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癥贴膏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12
                    作者:杨小红,袁学文,陈淳渊,黄时浩,罗玉川,罗金玉 

【摘要】  目的:建立消癥贴膏的制备工艺及质控标准,并观察其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确定消癥贴膏的处方及制备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该制剂进行定性鉴别,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有效成分盐酸水苏碱进行含量测定;以对照法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临床67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3.89%和97.23%,对照组分别为32.26%和80.6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品制备工艺及质控方法合理,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消癥贴膏;慢性盆腔炎;研制;临床应用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由于其具有病情缠绵、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等特点,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而一般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消癥贴膏是依据惠州市人民临床有效的医院制剂“盆腔炎宁灌肠液”经剂型改进研制而成的新型巴布贴膏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等功效。惠州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妇产科以消癥贴膏进行穴位敷贴,配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通过临床观察,疗效确切。

  1  处方及制备

  1.1  处方 

  益母草、桃仁、红花、当归、大黄、丹参、冰片等11味。

  1.2  制备方法 

  取处方药材(冰片除外)适当碎断,洗净,用50%乙醇回流提取3次,1 h/次,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取上清液,浓缩至适量,备用;取明胶加入适量水充分溶胀后,60℃水浴熔融,放入搅拌机内搅拌;另取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PVP加水充分溶胀后,加入中药浓缩液、甘油、乳酸、尼泊金乙酯(用适量乙醇溶解)、丙二醇、填充剂等充分搅拌均匀;将混合浆料徐徐倒入明胶液中,边加边搅,直至膏体均匀、软硬适中、色泽一致,最后加入氮酮、冰片等成分,搅匀;在保温40℃下将膏药铺涂于无纺布上,涂布成膏体厚度为1.5 mm的巴布剂,干燥12 h,在60℃下干燥15 min,盖上防粘层,裁剪成面积4 cm×6 cm的规格,用铝塑袋封口包装。

  2  质量控制[2]

  2.1  薄层色谱鉴别

  2.1.1  益母草
 
  取本品1片,除去盖衬,置研钵中,加入硅藻土3 g,研匀,烘干,加入乙醇30 ml,置水浴中加热回流1 h,滤过;滤液浓缩至5 ml,加于氧化铝柱(中性氧化铝100目~200目,2 g;内径10 mm)上,用乙醇30 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水苏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5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 μl,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盐酸—水(8∶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1.2  大黄 

  取本品1片,除去盖衬,置研钵中,加入硅藻土3 g,研匀,烘干,置锥形瓶中,加入甲醇30 ml,超声处理30 min,滤过,滤液备用;取滤液1 ml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水10 ml使溶解,滤过,加入2%盐酸1 ml使成酸性,置水浴上加热30 min,立即冷却,用乙醚提取2次,10 ml/次,合并乙醚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氯仿5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1 g,加乙醇20 ml浸渍1 h,滤过,取滤液5 ml,蒸干,残渣加水10 ml、盐酸1 ml,自“置水浴上加热30 min”同法制成1 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黄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4 μl,分别点样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在日光下检视:斑点变为红色。

  2.1.3  丹参 

  取2.1.2项剩余的甲醇提取液5 ml,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水10 ml使溶解,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2,加醋酸乙酯20 ml,振摇提取,提取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2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参对照药材0.5 g,加水适量,煎煮0.5 h,滤过,滤液加水至10 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另取丹参素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2 μl,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酸(25∶10∶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氨蒸气中熏后,放置10 min,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分别在与对照品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2  含量测定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10片,除去盖衬,刮取药膏,精密称定重量,混匀。取5 g,精密称定,加入硅藻土3 g研匀,100℃干燥,研成细粉,置锥形瓶中,加入乙醇25 ml,称定重量,置水浴中加热回流1 h,取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 ml,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0.1 mol/L盐酸溶液10 ml使溶解,滤过,滤液置25 ml量瓶中,用0.1 mol/L盐酸溶液10 ml分次洗涤烧杯及滤器,洗涤液并入同一量瓶中,并用0.1 mol/L盐酸溶液加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2.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盐酸水苏碱对照品50 mg,置50 ml量瓶中,用0.1 mol/L盐酸溶液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每1 ml含盐酸水苏碱1 mg)。

  2.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2.0 ml、4.0 ml、6.0 ml、8.0 ml、10.0 ml分别置25 ml烧杯中,加0.1 mol/L盐酸溶液使成10 ml,各加活性碳0.5 g(140℃干燥4 h~5 h,备用),置沸水浴加热0.5 min,边加热边搅拌,滤至25 ml量瓶中,用0.1 mol/L盐酸溶液10 ml分次洗涤烧杯和滤器,洗液并入同一量瓶中;另取0.1 mol/L盐酸溶液20 ml置25 ml量瓶中。各精密加入新制的2%硫氰酸铬溶液3 ml,摇匀,并用0.1 mol/L盐酸溶液加至刻度,摇匀,置冰浴中放置1 h,用干燥滤纸滤过,取续滤液,以0.1 mol/L盐酸溶液为空白,照分光光度法(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ⅤB),在520 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的差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线性回归得方程:C=2.0974△A+0.0506,r=0.9991(n=4)

