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多糖初步药理白术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作者:王敏娟,宿廷敏,阮时宝
【摘要】 目的:对白术主要成分挥发油的研究进展作一。方法:采用回顾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对于白术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主要有提取分析以及药理作用研究。结论:白术挥发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现研究主要为抗癌作用。目前对白术挥发油提取及成分的研究也比较全面。提取方法的不同以及产地的不同其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 白术;挥发油;渗漉法;水蒸气蒸馏法;CO2超临界萃取法;药理作用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1],是临床常用药之一。本文仅就白术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白术挥发油的提取
1.1 渗漉法
周枝凤等[4]将平江、浙江和怀化3个产地白术用50%乙醇浸泡,乙醚萃取,得挥发油。采用HP?5MS色谱柱分析得18个组分。主要有γ?榄香烯、丁基化羟基1甲苯、桉叶?3,7[11]?二烯、去氢化香橙烯、1?环己烯基?3?乙氧基丁?2?酮、O?[O?甲氧基酚基]苯酚、β?桉叶油醇。
1.2 水蒸气蒸馏法(SD)
周枝凤等[4]用SD分别提取平江、浙江和怀化白术的挥发油,经气质谱连用分析,得有相当一部分的成分相同,且在相同的保留时间都有两个特征峰,鉴定为白术内酯I与白术内酯II。分离鉴定出白术挥发油中23种化学成分。彭万仁等[5]对湖南产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得到66个峰,鉴定了38种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是(反)6?乙烯基?4,5,6,7?四氢?3,6?二甲基?5?异丙烯学基苯并呋哺(42.99%),并且得出含量较多的主要成分是烯类。崔庆新等[6]从挥发油中分离出77个成分,鉴定了46个,其中含量大于l%的有l1种,含量最多的是苍术酮(43.7%),其他10种成分主要是萜类化合物。邱琴等[7]按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宁波产白术的挥发油。收油率为1.3%,且不同柱的比较SE?54柱分离效率较高。分离出59种组分,鉴定了48种。
1.3 CO2超临界萃取法(SFE)
闫克里等[8]用气—质联用鉴定得出SD和SFE所得的白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含量最高的是苍术酮,各为47.5%和54.3%,且烯类化合物种类最多。张忠义等[9]提取市购白术的挥发油,鉴定出33个成分,其中2,7?二甲氧基?3,6?二甲基萘含量最高占提取挥发油总量的38.11%,7?芹子烯为13.5%,γ?榄香烯为1.13%。吴素香等[10]采用GC?MS分析SFE提取的浙江盘安白术的挥发油,得36个化学成分,以呋喃二烯的47.6%为最高,其次γ?榄香烯8.30%,但是不含苍术酮。吴佳等[11]在湖南平江县产的白术的挥发油中分离出49个成分,鉴定了38个,其中苍术酮含量最高,为32.718%,但γ?榄香烯含量较少为0.784%。
1.4 固相微萃取法(SPME)
固相微萃取(SPME)是一种无溶剂样品前处理技术,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能快速有效地分析样品中的有机成分,方法已比较成熟,在天然产物挥发性成分分析领域中比较迅速。郭方遒等[12]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白术挥发油,PDMS?DVB萃取头,GC/MS连用分析,鉴定了41种组分,占总含量的90.81%,主要组分苍术酮占挥发油总量的40.12%。
2 药理作用
关晓辉等[13]研究证明白术挥发油能增强小鼠二硝基氯苯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提高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张宗等[14]通过试验得知白术挥发油以100 mg/kg及50 mg/kg剂量腹腔给药,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大剂量给药(150 mg/kg),可延长患瘤小鼠的寿命。邱根全等[15]得出白术挥发油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降低血清TNF?α、IL?6的水平。推测白术挥发油抗癌性恶病质的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能抑制肿瘤生长、调节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的异常升高有关。蔡云等[16]发现白术挥发油能明显阻止癌性恶病质鼠体重下降,增加其摄食量,延缓肿瘤生长。同时血清IL?2水平升高,TNF?α水平明显下降。
3 结论
综上所述,白术挥发油的提取方法现多用SD、SFE和渗漉法3种。渗漉法不需加热提取的挥发油成分可以完全表现白术的真实成分,但需溶剂量大,率较低;SD的提取率仅次于SFE但可以提取出SFE没提出的马榄烯、a?愈创木烯。刘胜姿等认为SD不适于苍术酮的提取。吴素香等的研究还证明,白术挥发油成分因提取方法的不同及产地不同,不仅含量有差别,成分也会有所不同。白术挥发油药理作用一致认为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
[1]高敏学.中药学[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06:504.
[2]阴 健,郭力弓.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241.
[3]乔小云,李 俏,陆晓和.白术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J].医药导报,2001:551?552.
[4]周枝凤,沈菊文.白术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初探[J].中草药,2004,35(1):5?8.
[5]彭万仁,成 诚.GC/MS法分析白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探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3):114?115.
[6]崔庆新,董 岩,王怀生.白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药物分析,2006,26(1):124?126.
[7]邱 琴,崔兆杰,刘廷礼,等.白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J].中草药,2002,33(11):980?982.
[8]闫克里,刘玉瑛.气?质联用对不同提取法的白术油化学成分的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2(5):339?340.
[9]张忠义,王 鹏,雷正杰,等.超临界CO2萃取—分子蒸馏对白术挥发油的提取分离和GC?MS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2003,22(4):62?64.
[10]吴素香,吕圭源,李万里,等.白术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及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成药,2005,27(8):885?887.
[11]吴 佳,周日宝.白术挥发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07,9(40):14?18.
[12]郭方遒,黄兰芳,周邵云.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用于白术挥发性成分的分析[J].色谱,2007,25(1):43?47.
[13]关晓辉,曲 娴,杨志萍,等.白术挥发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2001,2(2):122?123.
[14]张 宗,张鸿翔,史天良,等.白术挥发油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18(12):799?801.
[15]邱根全,赵旭升.白术挥发油癌性恶病质的实验研究[J].西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5):477?479.
[16]蔡 云,孙 烨,王 锐,等.白术挥发油对癌性恶病质小鼠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2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6,27(11):1 432?1 434.