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莨菪碱联合西咪替丁和非那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曙辉 时间:2010-07-11

【关键词】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RV)是世界范围内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严重影响小儿健康,目前对轮状病毒肠炎尚无特异性方法。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山莨菪碱联合西咪替丁和非那根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0例均为2005~2007年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在我院住院资料完整的急性水样泻患儿,经快速检测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男102例,女78例。全部病例符合下列条件:①年龄2个月至2岁; ②大便呈黄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脓血,无腥臭味; ③大便培养阴性,镜检脂肪球+ ~+ + ,偶有少量白细胞,轮状病毒?Ag检测阳性;④均有轻至中度脱水和发热, 体温37.5℃~38.5 ℃;⑤均无心、肝等脏器受损。随机分为山莨菪碱联合西咪替丁和非那根治疗组90例,常规对照组90例, 两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静脉给予病毒唑,口服思密达、促菌生。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0.1~0.3 mg·kg-1·d-1,西咪替丁10~20mg·kg-1·d-1+5%葡萄糖注射液50~100 ml静滴,非那根0. 5~1.0mg/次,每日2次口服,均不用抗生素。

    1.3  疗效判断标准

    按1998年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显效: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72h内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2  结  果

    组止泻时间2.5±0.6d,退热时间1.4±0.5d;对照组止泻时间4.2±1.7d,退热时间1.8±0.6d。治疗72h以后,治疗组显效72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显效38例,有效29例,总有效率74.4% ,两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面色潮红8例,烦闹4例,嗜睡3例,均未予特殊处理。

    3  讨  论

    RV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微绒毛破坏亦造成载体减少,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水和电解质进一步丧失。

    山莨菪碱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有明显的外周抗胆碱作用,解除胃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及减少肠壁腺体分泌,对已经受损的肠黏膜起到保护和加快修复的作用,它还抑制肠蠕动过快,增加肠黏膜对肠液的吸收,从而达到止泻目的,同时有镇痛作用。西咪替丁属H2受体拮抗剂,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作用,在人体内可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西咪替丁阻断H2受体,抑制组胺等炎性介质释放,从而减轻黏膜炎症水肿,促进绒毛修复,恢复吸收功能,同时减少胃酸分泌,减轻H+对肠黏膜刺激,亦有利于绒毛修复。非那根可抑制环腺苷酸的合成,减少肠道ATP 形成cAMP数量,恢复钠泵功能,使分泌减少,不同程度地阻断肠道α2肾上腺素受体、M2胆碱受体,导致胃肠蠕动减缓,增加水、电解质吸收时间,还有激活双糖酶活性及抗病毒作用,并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以退热,缓解肠道血管痉挛,改善肠道微循环及镇静、抗过敏等作用。通过本文结果可以看出,治疗组在止泻时间、退热时间、显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三者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除少数患儿有面色潮红、烦闹和嗜睡表现外,无其它毒副作用,且价格便宜,可在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