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28例临床疗效及结肠传输功能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玉中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穴位埋线;,,慢传输性便秘;,,结肠传输功能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慢传输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结肠传输功能。方法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28例,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及结肠传输功能。结果第1次治疗后,有效率92.8%;第2次治疗后,有效率100%。结肠传输功能显著改善。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显著,结肠传输实验证明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穴位埋线;  慢传输性便秘;  结肠传输功能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nd colonic transit activity of catgut embeding for treatment on transit constipation.MethodsCatgut embeding were used to treat 28 cases of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nd colonic transit activity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After I course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2.85%,and after 2 course it was 100%,colonic transit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ConclusionCatgut embeding has a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 on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and colonic transit test proves tha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definite.

  Key words:Catgut embeding;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Colonic transit activity
   
  慢传输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占慢性便秘的16%~40%,目前多用药物对症治疗,但有依赖性可使便秘进行性加重。笔者2003~2005年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该病28例,疗效满意,结肠传输功能显著改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8例患者中,男5例,女23例;年龄40~68岁,平均54岁;病程1~28年;排便间隔时间3~20 d不等,以5~7 d居多;长期依赖口服药物通便22例,依赖润滑剂通便4例,不用药物2例。28例治疗前均行纤维结肠镜及钡餐透视检查,排除肠道阻塞或器质性病变。诊断标准[1]:(1)长期便次减少,5~10 d排便1次,排便困难,时间延长;(2)依赖泻剂排便或灌肠才能排便,且用量愈来愈大,最后即使用药也不能排便;(3)结肠传输试验确诊为慢传输性便秘;(4)经各种检查排除肠道阻塞或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材料9号普通注射针头,28号针灸针(前端磨平),3-0号羊肠线,持针器,维生素B1注射液。

  2.2  取穴上巨虚(双)、下巨虚(双)、足三里(双)、天枢(双)、水道(双)、归来(双)、关元、气海。

  2.3  操作采用注射式埋线。(1)选取穴位,用龙胆紫标记,皮肤常规消毒;(2)按无菌操作要求戴消毒手套,将3-0号羊肠线剪成1.5 cm长并在维生素B1注射液中浸泡5 min,羊肠线即可软化,然后置于9号注射针的前端,将28号针灸针从后端插入;(3)在选好的穴位上以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或捏起皮肤,右手执持针器快速刺入,缓慢送到所需深度,得气后,一边退针,一边用针芯将羊肠线推入组织内,用创可贴覆盖针眼处,2 d后可去之;(4)共埋线2次,第1次选上巨虚、足三里、天枢、关元,第2次选下巨虚、天枢、气海、归来,两次间隔15 d,第1次埋线当天即停用所有中西药泻剂。

  3  疗效评定

  3.1  症状评分见表1。

  表1  症状评分(略)

  3.2  疗效判定标准症状消失,症状评分为0,保持6个月以上为临床痊愈;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2/3,保持3个月以上为显效;症状好转,症状评分降低1/2为有效;症状无改善,症状评分无降为无效。

  3.3  结果见表2。
  表2  28例埋线后治疗结果(略)
  本组28例治疗后观察排便情况,24 h内排便者16例,24~48 h排便者10例,48~72 h排便者2例,大部分患者有肠蠕动及便意增强的效应,且排便后有舒适感。
  3.4  结肠传输试验结果所有患者进行结肠传输试验,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2.5 mm×1 mm左右大小,高压蒸气消毒后装入胶囊中,口服胶囊后,每24 h摄腹部平片1张直至第5天。治疗前5 d进行结肠传输试验,72 h摄片结果显示标记物在升横结肠者4例(14.3%),降结肠者6例(21.4%),乙状结肠者18例(64.3%)。第2次埋线治疗后,结肠传输试验结果为:标记物24 h排出体外12例(42.9%),48 h排出体外10例(35.7%),72 h排出体外6例(21.4%),28例均在72 h内排出,总有效率100%。
  4  讨论
  结肠对其内容物的推进比胃小肠慢得多,食物通过结肠时间为6.5~9.8 h不等,正常人结肠内容物向前推进速度约5 cm/h,进餐后10 cm/h,餐后4.5 h食物入盲肠,4.5~6 h到结肠右曲,6~9 h到结肠左曲,11 h到降结肠,18 h到乙状结肠,24 后排出体外。结肠传输功能迟缓者,往往72 h以上没有便意或未能排便。中医认为该病多为气血阴津亏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津少则不能润泽大肠,肠道干枯,便行艰涩;或因素体阳虚,阴寒内生,流于肠胃,凝滞固结致阳气不通,津液不行,肠道难以传输而为便秘。笔者根据“合治内腑”的经旨,选用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具有疏通腑气,健脾和胃之功。水道、归来、天枢宣通三焦气机,通泻大肠腑气;气海、关元助阳逐寒,温煦下焦以散凝结。《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留之”。穴位埋线是集针灸、注射、埋针等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疗法,多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植入穴位,通过物理化学刺激改善血脉循环,恢复组织器官功能,提高机体营养代谢。羊肠线的软化、液化、分解,吸收过程产生一种持久的刺激,刺激信息和能量通过经络传入体内以达到“输其血气,令其调达”的目的。埋线治疗便秘顾本求源,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费用低廉,弥补了药物对症治疗痊愈率低,剂量依赖性强,便秘进行性加重等缺点。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治疗本病机制为:(1)改善大肠运动状态,穴位埋线或针灸可使大肠蠕动减弱者肠蠕动增强,加速对粪便的推进,资料显示此作用通过兴奋副交感神经而实现,同时对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增加大肠液分泌,利于粪便润滑作用[2];(2)纠正胃肠道肌电的紊乱状况,习惯性便秘患者的胃肠道电节律减弱,刺之或穴位埋线可使基本电节律恢复正常,在此基础上尚可使胃肠道快波活动增强,从而加强大肠的紧张性,使收缩更加有力,利于排便[3];(3)恢复排便反射,穴位埋线对排便反射的作用主要通过解除大脑皮层的抑制而实现的,对长期抑制便意而导致的便秘,埋线具有心理治疗作用,同时也可提高感受器的敏感性,恢复反射正常功能。
  :
  [1]  刘宝华.便秘的诊断及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2:168.
  [2]  周  吕.胃肠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53.
  [3]  杨  蓁.用体表胃肠电图观察针刺后效应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J].针刺研究,1986,1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