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过敏性紫癜50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歌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紫癜,过敏性;辨证论治;中药疗法

  过敏性紫癜是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又称为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因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广泛性炎症,血管壁渗透性增高和脆性增加所致。以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胀疼痛和肾炎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血证、紫癜、葡萄疫等范畴。2003-01—2006-01,笔者辨证过敏性紫癜5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男31例,女19例;发病年龄6~13岁,尤以<12岁儿童多见;病程最短3日,最长6个月;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35例;全部病例出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均正常;粪潜血实验(+)6例;尿显微镜检查:红细胞(±)8例,尿蛋白(+)7例,(++)4例,(+++)2例,管型3例。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皮肤病学》[1]中“葡萄疫”的诊断及分型标准。

  1.2.1.1  血热外袭型  证见:皮肤突然发生散在鲜红色瘀点或瘀斑,伴头痛,咽痛,皮肤瘙痒,紫癜对称分布,以双下肢伸侧及臀部多见,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1.2.1.2  阴虚火旺型  证见:紫癜青紫或时发时止,虚热,盗汗,烦躁,腰酸,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1.2.1.3  气不摄血型  证见:紫癜反复发作, 久病不愈,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目眩,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1.2.1.4  脾胃湿热型  证见:病程较长,皮肤散发瘀点、瘀斑,常伴恶心呕吐、腹痛、便血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皮肤学》[2]中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血热外袭型  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物组成:犀角粉(冲服)3 g,生地黄10 g,金银花10 g,芦根10 g,连翘10 g,蝉蜕3 g,丹参3 g,牛蒡子3 g,地肤子6 g。

  1.3.2  阴虚火旺型  治宜滋阴清热,宁络止血。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10 g,山药9 g,白茅根20 g,山茱萸9 g,大蓟20 g,知母9 g,黄柏6 g,栀子9 g,墨旱莲10 g,生甘草6 g。

  1.3.3  气不摄血型  治宜益气摄血,培补脾土。方选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紫草9 g,党参12 g,黄芪15 g,白术9 g,当归9 g,阿胶9 g,鸡内金15 g,丹参9 g,茯苓9 g,甘草6 g。

  1.3.4  脾胃湿热型  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选清脾除湿饮加减。药物组成:薏苡仁15 g,茵陈12 g,茯苓9 g,白术9 g,紫草9 g,栀子10 g,党参6 g,延胡索15 g,生甘草6 g。
   
  以上中药均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50 mL,分2次口服。服药期间忌辛辣食物。7日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3]  治愈:紫癜全部消退,伴随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皮肤紫癜消失或明显减少,全身症状减轻,实验室各项指标明显好转;无效:皮肤紫癜未退或退而复发,实验室检查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

  2  结果
   
  本组50例,痊愈38例,显效8例,无效4例,治愈率76%,总有效率92%。痊愈病例随访6个月,复发6例,但症状较轻,再次治疗很快控制。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西医病因不明,相关因素有感染、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磺胺药及异烟肼等)、食物(主要是由鱼、虾、蟹、蛋、牛乳等异性蛋白质引起的过敏)及其他(如花粉、虫咬、疫苗注射等)[3]。机体对这些因素产生不恰当应答,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广泛的毛细血管炎而致。若遇到可引起过敏性紫癜的食物和药物,应立即停用,并接受相应治疗。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学血证、紫癜、葡萄疫范畴。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风热外袭,热伤脉络,迫血妄行;饮食不节,阴虚火旺,火热逼津,灼伤脉络;久病伤阴,瘀血内阻,内扰血分,血不归经,血溢脉外;素体虚弱,气虚血亏,气不摄血,统血无力,外溢肌肤。因此,我们在血热外袭型中采用犀角粉、生地黄凉血止血;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牛蒡子清热利咽;蝉蜕镇静催眠,合用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在阴虚火旺型中采用山茱萸益气补肾;山药、生甘草健脾益肾;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生地黄、白茅根、大蓟凉血止血,合用凉血止血,滋阴降火。在阴虚火旺型中采用黄芪、党参健脾益气;白术理气健脾;紫草、丹参活血化瘀,合用益气摄血,培补脾土。在脾胃湿热型中采用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湿;紫草凉血止血;茵陈清热除湿, 合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药研究证实,黄芪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白芍药、甘草具有抗菌、消炎、抗过敏、调节免疫等功能;当归、赤芍药均有改善微循环,并有抗炎及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4]。所以,治疗方面应针对病因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的虚实及病情的轻重而辨证施治,灵活掌握止血、治因、固本三大原则,从治血、治气、治火及补虚等方面入手,分清主次,遣方用药,则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
    [1] 赵纯修.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出版社,1996:194.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53.

  [3] 朱学骏.现代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58.

  [4] 于虹.临床常用百药精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