善立法,允许并保护合格的中医师自行开业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