  2.2.4  样品的测定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标准对照品溶液各10 ml,置25 ml量瓶中,另取0.1 mol/L盐酸溶液20 ml置25 ml量瓶中;各精密加入新制的2%硫氰酸铬溶液3 ml,摇匀,加0.1 mol/L盐酸溶液至刻度,摇匀,置冰浴中放置1 h,用干燥滤纸滤过,取续滤液,以0.1 mol/L盐酸溶液为空白,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ⅤB),在520 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度,用空白试剂的吸收度分别减去对照品与供试品的吸收度,即得。

    本品每贴含盐酸水苏碱应不少于25.0 mg。

  2.3  质量检查

  2.3.1  外观 

  本品为棕褐色的片状巴布膏剂,膏体应平整、光洁,厚薄均匀,无缺膏、失粘及软化现象。

  2.3.2  含膏量 

  照巴布膏剂含膏量测定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Ⅱ)测定。每贴药膏的含膏量应不低于2.2 g。

  2.3.3  粘着力试验 

  取本品3片,除去盖衬,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Ⅱ的试验规定,用8号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应能全部粘贴。

  3  临床观察

  3.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67例,均为育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组36例,其中慢性附件炎25例,盆腔炎性包块11例;年龄22岁~43岁,平均年龄32.5岁;病程3个月~6 a,平均2.64 a。对照组31例,其中慢性附件炎21例,盆腔炎性包块10例;年龄22岁~49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3个月~5.5 a,平均2.37 a。两组年龄分布、病程、病情分级、合并附件炎、盆腔包块例数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3.2  选择对象 

  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3],临床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同房及月经前后疼痛加剧,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赤,伴月经不调、不孕,妇检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两侧输卵管增粗或条索状压痛,B超显示盆腔积液或附件有包块,并排除其他妇科疾病。

  3.3  治疗方法 

  入院后均查血象、血沉、盆腔B超。B超提示有子宫直肠窝积液者行后穹隆穿刺抽液,若无则从阴道、宫颈清毒后取宫颈管黏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对照组31例常规采用新型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及甲硝唑1.0 g治疗,1次/d静脉点滴,药敏改用敏感抗生素。

    治疗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使用消癥贴膏,用时除去盖衬贴于脐上,1片/次,1次/d,次日揭下,以净水清洗脐部,间隔1 h需如法再贴。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3.4  疗效观察

  3.4.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全身症状消失、盆腔触痛及包块消失,血象、血沉正常,B超检查盆腔积液及包块消失;显效:全身症状消失,盆腔无触痛,包块明显缩小、松动,血象正常,B超盆腔积液减少,包块缩小3 cm以上;好转: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盆腔触痛减轻、包块无缩小,血象正常,B超无变化;无效:全身症状,妇科及B超检查无改善。

  3.4.2  治疗结果 

  结果可见:治疗组治愈23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3%;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12例,好转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65%。两组间的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略)

  3  讨论

  3.1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法之一,药物经过肛门注入直肠,通过肠壁吸收直达盆腔,更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吸收和粘连组织的分离、松解,因而能取得较理想的疗效。盆腔炎宁灌肠液是惠州市人民根据临床经验方研制而成的医院制剂(批准文号:粤惠QB/YJ?SB006?2001)。经多年的应用,疗效确切,但也存在问题:使用极不方便,需由护士操作或指导及患者的积极配合;使用量大,每次需用50 ml~100 ml的药物用量,有部分患者给药后会出现短暂的肛门不适感,在灌肠保留时易刺激肠道引起疼痛和排便反射,使得药物在体内保留时间短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肠内保留超过2 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患者依从性差,不乐意使用。为此,我们将其研制成消癥贴膏。惠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在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配合运用消癥贴膏以脐部用药施治的方法,与单独使用抗生素进行比较,具有治愈率高、、使用方便等特点,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3.2  组成 

  本品由益母草、桃仁、红花、当归、大黄、丹参等中药组成,方中以益母草活血通经,调经止痛、消肿解毒;丹参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温经散寒共为主药,辅以红花、桃仁、赤芍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大黄活血逐瘀,引血下行;土茯苓健脾利湿。诸药相伍,共奏利气机、活血脉,清湿热,消癥瘕之药效。总之,全方重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解毒散结、消肿止痛,以利于炎症的消散吸收和粘连组织的分离、松解,因而应用该方治疗慢性盆腔炎能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3.3  该药优点 

  中医内病外治是一种传统的给药方式,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便有透皮吸收的膏药记载,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谓之:“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此至妙之法也。”明确地阐述了皮肤吸收的机制。中医外治法由于其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或相应穴位,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故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避免了口服药物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从而大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了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和副作用,减少了给药次数,因而具有超越一般口服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4]。

  3.4  妇科疾病的发病特点 

  多为局部发病,部位固定不移,病灶距体表较近,外治用药更易发挥作用。因此,中医外治法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更能显示出独到优势[5]。应用消癥贴通过脐部穴位给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促进结缔组织的软化,消除局部充血、水肿,并可明显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显著缓解慢性盆腔疼痛等不适,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
    [1]乐杰.妇产[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1.

  [2]袁学文,罗玉川,李楚云.巴布膏剂消癥贴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J].中药材,2004,27(9):688.

  [3]丁曼玲.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4]贾一江.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209?212.

  [5]王雅松.中医外治法在妇科疾病的应用与展望[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