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蒋爱华 孙晓江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登记2005年7月~2006年9月连续入院136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头颅CT或MRI扫描结果分为LI组及非腔梗组(NLI组),单发腔梗组(SLI组),多发腔梗组(MLI组),引入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LI/NLI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锻炼,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纤维蛋白原方面有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示L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高密度脂蛋白。(2)SLI/MLI组在高血压家族史,脑白质变性,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和纤维蛋白原方面存在差异。结论 (1)LI的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I发病的主要因素是高血压和HDL?C,高血压是危险因素,HDL?C是保护性因素。(2)SLI和MLI在发病危险因素上有差异,有高血压家族史和脑白质变性者易患MLI,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纤维蛋白原高,HDL?C低者易患MLI。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高血压 危险因素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国人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在我国脑血管疾病中占19%。LI的发病机制较有争议:Fisher的研究提示长期的高血压导致的小动脉疾病是LI的主要病因,另外一些发现提示LI可能跟心源性栓子,同侧颈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大动脉疾病有关〔1,2〕。国内外学者对LI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不同主要原因在于:调查人群不同;研究指标不同;测量手段各异;诊断标准不统一;多采用单因素分析,缺乏多因素分析。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是:(1)LI发病的危险因素。(2)LI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单发LI与多发LI的发病危险因素是否有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  年龄40岁以上;首次发病,大脑半球的病变;意识清楚;无明显语言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CT或MRI扫描诊断为LI或非LI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1?2  排除标准  年龄80岁以上;脑出血,Binswanger病,混合型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严重系统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肝肾,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NYHA评分>Ⅲ/Ⅳ级等)。

  1?3  研究对象  我院神经内科从2005年7月~2006年9月住院诊断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1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81例(59?5%),女55例(40?5%);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7?12±9?46)岁。LI 74例(单发39例,多发35例),平均年龄(66?80±8?90)岁;NLI62例,平均年龄(67?10±9?00)岁。

  1?4  方法

  1?4?1  详细询问病史,收集并进行分析的因素  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脑白质病变,缺血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史,体育锻炼,及生化指标(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素氮,肌酐)。

  1?4?2  颅脑CT和MRI检查  为保证影象学诊断的客观性及准确性,本过程均由两名影象专科医师独立完成,且事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无了解,对于有异议的结果最终由课题小组讨论确定。

  1?5  统计分析方法  将入组病人分为LI组(SLI及MLI)和NLI组,对LI组/NLI组,SLI组/MLI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别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类或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LI/NLI组为因变量,以前述18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资料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SLI组和MLI组有关资料  见表1。SLI组/MLI组在高血压家族史(P=0?022)和脑白质变性(P=0?039)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有高血压家族史和影像学提示有脑白质变性的患者更易多发腔梗,而在别的危险因素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2?2  SLI组与MLI组的检验指标比较  见表2。SLI组/MLI组在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这6个因素中存在统计学差异,余项无统计学差异。当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时容易发生MLI。

  2?3  LI组与NLI组有关资料比较  见表3。LI组/NLI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体育锻炼方面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目前吸烟的患者容易发生LI,而有体育锻炼的患者则不易发生LI,在其他危险因素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2?4  LI组与NLI组检验指标的比较  见表4。LI组/NLI组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当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时容易发生LI。

  2?5  LI组与NLI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见表5。LI的发病主要与高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有关,有高血压者发生LI的可能性大,而高密度脂蛋白越高,发生LI的可能性越小。

  表1  SLI组/MLI组有关资料比较(略)

  表2  SLI组/MLI组检验指标的比较(略)

  表3  LI组/NLI组有关资料比较(略)

  表4  LI组/NLI组检验指标的比较(略)

  表5  LI组/NLI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LI是指范围为0?2~2?0 cm 居于脑深部的梗死,目前认为其较为完整的定义为:由于大脑深穿支动脉狭窄、闭塞所引起的微小动脉阻滞缺血和坏死,最后形成直径不超过20 mm小腔的一类梗死〔3~5〕,尤其是多发的无症状的LI可能是局限性中风和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准确的诊断腔梗是困难的,准确的诊断仅能通过神经病理证实。磁共振弥散加权(diffusion?weighted MRI)能在卒中发生几小时内发现急性缺血灶。而CT,MRI相对不敏感〔6〕,有40%患者急诊未发现腔隙灶,因此本研究中为尽可能做到诊断的客观性及准确性,本过程均由两名影象专科医师独立完成,且事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无了解,对于有异议的结果最终由课题小组讨论确定。


