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教学内容优化几点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 针灸学;教学内容;
【摘要】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就教材教学内容在整合、编排、取舍上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针灸学》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优化,更适应社会的和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 针灸学;教学内容;教育
Optimizing issue about teaching cont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be discussed
【Abstract】 Objective Author sum up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 for many years and put forwar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of tidying up and converging,arranging,accepting or rejecting about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aching content which are discussed.To wish the teaching content will be optimized and adapted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demand.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teaching content;educ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针灸学》的教材内容也不断的更新,更具有系统性、性、规范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但笔者在多年的针灸教学中,发现《针灸学》教学内容在整合、编排、取舍上还存在着有待商榷的问题,现讨论如下。
1 将上、中篇针灸学发展
内容整合,归于绪论中一门课程教材的绪论部分,包括介绍学科内涵、性质、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同时更多的介绍学科的发展、变革的历史。
以往的针灸学教材基本是将针灸学的发展史归至绪论中,但缺乏较详细的腧穴、刺灸方法等发展。而近几版的针灸学教材搜集了较详细的针灸学、经络、腧穴、刺灸方法等发展史,将针灸学的发展史归至绪论中,其他却分散在各个章节前面论述。看起来条理分明,内容清晰,但在教学中,一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述,因为针灸学科伴随某一特殊历史时代,所出现的变化和改革,既可能有经络腧穴方面的发展,又可能有刺灸方法的改进。如明代针灸的发展就是如此。
故笔者认为,《针灸学》教材中关于针灸学发展史的编排上有一定的弊端,能否将上、中篇针灸学发展历史内容整合,归于绪论中,让学生对针灸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对某一特殊历史时代所出现的变革有一个纵向的比较了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避免教学中的重复和枯燥。
2 上、中篇编排顺序应作适宜的调整
针灸学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临床学科,所以它的实际操作非常重要。中篇刺灸法中的毫针刺法是针灸学操作最主要、最基本的技能,其中关于如何持针、进针手法、运针手法、针刺补泻等手法的实践操作对临床疗效的取得至关重要。加上刚一学习腧穴各论,步入划经点穴实践课时,许多学生即跃跃欲试,急于针刺操作,但苦于对针灸刺灸法的技能毫无了解,学生对针灸学的浓厚兴趣大打折扣。故在学习过程中应给初学者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既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又结合所学腧穴的不同,掌握不同的针刺方向、角度、深浅度及不同的补泻方法等技能。
目前,《针灸学》教材排序上是将“毫针刺法”的内容放置在经络腧穴各论后的中篇中,即先介绍经络、腧穴,后介绍刺灸法的技能。如果,先讲授刺灸法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技能“毫针刺法”,让初学者先认识掌握针具以及各种操作手法,再学习经络、腧穴,这样既弥补了腧穴内容集中学习难以记忆的缺陷,又及时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起来,把所学的操作很快的应用于实践,巩固所学腧穴的定位、取穴、主治、操作等知识,同时也可使学生尽早开始进入刺灸法操作实践,对针灸、腧穴的临床疗效有直接的亲身验证,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对针灸学的学习热情。而我们现行的这种编排顺序是在学习完中篇后,才能反过来去应用,致使在教学中存在“三多一少”的现象,即抽象理论多,书本上死的东西多,老师讲的多,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少,这样失去了许多实践动手操作机会,且教学及学习效果总不尽理想。
所以笔者认为,把中篇的内容做一下前后顺序的调整,将“毫针刺法”的内容提至经络腧穴各论前,或者将“毫针刺法”的内容提前穿插在经络腧穴各论讲授,其他刺灸方法仍在中篇时介绍,这样,对《针灸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3 提倡国际标准取穴,舍弃不规范取穴法
古人云:“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认为只要取穴不离开经络循行部位,就对疗效影响不大,但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为数不少的穴位与沿经络循行的邻近部位在解剖结构上差异很大,而许多同经相邻的穴位临床功效不同,针灸效果也有差别,所以上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目前规范化、标准化已是社会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基本要求,准确取穴除了可以提高疗效以外,对于针灸学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991年1月1日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经穴部位》标准,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在全国和全世界实施。经穴部位既然已经标准化,临床标定经穴部位的实际取穴方法也应统一标准。然而,到目前为止,取穴仍缺乏规范的、误差较小的操作统一方法。
1997年,王少鑫[1]等测量了80例针灸门诊成年病人3种手指同身寸和6种骨度分寸法的实际长度,并折算成分寸长度,将两种取穴法之每寸长度分别进行配对比较,发现同一个体手指同身寸取穴与骨度分寸取穴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由于骨度分寸法是目前公认的标准取穴法,所以手指同身寸取穴存在非常显著误差。1998年,杨永清[2]以实际测量为基础,从统计学角度探讨同身寸取穴法的准确性。在15篇成人活体同身寸实测数据记载中,选取临床常用且数据较为集中的部位21处为样本,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检验统计分析。结果:(1)手指同身寸与骨度同身寸每寸长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不同部位骨度同身寸每寸长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3)不同手指同身寸长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用手指同身寸或用某一部位骨度同身寸定取其他部位穴位将导致定位误差,建议推行以标准取穴单位为标准定取穴位的方法。
在我们的划经点穴实践教学中,也常常发现此类问题,尤其是躯干部,如胸腹、背腰及头部,如果采用手指同身寸定穴,与骨度同身寸取穴相比,误差很大。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些传统的简便的经验取穴法,随着人类的进化,人身各部位的比例发生了改变,导致取穴不准,如百会、风市等。
所以笔者认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与骨度分寸取穴法相比既然有明显差异,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在临床上不宜多用;常用的、不准确的经验取穴法应逐步取消。因此,建议推广骨度分寸取穴法,逐步淘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建议掌握解剖知识,依靠体表特殊的解剖标志选取穴位,逐渐取消经验取穴法。
4 以临床常规针灸方法为主体,兼顾地方特色的诊疗方法
教材内容与设置是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十五规划《针灸学》材料,临床治疗各论编排内容中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有一鲜明的特点,即大胆地把有代表的、地方特色的诊疗方法归纳到治疗各论中,如:中风病的醒脑开窍法治疗。说明人们开始关注一些行之有效,但并非是常规、公认的地方特色的诊疗方法。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和开端。
例如:我国著名针灸医家石学敏教授发明的醒脑开窍法治疗脑中风,著名针灸医家彭静山教授发明的眼针疗法,实践证明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民间流行的足底按摩法、刮痧疗法、小针刀疗法等。此类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方法,无论是在诊断疾病,还是在临床治疗方面均具有独到之处。但这些内容没有尽心收集纳入统编教材之内,因为没有纳入全国统编教材而被拒之课堂之外,使具有地方特色、疗效独特的治疗方法,不为学生了解掌握。
故笔者认为能否在全国统编教材中以临床常规针灸治疗方法为主体,兼顾地方特色的诊疗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针灸治疗疾病一般的基础上,了解地方特色,掌握特色优势,扩展并强化学生临床医疗诊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辨证施治的临证能力。努力实现由“应试型”转向“能力型”教学模式上来,这样,将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中医针灸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针灸学的。
【文献】
1 王少鑫,陈兴华.手指同身寸取穴法误差配对研究.针灸,1997,(4):236-244.
2 杨永清.同身寸实际测量研究的再统计分析.上海针灸杂志,1998,17(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