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积血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玻璃体病变[1],少量积血经药物治疗会很快吸收,中等量的积血经合理的药物治疗,3~6个月内可自行吸收,而大量的积血药物治疗则很难吸收,往往需要通过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现对我院自2004年以来收治的玻璃体积血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玻璃体积血患者25例(25眼),其中男12例(12眼),女13例(13眼),年龄31~78岁,平均51.32岁。其中RVO 10例(10眼),DR 8例(8眼),眼外伤5例(5眼),视网膜脱离2例(2眼)。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视力、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及眼B超检查,排除白内障等影响视力的因素。术前视力:光感者2例,手动者6例,指数者10例,0.01~0.2者7例。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25例患者除RD患者外,均经过药物治疗无效后改行玻璃体切割术。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常规睫状体平坦部做巩膜闭合式三通道切口,首先行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切割干净后,根据眼内情况进行视网膜积血的抽吸,眼内电凝止血,眼内激光光凝,气/液交换、硅油填充、惰性气体注入及巩膜外环扎术。其中有20眼行眼内激光光凝,3眼行硅油填充术,5眼行C3F8眼内注气术,5眼行巩膜外环扎术。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静点抗生素5天,硅油填充及注气者采取俯卧位,为防止术后再次出血,予口服云南白药,密切观察眼底情况,必要者补充激光治疗。
2 结果
2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除1例因发生视网膜脱离视力无提高外,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视力均较前明显提高(P<0.05),其中,≥0.5者13例,0.12~0.4者8例,0.05~0.1者3例。另外,有2例DR患者再次发生视网膜少量出血,但经药物治疗及联合激光治疗,出血逐渐吸收,未出现新生血管。
3 讨论
玻璃体积血是眼科的常见病,病因多种,致盲率高[2]。玻璃体本身无血管,不会发生出血,其积血通常来自视网膜和葡萄膜破损的血管或新生血管[1],多因眼部疾患或损伤等因素引起,也可由全身性疾患引起。眼局部因素有:(1)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等;(2)眼外伤或手术:眼球穿通伤,眼内异物,眼球钝挫伤,内眼手术及视网膜手术等;(3)其他眼底病:视网膜脱离、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病、先天性视网膜皱襞及某些类型的葡萄膜炎等。其中以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最常见,从本组临床资料可以看出,全部患者中由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引起者14例,占66.7%,其主要原因为病变血管或新生血管大量出血进入玻璃体内造成的。另外,由于新生血管易破裂,还会造成玻璃体的反复出血。眼外伤或手术致玻璃体积血是因为裂孔形成时裂孔区的血管破裂出血进入玻璃体,不论由上述何种原因引起玻璃体积血都会使视力严重受损。
玻璃体积血一方面会使屈光间质混浊,另一方面还会刺激以巨噬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引起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1],而视网膜血管病或眼球穿通伤引起的玻璃体积血则会加重玻璃体视网膜的增殖性病变,造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眼外伤的玻璃体积血则会引起血影细胞性青光眼、血眼屏障等并发症,因此,对于玻璃体积血患者如果药物3~6个月以上仍不吸收,则需要行玻璃体切割术,本组25例患者中,除2例RD外,其余23例均经过药物治疗,积血无明显吸收,而行玻璃体切割术。对于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者,则应及早手术,本组中2例视网膜脱离者均是如此。
目前,随着玻璃体切割术的,对于玻璃体积血性疾病的治疗不再是难题,而且能快速恢复有效的视功能,而对于如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较重的玻璃体积血或增殖,玻璃体切割术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且能取得更好的疗效。随着玻璃体手术的广泛开展和临床应用,其手术技术日益成熟,并发症大大减少,对于玻璃体积血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不但可以清除玻璃体的积血,恢复视功能,并且避免了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
[]
1 惠延年.眼,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0-141.
2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