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颅-眶肿瘤的诊断与手术处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章翔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杂性颅-眶肿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效果。方法 对61例进行颅眶肿瘤病例临床与影像学诊断,采用经眶开颅及经颅切开眶顶的手术入路、以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 本组49例肿瘤(80.3%)获手术全切除,12例(19.7%)为次全切除, 无死亡。对50例进行随访调查,随访期6~108月(平均43.2月),其中41例(82.0%)恢复满意,余9例(18.0%)有不同程度后遗症。结论 复杂性颅-眶肿瘤多以视器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肿瘤起源的部位与大小,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本类肿瘤,效果良好。

【关键词】  颅内肿瘤 眶腔 诊断 显微外科

  0  引言
   
  原发于颅内蝶骨嵴、颅前或中凹的肿瘤,常通过视神经孔、眶上裂或破坏的骨质侵及眶部。在眶腔内的肿瘤属于同源性的[1],如蝶骨嵴、颅中凹与眶腔的哑铃型神经鞘瘤、脑膜瘤等。该类肿瘤常与视神经、海绵窦、颈内动脉、脑垂体及下丘脑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且大部分血供丰富, 故在诊断与处理上有一定难度[2]。自1986年以来,我科共收治本病61例,本文对其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情况进行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1例中, 男35例,女26例,年龄4~68岁(平均32.6岁)。病程1~90月。主要临床表现包括:43例(70.5%)有头痛、头晕、恶心及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57例(93.4%)出现视器症状,其中56例(91.8%)有复视、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或眼肌麻痹等, 52例(85.3%)有眼球突出征,其中14例(23.0%)伴有球结合膜水肿。

  1.2  影像学检查  全组病例均行CT或MRI脑扫描检查,均清楚地显示了肿瘤的部位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肿瘤位于颅前凹21例,蝶骨嵴30例,颅中凹10例,均经眶尖、眶上裂或破坏的眶骨侵及眶腔,累及眶腔的眶上嵴、眶顶或侧壁。肿瘤体积大小:2~3.5cm 10例,3.6~5.0cm 31例,5.1~6.5cm 14例,>6.6cm  6例。对经影像学检查考虑为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等高血运肿瘤的35例(57.4%)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出肿瘤血供丰富,与此同时行术前颈外供瘤血管栓塞术。栓塞的动脉包括供瘤血管、颞浅、颞深动脉及脑膜中动脉前支等。

  1.3  显微外科手术处理  对影像学检查而明确的本病, 2000年9月以前的42例(68.9%)采用立体定向、2000年10月以后的19例(31.1%)采用神经导航进行肿瘤定位手术。设计的手术入路以靠近肿瘤最近点、且最为安全的区域作小骨瓣开颅,包括经眶开颅及经颅切开眶顶的手术入路,采取从额下-硬脑膜外进入,或额-颞硬脑膜内进入的手术方式。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肿瘤分块切除术。通常情况下先切除肿瘤的颅内部分,再循肿瘤的走向、由眶上裂、视神经孔或被肿瘤破坏的眶顶直至眶腔,细致地分离和切割瘤组织。在脑膜瘤的手术中,可见一种环形或袖口样生长的肿瘤,由颅中凹或蝶骨嵴向眶腔扩展,并包绕着视神经的颅内段。在视神经胶质瘤的病例,常见视神经和视交叉膨大,其视路纤维已被瘤组织侵蚀,即使在镜下也难以辨认。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则与鞍周血管(包括海绵窦)有较多的血管沟通,将其逐一离断,分割肿瘤。术中需将走行于眶上裂和视神经孔的第Ⅱ、Ⅲ、Ⅳ、Ⅴ1、Ⅵ颅神经、眼动脉、眼外肌和眶内正常结构予以重点保护。对其中质地较硬或血运较为丰富的29例肿瘤,应用激光刀、氩氦刀或电磁刀进行手术,可减少失血并加快手术进程。肿瘤切除后进行颅底重建,严密修复硬脑膜与骨缺损,用游离或带蒂移植物予以加强修补, 防止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或搏动性突眼等并发症。对于部分恶性肿瘤,除力争将肿瘤全切除外,尚需切除局部受侵蚀的颅骨与脑膜,以防复发。

  1.4  术后处理 手术后眼球外部稍加压包扎,防止球结合膜水肿。将患者置监护病房进行生命征的全程监测,给予抗癫痫药物及抗生素预防癫痫发作和感染。于患眼内应用眼药水和眼膏,伤口引流于术后2天撤除。于出院前均行影像学复查,以了解术后情况。

  2  结果
   
  全组49例肿瘤(80.3%)获手术全切除,12例(19.7%)为次全切除。术后2例分别于第3和第5天发生术区硬脑膜外血肿,采取二次手术清除血凝块。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死亡。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不全性眼肌麻痹(36例,59.0%)和术后即刻出现的眼睑下垂(30例, 49.1%)。视神经胶质瘤及视路神经纤维严重受损者(11例,18.0%),术后有明显的视力、视野障碍。其他尚有眼球内陷(6例,9.8%)和面部皮肤感觉减退(5例, 8.2%)等。肿瘤标本经病检查:脑膜瘤28例,神经纤维瘤7例,视神经胶质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和嗅神经母细胞瘤各5例,骨纤维肉瘤及胆脂瘤各3例,转移瘤2例,黄色素瘤与小细胞恶性瘤各1例。
   
