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发病机理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祁昔琴 谈勇 时间:2010-07-12

【摘要】  绝经综合征并高脂血症,其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肾阴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西医认为乃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而致。设想在滋阴补肾的基础上加用祛瘀化痰之品,以寻求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病防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更年期;高血脂病.中医病机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是妇女自生殖年龄过渡到无生殖能力年龄的生命阶段,包括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绝经综合征(menopausal sydromem,MPS)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心理症状。围绝经期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生理功能异常,可产生潮热、出汗等一系列症状。其内分泌异常,血脂及血流动力学亦相应改变。此时E 2 下降,FSH及LH上升,TC、TG和LDL-C上升,HDL-C下降。血脂异常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血脂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更年期妇女在围绝经期(46~55岁)为脂代谢紊乱加速期,是防治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的关键时期[1] 。伴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社会的,人口已进入老龄化,我国妇女已有1.5进人围绝经期。围绝经期妇女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并呈上升趋势,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笔者从中西医角度对绝经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的发病机理进行探析,以期为中医药绝经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寻求新的途径,从而预防绝经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天癸枯竭、肾气亏虚导致绝经综合征即绝经前后诸证的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阐述了女子发育的全过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妇女到了“七七”年龄段,肾气已衰,冲任虚惫,天癸将竭,肾之阴阳失调,脏腑气血逆乱,故而出现了一系列症状。“年余 四十而阴气自半”,中医认为该综合征发生的关键是 肾虚,其中约70%~75%属阴虚或偏阴虚[2] 。中医证型与性激素相关性研究表明,围绝经期妇女FSH、LH升高,E  2 下降,中医辨证均为肾阴虚型。罗元恺教授[3] 认为,本病以肾虚为本,阴阳俱虚而以肾阴虚为主。然五脏相关,肾本一虚,必及他脏。夏桂成教授 [4] 认为,围绝经期妇女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原属正常生理现象,但若衰退过早或衰退时其它因素干扰太多,以致耗损肾阴,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亢:心之气阳偏亢,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神魂失守。本病病机可归纳为肾阴不足,心肾失济。谈勇教授等[5] 认为,心肾病机在其发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肾阴虚衰为发病之先导,心肾失济是绝经前后阴阳失衡之关键。姚石安[6] 认为,妇女经断之年,肾气渐衰,肾气不足,则冲任脉虚;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养,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因此,肾虚是本病致病之本。肾脏精气亏虚,必然累及八脉,肾水不足,不能化气而致气滞血瘀。刘晓伟[7] 认为,肾之气亏损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而痰瘀内生是其标。湖波[8] 指出,肾气衰退引起诸脏乃至全身机能失调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而本病病程短则数年,长则十数年,根据中医“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久病必瘀”的理论,本病常导致肾虚与血瘀相兼的复合病机,肾虚血瘀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

    中医传统上并没有高脂血症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可归属于中医的“痰浊”、“血瘀”等范畴。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痰瘀互结是高脂血症临床常见证型。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多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根本病机可以概括为气、血、痰、瘀,而肝、脾、肾之功能失调为其根本。在围绝经期这个特殊的生理环境中,妇女经过经、孕、产、乳等生理过程后,精血不足,而此期又届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衰,肾之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阴”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此时,受外界因素的激惹而出现“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痰瘀互阻”等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呈现诸多症状[9] 。围绝经期女性随着肾气的虚衰,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也逐渐减弱。肾藏精,肾阴肾阳又都以肾所藏的精为物质基础,肾精化生出肾阴和肾阳,对五脏六腑起到滋养、濡润和温煦、生化的作用,是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肾阳亏耗,导致脾阳不足,水谷不化精微,生湿生痰,痰瘀内阻;而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肾功能失调。《张氏医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肾精亏虚,水谷精微难以化为“清血”,以致浊物内滞,最终形成痰瘀阻滞、血脉不畅而发为其病。肾虚又可以导致血瘀的形成,肾有一个衰退的过程 [10] ,伴随肾之精血、肾气的虚衰,将自然形成瘀滞。在病理情况下,精与血互损,肾阳不足,对血液的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而致气滞血瘀。正常生理条件下精与血是互为资生的,精足则血旺。肾阴亏虚,阴液不足,血脉不充,血行涩滞,血虚致瘀。可见,肾中阴阳亏虚皆易生瘀血之证。而“瘀”和“痰”两者有密切关系,均为津血不归正化的产物。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影响津液正常输布,以致津液停积而成痰。《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谓:“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因此痰瘀常常胶结难解,互结为病,多属本虚标实证,肾阴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 [11] 。

