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例门诊患儿退药原因分析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玉梅,高向波,王珏 时间:2010-07-11

【摘要】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退药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我院2007年5月~2007年10月门诊药房退药记录1 651例,对退药原因及不良反应退药的药物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退药原因以药物不良反应为主,占退药总数的32.6%,其中又以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导致退药居多。结论:加强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改善患儿用药的依从性,从而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儿童;退药;分析;对策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drug?declining, and discuss the strategy.Methods:Data of 1,651 cases of drug?declining by out?patients from May to October of 2007 were gather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ir caus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those drugs declined due to ADR.Results: ADR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drug?declining (32.6%), and the drugs declined most were antibiotics.Conclusion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rug?declining, we should use antibiotics more reasonably and improve drug compliance.

    [Key words] Children; Drug?declining; Analysis; Measure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六章第二十七条明确指出: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1]。为此我院规定冷藏药品、特殊药品、包装破损污染等药品原则上不允许退药。但在实际过程中,存在多种特殊原因,如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住院、治疗方案更改等不可避免。若一律不得退药,除了造成患者的损失外,有可能加剧医患矛盾,影响正常的医疗工作。现对我院门诊药房日常工作中登记的1 651例退药记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减少退药行为。

    1  资料和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7年5月~2007年10月我院门诊药房登记的退药记录1 651例,按照退药原因分类统计,如过敏反应等药物不良反应、患儿因病情变重而由门诊转住院、由于家中有自备药等因素造成家长要求退(换)药、因治疗效果不明显导致治疗方案更改、医生处方录入错误等,同时对因不良反应退药的药物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退药原因统计

    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患儿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是导致退药的最主要因素,占退药总数的32.6%;其次患儿病情变重而被要求住院或治疗效果不明显而改变治疗方案造成退药分别占21.3%和15.6%,这与儿科疾病的特点有关,该类病人由于病情较快或反复,需住院进一步治疗或调整用药;家长因多种原因要求退(换)药占退药总数的20.1%,所占比例不可忽视。此外,由于医生录入错误和用药不合理造成退药分别占7.1%和1.6%。表1  退药原因统计

    2.2  因不良反应退药的药物分布统计

    结果见表2。539例因不良反应退药的药物分布中,抗菌药引起退药484例,占89.8%,高居首位,这与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广泛应用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有关,其中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过敏最为常见,大环内酯类主要引起胃肠道反应。所退药以针剂为主,且绝大部分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提示静脉给药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的易发因素之一。表2  因不良反应退药的药物分布统计

    3  讨论

    3.1  退药原因分析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是我院门诊主要的退药原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有药物方面的原因、患儿机体方面的原因及给药途径的影响。对于儿童,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全身器官系统尚不成熟,生理功能尚不完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敏感性高,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其次,由于儿童口服给药依从性较差,病情发展变化快,家长也迫切期望患儿早日康复,且相当一部分留院观察患儿病情严重常需静脉给药才可控制。因此,静脉滴注是临床医生普遍采用的给药方式,而静脉给药相对于其它给药途径更容易引发不良反应[2]。其原因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受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影响,且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除药物以外,还与输液器材质量、输液速度、输液环境、患者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

    家长要求退(换)药也是常见的退药原因。家中有药是造成家长要求退药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患儿复诊时,诊治医生未仔细询问既往用药史,造成重复开药;相当一部分家长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后,对药品的不良反应产生担忧而拒绝使用;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医生所开药品与以往所开药物相似,效果不明显或曾发生不良反应,要求换药;由于原因患儿家长拒绝使用自费药品或昂贵药品;有些患儿因输液困难或难以接受某些口味较苦的中成药,导致家长要求退药;也有因药品离失效期太近而要求退药的。

    3.2  解决办法

    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抗菌药物发生过敏是主要退药原因,且有报道[3,4]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能引起药物迟发性过敏反应。我院虽然采用了处方,对需皮试的药物进行自动提示,医生和皮试室要对皮试药物确认阴性才能收费取药,但在输液过程中仍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因此,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避免开出患者曾使用后过敏的药物;同时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改变用药观念,在非必要静脉给药情况下以口服用药代替静脉注射;密切关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道,避免选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药物,研究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工艺、不同的剂型间存在的质量差异,尽可能减少退药。同时药师要负责搜集、整理、分析有关不良反应退药信息,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并反馈给医生,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

    加强医患沟通,营造和谐就医氛围,改善患儿用药依从性,尽量避免退药。医生在开具处方前应主动了解患者是否用过此类药、家中是否有自备药等,可避免因家中有药造成的退药;若要使用自费药、贵重药时,应征得患儿家长同意,避免日后退药;对于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预先告知患儿家长,尤其是一些药品说明书中并未详细说明该药对某类疾病的时,更要从该药物的药理作用方面向患儿家长解释清楚,避免患儿家长认为此药不对症造成退药。其次,建立药师咨询服务,搭建医患沟通平台,及时正确解答用药疑问,向家长解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对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强调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并告知即使发生应如何处理,这样避免了患儿家长产生恐惧心理要求退药[5]。同时应使用儿童依从性好的药物和给药途径,有些药物无论从外包装、剂型、规格,还是色泽、口感都会使儿童产生抵触情绪[6],通过提高患者依从性,可从患者自身因素减少退药发生。

    加强责任心,使由医务人员失误造成的退药降至最少。首先,医生要熟练电子处方操作技能,从源头上把好处方质量关,尽量减少因粗心而造成输入错误导致退药,同时建议在医生信息系统建立“合理用药软件系统”增加多种提示功能,如某些有年龄禁忌的药物要设置年龄界限值,减少因不合理用药引发退药。另外,药师要把好发药关,配发时做到“四查十对”,及时发现错误或不合理处方,并主动与处方医师联系,及时纠正。

    合理限定处方用药天数,加强药品有效期管理。对于病情不稳定、急诊患者建议开方医生最好开一日药量,也可通过留院观察或随诊,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方案更改或因需要住院引起的退药。加强药房药品有效期的管理,窗口调剂人员发放近有效期药品时必须要向患儿家长说明,并在征得患儿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发药,避免退药发生。

    门诊药房应建立合理的退药制度,规范退药行为,简化退药程序,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使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药师在拒退药品时要做好解释工作,避免发生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 4(5): 309?311.

[2] 黄晓英, 梁荆芬, 刘翠兰. 172例门诊留查患儿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儿科药学杂志, 2007, 13(1): 23?25.

[3] 李林波. 迟发性头孢菌素过敏性休克1例[J]. 儿科药学杂志, 2004, 10(2): 62.

[4] 龚燕波.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致迟发性过敏反应1例[J]. 医院药学杂志, 2005, 25(8): 791.

[5] 张克敏, 张君莉, 贾亦芊. 儿童医院门诊药房退药原因分析及对策[J]. 儿科药学杂志, 2007, 13(4): 35?36.

[6] 高向波, 黄 云, 王玉梅, 等. 儿童用药不依从的因素及对策[J]. 儿科药学杂志, 2005, 11(2):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