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摘要】 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作了回顾和分析,提出和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 艾滋病/中医病机;现状;对策;辨证论治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编号:2005CB523506)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该病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引起,导致被感染者CD4+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发生多系统、多器官、多病原体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病种,中医历代中尚无艾滋病之名,近年来各中医界人士根据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流行情况、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提出了艾滋病应属于中医疫病、伏气温病、虚劳、阴阳易等范畴。
1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目前认为,本病外因是疫毒之邪入侵,内因则是体内正气虚弱。现代医学证明HIV是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进入人体内,HIV所攻击的靶细胞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CD4+T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临床上表现为[1]:①急性感染期(一般为数周-6个月),以发热、淡漠、皮疹、肌痛和头痛最为常见,症状轻微,多为自限性,持续1-3周后可自行缓解;②无症状期,有学者称之为临床潜伏期,可历时数月至10年或更久;③艾滋病期,又称临床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以持续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记忆力减退等以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疫毒之邪侵入体内,日久必伤人体正气,加之狎妓、同性恋等恣情纵欲,肾精亏耗;或吸毒成瘾,气血损伤,阴阳失衡;或先天不足,禀赋虚弱等,均易使正气不足。正虚则邪毒内伏于营分,伏于血络,而成为本病发病之源。与一般温病不同,本病没有卫气营血之传变,而是邪毒直入血络而伏于营分并可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急性感染期:艾滋病毒入侵,为邪毒犯表,郁于腠理,表卫失和;无症状期(潜伏期):正邪相持,正气渐耗,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日渐失调;艾滋病期:由于艾滋病病毒在机体内不断复制滋生,疫毒长期耗伤正气,正气严重不足,正不胜邪,各种病邪乘虚而入,导致变证丛生,气血阴阳俱损,并最终因正不胜邪导致正气耗竭[2]。
2 中医辨证论治
近数十年来,众多医家对于艾滋病的中医辨证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3?5],分别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多角度进行了探索,有先分期再分型者,即按现代医学对艾滋病的病期、病情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再进行各个阶段的中医辨证分型;也有直接以中医辨证分型来表达艾滋病病变的各种证候,并根据不同的病性、病位来指导临床用药; 有根据艾滋病的基本病机确定主要证候,随症加减者;还有将CD4+T细胞计数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把艾滋病辨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肾阳衰微、阳气欲脱证型[6]。以上这些有益的探讨对于制定统一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统一的中医艾滋病疗效标准,初步制定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统一的流行病学研究,造成目前辨证方法繁多,证候概念模糊,对于艾滋病辨证论治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给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带来了困难。
3 中药治疗
3.1 对单味药进行研究 目前,国内外专家先后对上千种中草药进行了抗艾滋病的药效研究,现在已发现近百种具有体外抗HIV活性,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连、金银花、甘草、天花粉、桑白皮、紫草、黄连、黄芪、虎杖、丹参、柴胡、灵芝、马兜铃、杜仲、大青叶、女贞子、三七、当归、冬虫夏草、雷公藤等。
3.2 对有效成分进行研究 多糖类[7]:如具有免疫调节或增强作用的香菇多糖、黄芪多糖、茯苓多糖、猕猴桃根多糖、红毛五加多糖等;具有抑制HIV作用的紫花地丁、空心莲子草、夏枯草中的硫酸脂多糖等。蛋白类[8]有抗HIV的天花粉蛋白等。萜类:如具有诱导干扰素、增强杀伤细胞活动功能、抑制HIV增殖,并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甘草甜素等。生物碱类[9]有抑制HIV作用的秋水仙碱、罂粟碱等。黄酮类[10]:具有抑制HIV活性的金丝桃蒽酮等。
3.3 复方研究 近年来对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其中就有由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中药复方,金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唐草片(原名新血片)。实验室研究发现,它在艾滋病人体内能增加CD4+T细胞数量,有助提高免疫能力,减慢HIV病毒的复制,有助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1]。另还有中研Ⅰ号、艾通、艾泰定、新世纪康保、复方三黄散胶囊等复方制剂对HIV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 非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针灸、气功及药膳食疗。国外学者早在1982年就开展了针灸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工作,我国学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从中医理论角度对针灸防治艾滋病的可行性和治疗方案进行了探讨。至今在理论以及临床治疗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12?14]。针灸治疗的作用现可归纳为调整、消炎、镇痛、免疫、修复五大功能,而针灸对艾滋病的治疗也正是通过上述五大功能来实现的[15]。而气功对于艾滋病的防治,目前相关报道很少,仅有的几篇报道多是从理论上对气功治疗艾滋病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16?18]
