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
作者:李明阳 靳英 周云飞 刘波 张晓艳 侯小平 刘朝中
【关键词】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尤其是ST段抬高的ACS(即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开通相关血管,达到早期、完全的恢复血流,对于最大程度的挽救存活心肌,保存心脏功能,改善预后具有决定性作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较其他治疗措施更可靠有效的开通血管的治疗方式。我们于2002年7月?2005年10月共对65例老年ACS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急诊介入治疗26例,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6例患者,男25例,女1例,平均年龄(69?5±8?58)岁(60~87岁)。26例患者中STEMI 21例,其诊断符合WHO标准,其中下壁心肌梗死12例(并正后壁2例),前间壁心肌梗死7例,前壁心肌梗死2例;非ST段抬高的ACS 5例,其中非Q波心肌梗死1例,不稳定心绞痛(UA)4例,其诊断根据中华医会心血管病分会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分型建议”〔1〕,1例为初发劳累型,3例为恶化劳累型,其危险分层均为高危,其中3例症状发作时伴相应导联ST段上抬,症状缓解后ST段恢复。21例STEMI患者中,1例患者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呈低血压状态,血压68/38 mmHg,但无明显末梢灌注不良;一过性血压下降4例,收缩压<90 mmHg,但很快恢复到90 mmHg以上;Ⅱ房室传导阻滞3例。
1?2 治疗方法
26例患者从症状发作到介入治疗时间小于6 h 19例;6~12 h 4例;12~24 h 3例。全部病例均经股动脉穿剌插管,采用PTCA+支架置入方式。10例下壁心梗患者放置了临时起搏器,其中3例临时起搏器保留到次日。
1?3 围术期的治疗
患者入院后或在急诊室,除血压偏低的5名患者外,其余患者均给予硝酸甘油静点,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无禁忌症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2例术前给予吗啡止痛药物。术后常规给予硝酸甘油15~20 μg/min持续静脉泵入,24~72 h后改用口服硝酸酯类;口服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氯吡格雷首剂300 mg,以后75 mg口服,1次/d(2003年以前为噻氯匹定(Ticlopidine)250 mg 2次/d)。低分子肝素5000皮下注射1次/12 h,共5d;常规服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他汀类药物。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
造影结果示单支病变6例(23%);双支病变12例(46?15%);3支病变8例(30?76%)。病变相关血管位于右冠状动脉15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9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2例。局部血栓性完全闭塞19例,90%~99%狭窄7例。急诊介入治疗时全部病例均只处理病变相关血管,共置入支架28枚(其中雷帕霉素涂层支架4枚)。支架均1次置入成功,术后即刻前向血流TIMI Ⅲ级25例,Ⅰ级1例,术后残余狭窄均<10%。TIMI I级血流的患者为右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右冠状动脉中、远段完全闭塞,置入支架2枚,血管开通后造影无残余狭窄,但前向血流为TIMI I级,考虑可能为“无再流现象”。3个月后复查造影血管通畅,心功能正常。
2?2 围术期情况
本组全部病例手术操作成功,无严重并发症。血管再通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2例,静脉给予利多卡因后消失;3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给予阿托品和小剂量多巴胺后恢复;1例84岁患者自导管室返回病房后反复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经电复律及胺碘酮静脉注射仍不能控制,因室速波形为右室起源性,考虑可能与临时起搏电极剌激有关,撤除临时起搏电极后,室速消失。1例既往有脑梗死的患者,术后1 w出现脑干卒中昏迷,经治疗后神志恢复,但遗有偏瘫。
2?3 随访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5~41个月,除上述1例脑梗死患者外,其他病人无1例严重事件发生;7例患者术后3 w~3月择期进行了第2次介入,治疗其他血管的病变;5例患者术后3月?半年时有轻度劳累性心绞痛发作,因不同意行第二次介入治疗,经调整内科治疗药物后症状好转;1例患者术后1年余动态心电图示无痛性心肌缺血表现,复查造影示原支架内狭窄,重新植入支加后,缺血表现消失。全部患者术后随访期间至少复查1次心脏超声,1例患者有心功能轻度减退,左室射血分数(LVEF)48%,其余患者心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对ST段抬高的ACS(即STEMI)的原则是尽快、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溶栓和PCI都是重要的再灌注手段。随着PCI技术和辅助用药的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显示了PCI的优势。一项共纳入23项随机临床试验近5万例患者的荟萃分析研究表明,急诊PCI较溶栓可使短期病死率下降30%,而颅内出血和卒中分别下降80%和62%〔2〕。与溶栓相比,直接PCI能更有效地开通冠状动脉,复发缺血、再闭塞、再梗死更少,心功能改病善更显著,安全性更高,近期和远期预后都有优势。老年患者从直接PCI的受益更多〔3〕。我们近年与专业科室协作,对老年STEMI患者开展急诊PCI,从目前临床结果看效果良好,手术成功率100%,无1例严重并发症,随访结果表明,除1例广泛前壁心梗患者心功能有轻度减退外,其他患者心脏功能维持良好,高龄重症患者受益更多。前述1例84岁的下壁、正后壁心梗患者,急诊PCI术前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呈低血压状态,血压68/38 mmHg,血管开通后房室传导阻滞即恢复,血压逐渐平稳,随访1年余心功能基本正常。80%患者术后无明显心绞痛发作。
对于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是否急诊行PCI治疗,目前已比较明确,2005年发布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首部PCI指南〔4〕,将高危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急诊PCI列为IA类指征。我们急诊介入的5例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除1例为非Q波心肌梗死外,其余4例均为高危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其中3例症状发作时伴相应导联的ST段上抬,因即时行PCI治疗,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心肌梗死及随之带来的心功能的损害,临床结果良好。而且这几例病人年龄均较大,3例年龄大于80岁,其中1例为86岁,急诊介入过程及围术期均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至今,除1例因无痛性心肌缺血,复查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重新置入支架外,其余无心绞痛发作。
既往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大于70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认为其成功率低,并发症多,但近些年随着器械的不断改进,操作者技术的提高及新的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极积的介入治疗能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我们的初步结果表明,对于老年ST段抬高的ACS及高危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12?
2 Keely EL,Boura JA,Grines CL,et al?Primary angioplasty versus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quqntitative review of 23 randomised trials〔J〕?Lancet,2003;361:13?20?
3 Metha RH,Sadiq I,Goldbreg RJ,et al?Effectivenes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tion〔J〕?Am Heart J,2004;147:253?9?
4 Silber S,Albertsson P,Ariles FF,et al?Guidelines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the task forc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Heart J,2005;26:8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