  对50例进行信访或门诊随访调查,随访期6~108月(平均43.2月),其中41例(82.0%)恢复满意,余9例(18.0%)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包括眶尖与眶上裂综合征(各1例)、眼肌麻痹(3例)、眼睑下垂(2例)及复视、霍纳征(各1例)。表现有眼肌麻痹及眼睑下垂者, 一般于术后2~3个月内基本缓解。对于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的17例,术后除辅以化疗和放射外,其中晚近的12例应用了X?刀或γ?刀治疗。

  3  讨论

  3.1  复杂性颅-眶肿瘤的临床特征  位于面颅前部的眶腔,与副鼻窦和前颅底相邻,其内含有视器及其附属物,并借视神经孔和眶上裂与颅内相通。从颅内蝶骨体周边起源的肿瘤侵及眶部后,多以视器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出现如眼球突出、眼球活动障碍、视力、视野改变等症状[3]。其中眼球突出最为引人注意,本组占85.3%,部分病人常因眼球外突而到就诊。出现此症状多由于肿瘤占位及眶内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眼球活动障碍则由于眼外肌及其支配神经被肿瘤侵蚀、压迫或牵拉所致。若肿瘤压迫或侵犯视神经,常有视力与视野改变。部分位于颅腔内较大体积的肿瘤,患者常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因此,若患者出现突眼、视器改变和颅内压增高表现,则多考虑有本病的可能性。

  3.2  复杂性颅-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对本病采用CT或MRI头颅扫描、以颅-眶部的薄层成像,一般均能确定诊断。它不但可以明确肿瘤的形状、具体位置及大小,而且可以了解其影响范围、骨质损害以及与眶尖、视神经、眼外肌和眼球等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比增强扫描,尚可辨明肿瘤的血运情况。该检查对提供早期诊断、肿瘤的延伸及扩展部位、精确的病变定位、以及与眶壁和邻近结构的关系等有重要帮助。在实体性肿瘤(如脑膜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胶质瘤等)行MRI检查,在T1、T2图像上,一般呈现等高或略高信号强度,若肿瘤含脂肪成分较多、或伴有瘤组织坏死、囊变等,则为低信号强度。

  3.3  复杂性颅-眶肿瘤的手术处理  医生在术前需明确肿瘤由两部分组成,即:颅内部分通常位于蝶骨嵴周边,包括颅前凹、颅中凹及海绵窦前区,常与视神经、海绵窦、颈内动脉、脑垂体及下丘脑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对其处理应十分谨慎,手术时需避免损伤这些结构。在决定手术方案时,选择理想的手术入路是使治疗获得成功的重要步骤,应根据肿瘤的位置与瘤体积大小而采取合适的手术入路[4]。本组采用的为经眶开颅及经颅切开眶顶的手术入路,我们认为病变可达到充分的显露。若肿瘤的颅内部位于硬脑膜外,经由额下-硬脑膜外进入;对肿瘤位于硬脑膜内者,则从额-颞硬脑膜内进入。术中将眶上-翼点切开,截除眶上缘、眶外侧壁,使用磨钻或骨凿打开眶顶板或视神经管。有利于显露肿瘤的颅内部分,并易于探查眶腔内的病变。在处理颅内和眶腔内肿瘤时,借助手术显微镜,于直视下细致地分离与显露病变[5,6]:先电凝并切断供瘤血管,然后切开肿瘤包膜,从其内分块切除瘤组织,使瘤体积明显缩小,最后分离并切除瘤膜。其中要注意保护鞍区、眶尖及眶内的正常结构。

 

【】
    [1] He Xiaosheng, Zhang Xiang, Liu Weiping, et al.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cranial orbital communicating meningioma and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J].Chin J Neurosurg Dis Res, 2003, 2(2):102?106.

  [2] Cirak B, Guven MB, Ugras S, et al. Fronto-orbitonasal intradiploic meningioma in a child[J]. Pediatr Neurosurg, 2000, 32(1):48?51.

  [3] Todd A,Goodglick & Melvin GA. Anterior and lateral approaches to the orbit and orbital apex. Schmidek & Sweet: Operative Neurosurgical Techniques[M]. 4th Ed., W.B. Saunders Company, 2000. 198?214.

  [4] Day JD. Cranial base surgical techniques for large sphenocavernous meningio?mas: technical note[J]. Neurosurgery, 2000, 46(3):754?759.

  [5] 赵继宗,张茂植,杨俊,等.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2,1(1):10?13.

  [6] De Jesus O, Toledo MM. Surgical management of meningioma en plaque of the sphenoid ridge[J].Surg Neurol, 2001, 55(5):26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