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86张儿科门诊输液处方的用药分析
【摘要】 目的:对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处方进行用药分析,以保障患儿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查我院2007年16天中的门诊输液处方24 486张,对输液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未联合用药的处方中,头孢替唑钠的使用率最高;联合用药中2种药物配伍应用的输液处方占被调查处方的44.03%;此外存在着使用方法不合理、使用剂量不合理、载体使用不合理、利巴韦林广泛应用的情况。结论:我院输液处方中三线抗菌药物未发现有滥用现象,但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合理用药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儿科;门诊;输液处方;用药分析
An analysis on 24486 prescriptions of transfusion for pediatric out?patients
JANG Hong, LIU Yan, ZHANG Tian?qiao( Wuhan Children?s Hospital of Hubei Province, Hubei Wuhan 43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medication and encourage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childre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atist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24,486 transfusion formulas for out?patients within a period of 16 days in 2007. Results: The usage of ceftezole sodium was highest in the formulas which weren?t combined with other medication. The rate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two medicines was 44.03% in all the formulas. In addition, the phenomenon of irrational utilization of medicines, irrational dosage, irrational carrying agent and general usage of ribavirin existed. Conclusions: Abusage of antibiotics wasn?t detected in transfusion formulas in our hospital, but irrational administrations exist, and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eds promoting.
[Key words] Paediatric; Out?patient clinic; Transfusion formulas; Analysis of medication
近年来,静脉输液已成为儿科医生常用的给药方式,输液药品种类繁多。为了解本院门诊输液用药情况,为儿科医师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笔者对本院门诊输液处方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6月~2007年11月中16天的门诊输液处方24 486张。对每张输液处方所开的药物品种、数量、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4 486张处方中除输液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外,涉及的药物有23种,未联合用药处方14 236张(58.13%)及联合用药处方10 250张(41.87%),具体见表1、表2。
3 讨论
3.1 未联合用药情况
由表1可见,单独使用一种药物的输液处方有14 236张,占被调查处方的58.13%,其中头孢替唑钠使用率最高,占被调查处方的14.78%。头孢替唑钠表1 未联合用药统计表2 联合用药统计
为第一代头孢菌素,其他使用较多的如头孢呋辛钠、头孢替安、头孢硫脒等均为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分别为被调查处方的7.70%、3.36%、3.26%;而头孢他定、头孢匹胺钠等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药物使用率分别占被调查处方的0.50%和0.07%;使用青霉素钠的处方有21张,仅占被调查处方总数的0.09%。
3.2 联合用药情况
由表2可见,2种药物配伍应用的输液处方有10 250张,占被调查处方的41.87%,说明联合用药现象普遍。据报道[1],联合的药物愈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当联合使用5种以下的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而联合用20种以上的药物时,发生率可上升至45%。而且,输液中药物配伍后,微粒数量大幅度增加,药物配伍品种愈多,微粒增加数也愈多[2]。因此,在确保临床医疗需要的同时,要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和数量,这样即可以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又可减轻患者的负担。
3.3 静脉输液给药过多
这次抽查的输液处方占16日门诊总处方量的63.4%,静脉滴注为儿科患者的主要给药方式。形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师只注重了静脉输液确实比口服和肌内注射给药效果要快要好的特点,却对静脉输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习惯将其作为首选;另一方面,患者家属主动要求输液,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患儿尤其是婴幼儿,静脉输液不仅疼痛,而且还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静脉炎,带来潜在微粒危害和发生输液反应的可能性,同时输液给药与其他途径给药相比医疗成本要高得多。
3.4 不合理用药情况
3.4.1 使用方法不合理
时间依赖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物同细菌的接触时间密切相关,与峰浓度关系较小,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和24 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60%的时间[3]。因其半衰期较短,故应增加给药次数来增强疗效。而在抽查的处方中,一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着每天给药1次的情况,这样既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又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如体重25 kg儿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5 g静脉滴注,1次/d,而说明书上注明儿童40~80 mg/(kg·d),每6~12 h注射一次。
3.4.2 载体使用不合理
药物成分复杂多样,有的对载体的pH敏感,如5%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5.5,哌拉西林钠加入其中会沉淀、变色[4],在被调查处方中发现有此类处方16张。
3.4.3 利巴韦林广泛应用
在本次调查的24 486张处方中,有42.02%的处方使用利巴韦林,其与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比例达到了41.86%,利巴韦林引起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其说明书提示不宜用于未经实验室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5],而其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也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
静脉给药是药物的重要途径之一,因其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及便于控制血药浓度而受到临床重视。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加之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故静脉用药之安全、有效尤为重要。药学人员应及时将用药信息反馈给临床医师,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儿科用药的管理力度,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儿用药安全。
【】
[1] 陈新谦, 金有豫, 汤 光. 新编药物学[M]. 第1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8?38.
[2] 周 野, 黄文远. 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引起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J]. 药师, 2006, 9(12): 1163?1165.
[3] 李连瑞. 我院2004年度门诊不合理用药分析[J]. 中国药事, 2006, 20(9): 569?570.
[4] 沈惠琴, 周晗瑛. 静脉配置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J]. 中国应用药学, 2007, 24(2): 157?158.
[5] 孙定人, 齐 平, 靳颖华. 药物不良反应[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2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