   
  目前对LI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定论,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其与其他类型脑梗死有所不同。通常认为高血压是LI的最主要病因,而高血压所致的小动脉透明变性,微细动脉粥样硬化及纤维素样坏死进而导致LI是其重要发病机制,此外高血压还可导致颈动脉硬化形成斑块,从而成为LI的潜在危险因素〔7~9〕。有作者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高血压是L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0,11〕。也有作者的研究不支持这一观点,认为高血压在LI发病中的作用并不比在其他类型的缺血性卒中更重要〔12〕,LI病人高血压发病率与局灶性脑梗死人相比无统计学差别。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有高血压者易发生多发LI,如Tegeler 等〔13〕认为高血压与多发LI有关。本研究发现无论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结果都显示高血压是L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且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易发多发LI。
   
  糖尿病一般被认为是LI发生的第二大危险因素,约有30%左右的LI患者伴有糖尿病史,本研究中这一比例为22%,You对203例LI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肯定了高血压和糖尿病是LI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发现吸烟在LI的发病中也占据重要位置〔14〕,而Konemori则认为糖尿病与LI之间的相关性较小,而本研究的结果与You的一致。
   
  近年关于血脂与LI的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发现LI的发病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Ll的发生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相关,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者,高密度脂蛋白低者易有LI的发生。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时,发生多发Ll的可能性大,这可能与上述因素广泛作用于颅内血管,并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而引起多发Ll有关。本研究还发现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时LI发病的可能性将增加,而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脑白质变性者易多发LI,与Arauz的结果一致〔15〕,另外有进行锻练者不易发生LI。

【】
    1 Bamford J?Classical lacunar syndrom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583?9?

  2 Donnan GA,Norrving B,Bamford JM?Classification of subcortical stroke〔M〕?2nd ed?Oxford:Oxford Medical Publications,2002:27?34?

  3 Fisher CM?Lacunes:small,deep cerebral infarcts〔J〕?Neurology,1965:15(8):774?84?

  4 Fisher CM?Lacunar stroke and infarcts:a review〔J〕?Neurology,1982:32:871?6?
  
  5 Millikan C,Futrell N?The fallacy of the lacune hypothesis〔J〕?Stroke,1990;21:125?7?

  6 Donnan GA,David SM?Neuroimaging the ischemic penumbra,and selection of patients for acute stroke therapy〔J〕?Lancet Neurol,2002:1(4):417?25?

  7 史晓丽?多发腔隙脑梗死的决定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5:3(4):211?

  8 Kappelle LJ,Koudstaal PJ,Gijn V,et al?Carotid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lacunar infarction:a prospective study〔J〕?Stroke,1998:19:1093?6?

  9 Ghika J,Bogousslavsky J,Regli F?Infarcts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deep perforator from the carotid system〔J〕?Neurology,1989:39:507?51?

  10 Shintani S,Shiigai T,Arinami T?Silent lacunar infarction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risk factors〔J〕?J Neurol Sci,1998;160(1):82?6?

  11 konemori G?Lipoprotein (a) and other risk factors for cerebr infarction〔J〕?Hiroshima J Med Sci,1995:44(9):3,65?77?

  12 袁国样,龚自强?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10(1):60?

  13 Tegeler CH,Shi F,Morgan T?Carotids tenosis in lacunar stroke〔J〕?Stroke,1991;22:1124?8?

  14 You R,McNeil JJ,Omalley HM,et al?Risk factors for lacunar infarction syndromes〔J〕?Neurology,1995:45(8):1483?7?

  15 Arauz A,Murillo L,Cantu C,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single and multiple lacunar infarcts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isk factors,recurrence,and outcome in 175 consecutive cases〔J〕?Storke,2003:34:2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