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PDCA循环法降低化疗药物外渗率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我科室进行化疗患者1058例。其中:肺癌501例、乳腺癌429例、肠癌70例、鼻咽癌8例、食管癌18例、脑胶质瘤12例、胃癌20例。年龄18-70岁。女性:441例、男性:617例。
2 方法
PDCA循环法包括4个阶段、8个步骤。第一阶段为计划阶段(包括4个步骤: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确定目标、制订计划)。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检查阶段。第四阶段为处理阶段(包括巩固措施,针对执行中发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
2.1 计划阶段 (p)
2.1.1 评估患者
①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需求,制定不同的宣教计划。
②患者本人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情况,制定适合病人本身的宣教方式。
③病人的诊断:根据不同诊断制定不同的静脉使用计划。如:乳腺癌病人术后半年内只能使用健侧上肢静脉,而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不能使用上肢静脉。
2.1.2 护理人员的素质
① 学会沟通技巧。
② 加强技术培训,做到一针见血。
③ 对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外渗预防及处理的掌握。
④ 较强的责任心的培养。
⑤ 对低年资的护士进行专科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2.2 执行阶段 (d)
2.2.1 针对计划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际操作,也是PDCA循环中的重要环节。
对新入院病人进行评估,掌握是第几次化疗、疾病的诊断,了解患者本人对自己疾病的了解情况、是否知晓自己的确切诊断。做好入院时的环境宣教,酌情告知患者或家属本次化疗的方案、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用药期间需配合事项。
2.2.2 选择最佳穿刺部位。选择前臂最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静脉给药,避免在做过放射治疗的肢体,有A—V瘘的肢体、乳腺癌术后患侧肢体、淋巴水肿等部位。还应避免在24小时内被穿刺过静脉穿刺点的下方从新穿刺,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在穿刺过程中,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寻静脉,这样会损伤静脉的完整性。[1]
2.2.3 化疗中的患者,静脉注射化疗药时,先输入5%的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通畅后方可给入化疗药物、并告知患者给药期间注射部位如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通知护士。一般药物每5-10分钟巡视一次,抽回血证明针头在血管内无外渗。特殊药物,如:NVB、ADM类护士化疗中要全程看护直至输毕。对NVB冲管液体要不少于250毫升。
2.2.4 注射后告知患者 在化疗间歇期间,如果需要应用其他药物时,尽可能用下肢静脉。保存血管的完好率,以作到合理使用静脉、减少外渗。
2.3 检查阶段 (c)
2.3.1责任护士对化疗患者进行评估。
2.3.1护士长对化疗患者进行检查。内容为: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注射中有无告知注射肢体移动的正确方式,外渗的预防、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乳腺癌患者是否了解半年内不能用患侧肢体用药等。
2.4 处理阶段 (a)
根据责任护士、护士长对患者的评估、检查,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和防范措施,重新制定下一个循环方案、解决未达到的目标,直至全部解决。例如:应用NVB时冲管的液体未达到到规定的液体量,询问原因,是由于患者嫌液体多、限制了活动。下次重点放在讲解NVB药物外渗的危害上。再如:护士在化疗时把穿刺部位选在了抽取血液标本的下方(小于24小时),结果在抽取血液标本的位置上出现了外渗,,下次重点则放在专科知识培训上。
3 结果
运用PDCA循环法后,提高了护士的交流、沟通技巧,拉近了护患的距离,减少了护理纠纷,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化疗的外渗率。2005年至2006年化疗外渗率为:4.1%,2006年至2007年外渗率为1.98%。并且都是在≤1厘米时发现的,做到了早发现、早处理。
4 讨论
(1)在护理工作中,运用PDCA循环法是可行的。PDCA循环法是美国的质量家戴明博士50年代提出的,已被人们作为“管理化”的基本方法。[2]它强调全员参与与持续改进的原则。在降低化疗药物外渗率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寻找问题、制订计划、解决问题、直至达到目标。从而使外渗率从4.1%降到1.98%。
(2)减轻病痛、促进健康、保护生命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降低外渗率、减轻患者身心之痛是共赢之乐事。
(3)PDCA循环法达到了全员参与、全程健康,通过交流、沟通,制定静脉使用计划,学习专科知识、加强技能培训等,全科护士提高了整体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减少了护理纠纷。
参 考 文 献
[1]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编著—天津.天津出版社 1999.8(2000.2).
[2] 冷血娟.杨洁.PDCA循环法在先天性心脏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实用医技杂志.2007(1):111.
上一篇: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
下一篇:中药调配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