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二磷酸果糖佐治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34例
【关键词】 1,6?二磷酸果糖 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34例
1,6?二磷酸果糖(简称FDP)是一种新型能量代谢赋活剂,是改善心肌代谢的有效药物。笔者自2004年8月~2006年4月采用FDP辅助婴幼儿肺炎并心力衰竭34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儿》教材中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标准[1]的住院患儿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2~34个月,病程2~5 d。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在年龄、发病季节、病情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青霉素钠和头孢噻肟钠抗感染、去乙酰毛花苷强心(洋地黄化总量:小于2岁0.03~0.04 mg/kg,大于2岁0.02~0.03 mg/kg,首次由静脉注入化量的1/2,余1/2分2次,每隔4~6 h 1次)、呋噻米利尿、盐酸异丙嗪镇静、吸氧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FDP(爱赛福,意大利Foscama生化制药公司)200 mg/(kg·次),以注射用水配成10%的溶液静脉滴注,10 min内滴完,1次/d,连用7 d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的心力衰竭控制时间、咳喘好转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以及FDP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心力衰竭控制时间是指达到以下指标所需的时间:①心率、呼吸减慢;②肝脏缩小;③尿量增加、浮肿消退或者体重减轻;④心脏回缩;⑤食欲、精神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FDP组能较快地控制心力衰竭及咳喘,缩短啰音消失时间,减少住院天数,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s)
组别例数心力衰竭控制(h)咳喘好转(d)啰音消失(d)住院天数(d)治疗组3412.25±3.265.29±0.966.42±2.429.06±3.63对照组3415.45±3.216.25±0.9810.2±3.4013.63±4.89t4.084.095.284.39P<0.01<0.01<0.01<0.01
3 讨论
婴幼儿肺炎并心力衰竭是儿科危重病,属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时冠脉供血也相应减少,心肌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致使磷酸果糖激酶失活,内源性FDP减少,ATP产生不足,氧自由基增多,导致心肌收缩无力,心搏出量降低。
FDP是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可通过反馈机制激活磷酸果糖激酶,使细胞内FDP升高,促进糖酵解及旁路代谢,ATP生成,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提高心肌收缩功能,使心输出量增加,同时FDP还可抑制氧自由基释放,减轻心肌损害,促进血液循环[2]。故治疗组用FDP治疗能较快地控制心力衰竭及缩短咳喘、啰音消失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不良反应,不失为治疗婴幼儿肺炎并心力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1] 杨锡强, 易著文. 儿[M].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54?358.
[2] 秦保贵. FDP对心功能影响的观察[J]. 实用临床儿科杂志, 1993, 8(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