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心电图、谷丙转氨酶及白细胞的影响
【关键词】 药物;心电图;谷丙转氨酶;白细胞;相关性
【摘要】 目的 探讨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心电图、谷丙转氨酶及白细胞的影响。 方法 对601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用药情况、心电图、谷丙转氨酶、白细胞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601例患者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电图改变213例(35.44%)、谷丙转氨酶升高80例(13.31%)、白细胞下降42例(6.99%),少数患者同时引起多项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无显著相关性,而与不同类型的药物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 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均对心电图、谷丙转氨酶、白细胞产生影响。
【关键词】 药物;心电图;谷丙转氨酶;白细胞;相关性
为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对患者心电图(ECG)、谷丙转氨酶(ALT)及白细胞(WBC)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我们对首次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601例患者均来源于2003年1月1日~12月31日在赣州市第三首次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其中男339例,女262例,年龄14~64a。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查阅入组病例的用药情况、ECG、ALT、WBC检测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入组的601例患者中,入院时ECG、ALT、WBC检测均在正常范围内。住院期间出现不良反应322例,男173例,女149例,其中ECG在入院后2~65d(平均25.5d)出现改变,ALT在8~73d(平均42.12d)开始升高,WBC在8~58d(平均35.78d)开始下降。
2.2 服用同一抗精神病药物同时导致ECG、ALT、WBC多项改变情况,见表1。表1 服用同一抗精神病药物同时导致ECG、ALT、WBC多项改变情况(略)
2.3 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对ECG、ALT、WBC的影响,见表2。表2 各类抗精神药物对ECG、ALT、WBC的影响 (略)注:ECG改变包括窦性心动过速、T波低平、窦性心动过速合并T波低平、Ⅱ0Ⅰ型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合并ST-T改变、ST下移、偶发室性早搏、Ⅱ0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频发房性早搏、室内传导阻滞等。
3 讨论
本研究样本所用抗精神病药物均不同程度地引起ECG、ALT、WBC改变。引起ECG改变最多的为氯氮平合并舒必利,其次为氯氮平合并文拉法辛,氯氮平、氯丙嗪合并舒必利,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氯氮平合并利培酮等。引起ALT升高的最多为氯氮平合并碳酸锂,其次为氯丙嗪、氯氮平合并利培酮等。引起WBC下降最多的为氯氮平,其次为利培酮、氯丙嗪、奋乃静等。提示,氯氮平或氯氮平合并其它抗精神病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大,但20例患者服用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无1例出现WBC下降,这与碳酸锂可增高外周血液中WBC水平有关[1]。
单一应用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及利培酮引起ECG改变者分别占54.30%、24.14%、21.95%、15.00%;引起ALT升高者分别占13.25%、21.19%、9.76%、15.00%;引起WBC下降者分别占11.26%、7.47%、7.32%、7.50%。同一药物引起ECG改变、ALT升高及WBC下降之间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不同药物引起ECG改变、ALT升高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WBC下降的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有4.99%(30/601)的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二项或三项不良反应。
各种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时间早晚不一,ECG改变最短2d就可出现,最长65d;ALT升高和WBC下降短者8d出现,长者58d ~73d出现。提示,在精神病患者使用药物的全过程中,对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1]张彤玲,孟凡强,甘一方.精神科主治医生336问[M].第1版.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