5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标准化是中医临床和研究的基础。艾滋病作为一个新发的病种,由于收集病例少,临床上尚未见大规模的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艾滋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①中医证候不是静止、凝固不变的,它是疾病发生、不同阶段的概括,是随着疾病发展而呈现动态变化的,与疾病的不同阶段有显著的关系。因此,在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时需要对艾滋病中医证候特点及不同病变阶段中医证候的演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现代数理统计、现代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等方法对艾滋病不同发病阶段的基本证候分布、基本证候组合规律,对艾滋病并发症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全面地、完整地认识艾滋病的证候学特征。②从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入手,选取西医的一些微观指标如CD4+T细胞以及病毒载量等,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与它们的相关性,探索一条新的艾滋病中医证候量化、客观化标准研究的途径。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建立评价标准,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亦迫切需求传统医学的评价方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1996年明确指出:“传统/替代医学疗法的有效性评价是一个关键和核心的问题”。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多是借用西医的病毒载量、CD4+T细胞计数的生物学指标作为中医药疗效的标准。若仅以病毒载量或CD4+T细胞作为指标来评价中医药的疗效,这显然不能完全符合中医药治疗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情况。中医学的特色是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中医药强调从整体上对机体进行,是涉及到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治疗。因此,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也应该是多方面不同层次的,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西医的生物学指标。
虽然由于西医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RRT治疗方案),即鸡尾酒疗法的出现,使得艾滋病在抗病毒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存在西医药物治疗毒副作用大、治疗费用高昂、患者心理负担大的问题,经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所以实际情况中临床上不能进行推广应用。临床上常可见到,一部分患者经西药治疗后,生物学指标检测结果好转,但临床表现在长时间内不减轻或反而加重,而加用中医药治疗后病情好转,也有一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检测指标未见好转或未经抗病毒治疗者,经中医治疗临床表现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现在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的疗效评价标准需要改进,使之既能评价患者的生物学改变,又能评价其心和社会学的改变,从而实现对健康的全面评价[19]。
我们认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在方法学上要有所提高或突破,应该在充分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循证医学及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基础上找到一种能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特色和优势,使其能为国际接受和承认。
【文献】
[1]王融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概况[J].继续医学,2007,20(9):67?73.
[2]孙利民,危剑安,黄霞珍,等.从中医理论谈艾滋病的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100?101.
[3]崔金才.艾滋病中医辨证分型[J].天津中医,1989,6(11):37.
[4]黄炳山.中医治疗艾滋病[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杨倩 社,1990:27.
[5]尤松鑫.艾滋病中医证治概述[J].江苏中医,1999,20(3):4.
[6]王 树.在澳大利亚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体会与研讨[J].天津中医,2000,17(1):1.
[7]王 健,刘 颖.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及展望[J].科技导报,2005,23(7):29?33.
[8]王艳艳,张晓静,王桂英.中药单体及复方制剂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04,17(16):59?60.
[9]刘因华,曹志红.抗艾滋病药物的发展近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44?45.
[10]贺金华,买尔旦.中药防治艾滋病研究概况[J].药物与临床,2004,4(6):454?456.
[11]Xia X,Lai Z,Cao X,et al. A preliminary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N XUE PIAN’in HCV?coinfected AIDS patients[J].Antiviral Ther,2003,8:500.
[12]尹 勇,段丽萍,刘玉生.针灸治疗艾滋病23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2):29?30.
[13]李 静.针灸在艾滋病治疗和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01,21(5):58?59.
[14]吴 欣.针灸治疗艾滋病并发带状疱疹43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0):431.
[15]赵 丹,李 峰,张 宁.中医非药物疗法防治艾滋病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63?66.
[16]何庆年.略论气功抗肿瘤与艾滋病[J].东方气功,1990,(1):12?15.
[17]李朝武,陈玉平,胡金銮.浅析中医药和气功可控制艾滋病感染期的发展[J].中医药动态,1993,(1):1?2.
[18]庞俊清.气功——艾滋病患者希望之光[J].气功与,1992,(12):4?6.
[19]田建辉,王 琳,施制明,等.论生存质量与中医疗效评价[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