   2 西医发病机理

    医学认为,绝经综合征是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临床发现,生育期妇女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同年组男性,而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发病率则迅速上升。绝经前期妇女CHD的发病率与同年龄组男性比较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约为1:4,但绝经后期妇女的发病率却与男性趋于一致。绝经后妇女的血脂紊乱是冠心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血脂紊乱主要归因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12] 。

    雌激素与脂代谢关系密切。雌激素参与血浆胆固醇的代谢,促进其降解和排泄,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β-脂蛋白水平,增加血清磷脂和α-脂蛋白的含量,并且降低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以上因素能改变 体内胆固醇的分布,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减 少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利于避免冠心病的。胆固醇越高,冠心病发病越早,发病率越高,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13] 。梁万宁等[14] 通过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内源性雌二醇水平与妇女血浆TC、TG、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H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总体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56、-0.63、-0.37、-0.53、0.22(P<0.001)。表明绝经后妇女血脂谱的异常改变与E 2 缺乏有关,因而绝经后妇女E 2 水平严重降低可能是导致脂代谢的异常及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胡灵青 [1] 对1800名35岁以上妇女的血脂化验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围绝经期妇女(46~55岁)TC、TG、LDL-C急剧上升,>56岁上升不明显。46~55岁高甘油三脂症发生率最高,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许多资料表明,脂代谢紊乱与遗传、环境、饮食、肥胖、性别、年龄、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普遍认为年龄越大,高脂血症发生率越高。此研究表明,围绝经期的妇女(46~55岁)为血脂急剧上升阶段,是预防与的关键时期。

    3 结语

    妇女围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导致血脂紊乱,出现绝经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中医认为,本病系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亏损,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阴阳失调所致。肾阴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激素替代疗法(HRT)为主,为了防止其不良反应,常常是以雌、孕、雄激素联合用药。绝经及相关症状是HRT适应范围,但不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同时,HRT有众多的并发症,运用亦有严格的指征。若单纯使用降脂药物,不但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围绝经期症状,长期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还可能加重围绝经期症状。而中药复方既能改善围绝经期症状又能降脂,具有一定优势。基于以上论述,设想本病的治疗在传统滋阴补肾的基础上,加用祛瘀化痰法,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疗效,不失为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有效途径。

【】
  [1]胡灵青.女性更年期脂代谢紊乱的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8):942~943.

[2]邝 安.老年医学在[M].长沙:湖南技术出版社, 1989.272. 躬身师法学仁术

[3]罗元恺,郑国平.以补肾为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5,(2):25.

[4]史玉梅,谈 勇,夏桂成.夏桂成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举隅[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116~117.

  [5]谈 勇,许小凤,卢 苏.绝经前后诸证心肾病机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6):340.

[6]姚石安.补肾化瘀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是什么[J].中医杂志,1994,35(4):245.

[7]刘晓伟,邓虹珠.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治研究进展[J].现 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8):792.

[8]湖 波.肾虚血瘀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机制[J].中医 药学刊,2005,23(9):1671.

[9]徐莲薇,孙卓君,王品羽.中医证候评分标准和Kupperman Index与中医药诊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性[J].四川中 医,2005,23(11):13~15.

[10]车树强,孙岚云,徐 英,等.张大宁教授临床抗衰老治疗的思想与方法[J].吉林中医药,2002,22(2):9.

[11]尹 方,陈这忠,杨 俐.从肾虚血瘀辨治高脂血症[J].四川中医,2006,24(1):25~26.

[12]赵智深.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25(9):371.

[13]程国钧.雌激素与血脂的关系在妇女冠心病中的作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2,(27):174.

[14]梁万宁,吴赛珠,刘伊丽,等.绝经后妇女冠心病患者性激素变化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