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陈海林, 王全权, 黄慧敏, 章茂森, 宗芳, 徐贞勇, 董井成

【关键词】  骨质疏松;,,穴位疗法;,,电针;,,骨密度

  摘要:目的明确穴位注射结合电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将门诊符合条件的46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西药阿法骨化醇、钙尔奇D口服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23例,与单纯阿法骨化醇、钙尔奇D口服23例对照。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腰椎部、股骨的骨密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提高腰椎部的骨密度(P<0.01或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股骨的骨密度无明显影响。结论穴位注射结合电针能提高腰椎部的骨密度,达到有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关键词:骨质疏松;  穴位疗法;  电针;  骨密度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它在老年人中所占比例呈日益上升趋势。西药治疗POP在临床上已取得一些疗效,但它们需长期服用,它们较高的成本和众多的副作用使人望而却步。本人研究针刺对POP的疗效,为观察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POP的疗效,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和电针疗法,并与单纯西药治疗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于199901制定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1],以骨密度(BMD)作为诊断和分级标准。正常:>M1SD;骨量减少: M1SD2SD;骨质疏松: M2SD;严重骨质疏松: M2SD,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纳入病例标准:凡符合诊断标准,年龄在50~70岁之间,骨密度仪DEXA测量腰椎2~4椎体骨密度在2SD~-3.5SD之间的男女患者均可纳入观察范围。且在3个月内未服用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降钙素及二磷酸盐类等影响骨代谢药物的患者。排除标准:甲状腺与甲状旁腺功能紊乱、糖尿病、肝脏及肾脏疾病、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骨软化骨纤维性骨炎、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慢性关节炎等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精神病患者;有腰椎或股骨颈骨折病史者;未能坚持治疗者。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46例。46例均为门诊患者,按门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在西药阿法骨化醇、钙尔奇D口服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23例,与单纯阿法骨化醇、钙尔奇D口服23例对照。其中针药治疗组23例,男3例,女20例,平均年龄(66.57±4.25)岁;腰椎骨质疏松15例,股骨骨质疏松3例,腰椎和股骨骨质疏松5例;轻度骨质疏松症17例,中度骨质疏松症4例,严重骨质疏松症2例;药物对照组23例,男2例,女21例,平均年龄(65.64±5.31)岁;腰椎骨质疏松16例,股骨骨质疏松5例,腰椎和股骨骨质疏松2例;轻度骨质疏松症18例,中度骨质疏松症3例,严重骨质疏松症2例。临床症状均有疲倦乏力,身高减低,体形萎缩,腰背疼痛、关节痛(以膝关节居多)、肢体或全身骨痛。以上两组在性别、年龄、病位、病情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针药治疗组  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太溪、三阴交、悬钟。病人仰卧位,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血塞通注射液(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0438),作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上述穴位0.5~1寸,如回抽无血便可注射。每次取两穴,2 ml/穴,1次/d,双侧轮流取穴。电针治疗:取穴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针刺得气后,接G68052型电针仪,一组输出接在一侧的脾俞、肾俞穴上,另一组输出接在另一侧的胃俞、气海俞上, 选择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30 min/次,1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5 d后继续第2个疗程。西药口服:α维生素D3 0.5 μg/d[阿法骨化醇,1α(OH)D3],口服,1次/d;钙尔奇D片,1片,口服,1次/d,连续服用6个月。药物对照组  单用上述西药口服(同上)。

  1.2.2  观察指标应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ExpertXL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第2腰椎至第4腰椎和股骨上端的骨密度。

  1.2.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纳入患者共4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

  2.2  统计推断

  2.2.1  6个月后, 两组腰椎部BMD均增加。针药治疗组治疗前后BMD数值为(0.791±0.043)g/cm2和(0.829±0.049)g/cm2,差值为(0.038±0.020)g/cm2;药物对照组依次为0.788±0.048,0.813±0.051,0.025±0.025。针药治疗组治疗前后BMD数值变化有显著意义(t=2.80, P<0.01),药物对照组治疗前后BMD数值变化有意义(t=1.71,P<0.05,);两组治疗前后BMD数值变化量比较, 针药治疗组优于药物对照组(t=1.95,P<0.05) 。

  2.2.2  治疗6个月后, 针药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股骨部的BMD有提高。针药治疗组治疗前后BMD数值为(0.784±0.049)g/cm2和(0.799±0.057)g/cm2,差值为(0.015±0.034)g/cm2;药物对照组依次为0.795±0.044,0.807±0.051,0.012±0.025。但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属于中医“肾虚腰痛”“肾虚骨痿”之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骨的生长与“肾气虚”“脾胃虚弱”密切相关。本文选用肾俞、气海俞补肾壮骨,脾俞、胃俞健脾和胃。肾虚、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关键是肾虚,病位主要在肾[2]。POP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日久生淤,故取穴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养血活血、祛淤生新。悬钟为“髓会”,可补肾生髓,髓满则骨健。POP的确切发病机理至今仍未明确阐明,但性激素水平的下降是其主要原因,钙、磷等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3]。研究表明,中医肾虚证的实质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肾上腺)轴功能低下[4]。分子生物学认为IL1β、骨保护素(OPG)可影响成骨细胞,对骨吸收起重要作用[5,6]。钙尔奇D为可吸收钙剂,直接经肠道吸收进入体内,研究表明α维生素D3不需要经肾脏1α羟化酶作用,它可在肝脏由25羟化酶直接作用下转化成1,25(OH)2D3,也可直接在骨中羟化,形成D激素,能有效地增加松质骨的骨量和骨密度。针灸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肾上腺)轴功能,从而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进而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4]。电针可降低血清IL1β含量,抑制骨吸收,有效缓解POP患者的骨痛,改善骨代谢[7]。血塞通注射液中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三七总皂苷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成骨细胞骨保护素(OPG)的表达,抑制骨吸收活动[6]。在穴位注射结合电针并配合药物口服的情况下,它们之间共同作用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但在治疗的同时发现:①POP患者骨代谢周期较长,而本文治疗观察时间较短,无法观察其远期疗效的优劣;②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是否有长期疗效,临床上缺乏长期随访手段;③股骨部的BMD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可能与股骨部缺乏丰富的血液循环有关。如何使全身真正达到治疗效果,对如何显著改变股骨部的BMD,还需进一步加强治疗手段。此外,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对POP也有很大的影响。适当的运动、及时服用雌激素、适量的日光照射均可促进骨的代谢,减缓POP[8]。

  :

  [1]  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S].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5(1):1.

  [2]  张  华,冯新送,庄  洪,等.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辨证施治研究[J].中医正骨,2001,13(3):55.

  [3]  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出版社,1998:529.

  [4]  赵英侠,邵水金,余安胜,等.“命门”穴区与卵巢、肾上腺的传入神经节段性分布的关系HRP法研究[J].针刺研究,1999,24(4):294.

  [5]  吴丽萍,陶天遵,石义刚, 等.三七总甙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OPG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2):239.

  [6]  刘  冰,王长江,杨明功,等.尿脱氧吡啶啉排泄率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监测意义[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1):43.

  [7]  金肖青,文晓林,于  澎,等.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32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4):516.

  [8]  吴明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运动处方[J].中国临床康复,2002, 6 ( 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