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疗法”与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 对话疗法
摘要:青少年学生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并导致心理疾病的学生已不在少数。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要在每天与学生的“亲密接触”细心观察,发现并辨别问题,还要有办法、有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话疗法”,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 “对话疗法”
Conversation Treatment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
Abstract:It has been notifie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teenage students who have serious mental obstacles, which may lead to mental illness. Teachers with the mission of nurturing students should observe carefully on students on the daily basis, find the issues, and help them solve these issues. Conversation treatment is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for the teachers to help the students on the mental issues.
Key words:Student;Mental health; Conversation treatment
有资料报道,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并导致心理疾病的学生占总数的0.41%,有25%的学生存在一定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给学生的身心健康留下了隐患。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社会竞争的加剧,高考指挥棒的趋使,使应试教育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一个孩子输不起”的高期望值,于是就有了社会、学校、家长的层层施压,导致过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在青少年学生赢弱的肩头,“娇生惯养”与“寒窗之苦”之间缺乏“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过渡。他们既没有吃苦的身体准备,也没有受累的心理准备,犹如温室的花朵承受不住风霜雨雪的侵蚀,超长的学习时间、超负荷的学习强度、超高的学习难度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导致他们生长发育迟缓、易疲劳、情绪焦虑不安、快乐程度低。
1 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1]
1.1 自卑心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全社会评价学生的标准都发生了偏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倍受教师、家长宠爱,于是“一美遮百丑”,对学生的缺点、不足视而不见;反之,成绩不好的学生,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责难多于鼓励,久而久之,学生自认为低人一等、消极颓废。他们丧失了自信,遇事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
1.2 逆反心理部分青少年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教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对学校、教师、家长的正面教育持反感情绪,对不良倾向反而产生认同心理,从而加深教育的难度。
1.3 孤独心理独生子女的普遍性,住房的单元化,缺少玩伴的童年生活,对部分学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适应不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独来独往,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但内心常常感到孤独、郁闷。
1.4 嫉妒心理具有嫉妒心理的学生,轻者在学习、生活不顺利时,怨天尤人,对于别人的成绩、作为愤愤不平,眼红嫉妒,缺乏自我反思;重者可能发生人身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是一种十分有害的情绪。
1.5 惧怕心理此类学生整天生活在莫名的担心与恐惧中,担心学习退步,担心父母期望落空,担心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甚至担心自己患上不治之症……成天背负着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事事疑心,处处戒备。在压力面前,表现出胆怯和逃避,学习中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
1.6 唯我独尊心理此类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以自我为中心,触犯到自己一点点利益就大发雷霆;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大发脾气;只享受别人的爱,不知道关爱他人,对集体、社会漠不关心。
1.7 贪图享乐心理当前求享受、图安逸、摆阔气、高消费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不少人信奉“人生在世,享受二字”,认为“艰苦奋斗是上一代人的事,与我们不相干。”学生行为表现为:不爱劳动,怕脏怕累;爱花钱,消费高,互相攀比。一旦家庭、父母满足不了他们的物质欲望,这类学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1.8 厌学心理部分学生因缺乏认真、刻苦、勤奋和钻研精神,造成学习障碍,产生系列矛盾心情:渴望尊重与遭受歧视的矛盾,争强好胜与自卑心理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矛盾心情得不到缓解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1.9 上网成瘾(依赖)综合征学生在学校找不到快乐和自信,与家人关系紧张,或是遭遇挫折,会在网络里寻求安慰,通过聊天、游戏,以摆脱学习重负,减轻精神压力。华丽的电脑画面、悦耳的网络、多样的网络游戏,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刺激和诱惑,从而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无力自拔。
1.10 早恋心理“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不负责任的想法,导致少数学生对青春萌动期的“爱情”不加自律,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任由感情的野马脱缰,陷入早恋漩涡,严重影响学业。
学生的心理问题说小,发现得及时可以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里;说大,如果小问题未能及时发现,一旦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导致无法预计的后果。有自卑、孤独、厌学心理的学生很容易形成“上网成瘾综合征”,在虚无的网络世界里找朋友、找成就感;有逆反、唯我独尊心理的学生如果不加遏制,下去会演变成仇视社会、报复他人的变态心理,马加爵案件、北大毕业生杀导师案件就是此类人群的极端个案……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教师能在每天与学生的“亲密接触”中细心观察,发现并辨别问题,还有办法、有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是既能传道、授业,又能解惑的“人之师”。
2 “话疗”,是对话疗法的简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对话疗法”,是教师以育人为目的、对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进行干预和疏导,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2]。它不泛指师生双方所有的言谈,而是特指教师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在双方内心世界敞开的前提下,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吐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共鸣。与学生对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交谈形式,更主要的是能在一种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双方持相互信任、尊重、理解的态度,通过深层次的言谈、交流、沟通,教师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学生提高对许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和认知,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3 对话疗法的进行
3.1 教师在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前提下开展“话疗”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有对教师敞开心扉、倾吐的愿望,并且相信教师有能力帮助自己克服困难,消除郁闷。
3.2 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愿意对话、渴望对话并且能够对话对话不要在办公室、教室进行。因为在办公室、教室谈话,不但容易被打扰,而且难以保证对话的私密性;对话也不要在学生的家里进行,在过于熟悉的环境里,学生会有一种思维定势,不易于接受引导。对话的地点需相对安静,最好有沙发、茶几,环境温馨、舒适,让学生感觉到家的温暖,情绪放松。
3.3 精心选择话题教师选择话题,要基于平时对学生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了解,从学生愿意交谈的话题着手,取得学生的信任,敞开心扉,打开话闸。
3.4 讲究对话技巧与学生的对话不是经过演练的固定程序,它在进行中不断地变化,教师应讲究对话技巧,发挥教育机智,精心创设交流、沟通的情境,用情感打动学生,用智慧征服学生,让学生感到对话中有一种愉悦感,是一种心理享受。
3.5 利用“心理暗示”机制,将谈话逐步引向深入 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暗示有一种“信誉”效应,特别是在学生心目中有威信、声望高的教师对学生的暗示作用更大一些,心家罗森塔尔将此现象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谈话的过程是教师利用“心理暗示”机制引导学生“认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认识社会、认识家人、认识同学、认识自己,用理性、常态的认识“覆盖”学生错误的认识,引导学生“自省”,而不仅是个主动灌输与被动说服的过程。
3.6 标本兼治,找出症结,对症下药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会逐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症结及产生的原因,在后来的对话中就能有的放矢,尝试解开学生“心结”的同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如是环境原因,请家长配合清扫学生所处的外围环境;如是人际关系障碍,帮助学生与家人、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3.7 跟踪观察,巩固疗效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可能靠师生间的一次谈话就解决,教师要有“疗程”意识,就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心理疏导的效果决定“话疗”时间的长短及次数,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思想准备,跟踪观察学生“话疗”的疗效,在后续谈话中,调整“药方”,巩固疗效。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将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们通过“话疗”,防、治“小病”,不让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话疗”,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而直接的手段。
:
[1]李大健.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和对策[J].教育学刊,2002,113(3):55.
[2]曹亦豪.对话在心理辅导中的学与用[J].班主任之友,2003,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